陳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究其本質,學習任務群是一個組織工具:對課程內容而言,它將零散瑣碎的知識點進行關聯整合;對學生而言,它將粗淺自發的學生經驗引向精深理智的認識世界;從學習方式而言,它將孤立靜止的知識符號轉化為具有生命意義的情境與活動。一言以蔽之,學習任務群具有聚合功能和轉化功能,它是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的組織中心。那么,新課標是如何設計這種屬性,教學又是如何實現這種功能的呢?
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主題。這些主題以結構化的內容呈現,內含由表及里、從具象到抽象的內容與思維脈絡,能夠為學生從低階到高階的認知發展提供清晰明朗的進階路徑。學習任務群不僅包含著具體的學習內容,而且暗含著學習內容的具體載體形式,而這些幾乎決定了學生必須以相應的學習活動和方式來學習。正因如此,新課標要求“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特定的主題”保證了學生認識的高水平、豐富性和整體性,而“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實踐活動”則強調了學習過程、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式的統一性,為課程內容育人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實質性的保障。
學習任務群一端整合知識點,另一端整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攜帶自身經驗進入課程內容,經歷高思維含量的學習實踐而非低知識含量的日常生活。知識不能未經加工而直接進入學生的認識世界,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也不可能自覺地進入抽象的知識文化領地。因而需要將課程內容分層,構建自下而上的結構層次,從而能夠與學生的經驗聯結起來。新課標中的“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的導語部分提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不斷提升,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其中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第二層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第三層設“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2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劃分不是因循學科知識的分類標準將課程分為“概念、技能、價值”三類,而是觀照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按照類型與水平的雙重維度進行單元整合。也就是說,三個層面不僅難度和認知水平不同,其學習任務群側重的課程內容類型也不相同,這可以直接從每一層的任務群的名稱上看出來。“整本書閱讀”中既有“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相關內容,也有“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內容。即使在同一層面,也有不同的內容偏重,如發展層的3個學習任務群,分別關注不同的語篇類型和表達形式。那么,為什么要按照“內容整合程度”來分層呢?這是因為內容整合的程度代表了認識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心理認知活動順序相一致。正如杜威在《兒童與課程》中所言:“邏輯的立場,它本身便是心理的,就它在經驗的發展中所處的位置來說,有著它的意義;它的依據是在對于它所保證的未來的生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按照內容整合程度分層,即是在以最優的結構方式整合學生的學習經驗,以最清晰的路徑引領學生經驗的升級轉化。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需要注意的是,學習任務群不是課程內容,更不是課程內容的堆砌和組合,其“由系列學習任務構成”,指的是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具體表現為“學習內容”“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以及學習方式。因此,學習任務群是為了組織課程內容而構建的一種組織中心,是為了指向共同的教育目標而將各種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聚合起來的一種工具。這一點也體現在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的“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可見,學習任務群本質上是對課程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情境、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學習評價的統整。
語文學科的客觀本質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學習任務群內部的兩條組織邏輯,而語文實踐活動則是兩者交合的關鍵樞紐,在新課標中指“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項主要活動。基于不同學習任務群所偏重的內容不同,所設計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方式和目的也各不相同。如“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以識字寫字為主要活動,“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以閱讀和鑒賞為主要活動。這種語文實踐活動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實踐體驗或日常生活體驗,而是具有教育意義和認知功能的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深刻體驗中發展核心素養。
綜上,只有深刻理解學習任務群作為組織中心的工具屬性,才能厘清課程與教學、學生與知識之間的關系,改變片面的經驗中心或知識中心的教學觀念,真正實現以學習為中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