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明
(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不斷深入的食品安全戰略,特殊食品已經成為了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近幾年,我國出臺了多項針對特殊食品的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監管體系。但是因為特殊食品屬于新興行業,基礎比較薄弱,在研發水平和品牌推廣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此外,生產企業為了提高自身利益,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違規生產等行為,嚴重影響了特殊食品的市場秩序。因此,一定要加大對特殊食品的監管力度,構建科學、完善的共治格局。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特殊食品主要包含三大類,分別為保健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和具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對人身體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或者可以為人的身體補充微量元素和礦物質,以供特定人群食用的食品,該種食品只能用于調節身體機能,不能用于治療,因而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我國的保健食品有自身獨特的識別號,在產品的外包裝會標有“藍帽子”圖案,該圖案是區分保健品和普通食品以及其他特殊食品的重要標識。
嬰幼兒配方食品主要以乳類以及乳蛋白制品、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作為蛋白的主要來源,并在食品中添加了一定的維生素、礦物質或其他營養成分,通過物理方法加工的粉狀或液態食品。根據適用范圍分類,嬰幼兒配方食品主要包括適用于0~6個月嬰兒的嬰兒配方食品、適用于6~12個月的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和適用于12~36個月的幼兒配方食品;根據食品的原料劃分,可分為以乳蛋白制品為主要原料的乳基嬰幼兒食品、以豆類制品為主要原料的豆基嬰幼兒配方食品。
具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主要是指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礙或本身存在代謝紊亂的特定狀態人群對營養和膳食的需求,通過特定工序加工制成的食品,包含0~12個月具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的嬰兒配方食品和適用于1歲以上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包括乳糖含量低的食品、部分水解蛋白食品或氨基酸配方食品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包括全、非全營養配方食品,含有特定營養的配方食品[1]。
在2015年之前,我國沒有特殊食品這一定義,2015年,在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第一次將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以及具有特殊醫學用途的配方食品納入特殊食品當中。從此以后,關于特殊食品的規章制度不斷被建立,對其的注冊許可也更加規范,特殊食品的生產規模也在不斷增大,這一稱呼才逐漸出現在大眾面前。
近年來,在特殊食品的3個類別中,人們對嬰幼兒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更加熟悉。但是,消費者還是很難對特殊食品進行鑒別和篩選。例如,家長在選擇奶粉時,不知道嬰幼兒配方奶粉只包含1、2、3段,4段奶粉是普通食品級別。在2020年,我國曾發生一起震驚全國的大頭娃娃事件,該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經營者用固體飲料替換特殊用途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售賣給了家中有只能食用特殊配方的氨基酸和水解奶粉的患兒的家長,嬰兒在食用后出現了發育遲鈍等癥狀,經確診為佝僂病。因此家長要強化自身對特殊食品的鑒別能力,避免悲劇的發生。
消費者對特殊食品缺乏信任感主要是對保健品的不信任。在保健品這一概念沒有確立前,人們所熟知的保健品就是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和非食品。例如,降壓椅和降壓枕等產品通常打著保健品的名頭,讓身患疾病的消費者特別是老年群體耗費巨資、傾家蕩產,導致如今人們對保健品產生不信任心理[2]。
①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監管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人員少但任務重且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不明晰。②監管工作缺乏充分的依據,且沒有建立針對性的、精細化的監督管理制度。③在進行監督檢查時,對生產經營者批件的真實度難以判定。④特殊食品的會銷方式層出不窮,且地點隱蔽,給監管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⑤缺乏統一的檢測標準,一些檢測設備無法準確、高效地檢測出特殊食品的成分和含量[3]。
①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不成熟,企業的質量手冊和質量目標的編制缺少規范性,在編制時內容過于籠統以及沒有考慮到考核和問題溯源。②針對留樣產品的管理也存在不規范的情況,未定期進行產品穩定性測驗以及未定期進行安全事故的應對演練。③相關檢驗儀器校準證書的有效期已超或培養基的條件不符合要求。④檢驗人員的操作不規范。⑤在對庫房進行管理時,貨位卡片未標識清楚,存在貨物、卡片、賬目不一致的情況。此外,庫房不具備完善的通風措施,未完善防蟲害、防鼠蛀等設施。
我國已經先后出臺了針對特殊食品的生產經營的監督管理辦法、食品生產經營的監督檢查要點表等,另外還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條款,進一步規范了特殊食品的生產經營,主要包含以下兩個要點。
特殊食品是食品中的一個大類,對其生產企業的檢查可根據《食品生產經營日常監督檢查要點表》中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增減,從而建立生產監督檢查的通用檢查項目,可包含:①生產的資質和條件,如企業是否辦理了相應的營業執照,證書是否懸掛到位以及生產場所和設備的使用情況;②食品的外觀是否良好、是具備特殊食品的分類標識、食品的質量是否合格、食品的形狀是否處于正常狀態;③是否有專門的食品生產安全管理人員,是否存在聘用從業限制或禁止人員的情況;④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情況,如是否建立完善的生產記錄制度,是否對相應的憑證進行妥善保管,特殊食品的儲存條件是否滿足要求等[4]。
對特殊食品的生產資質和檢查中還要增設注冊和備案證書的檢查。此外,還要查看生產企業是否具備合法合規的生產許可證和注冊證書。在產品的標簽和標識的說明書中還要加設產品是否具備治療和預防疾病功能等內容。此外,還要檢查特殊食品的注冊備案和實際生產是否一致,是否標明了適宜人群和不適宜的人群以及保健品是否標注了“本品不能代替藥物”。保健食品的包裝是否按照規定規范警示用語的字體和大小,是否標明正確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如果是委托生產的特殊食品,是否標明了委托雙方的具體信息。最后,在特殊食品銷售的過程中,需要設立專柜專區并且在顯眼的位置設置提示牌;還要核對實際的經營場所和營業執照是否匹配,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等現象,廣告中的內容是否得到了當地監管部門的批準;在實體店內是否有張貼監督檢查的結果記錄;在特殊食品銷售期間,嚴禁通過會銷、講座等方式夸大宣傳。
5.1.1 完善生產條件
①生產企業要加大對設備的維護力度,設立在停產狀態下的設備維護管理制度,建立相應的設備運行維護臺賬,定期檢查設備的運行情況,如果設備出現故障要立即將其關停,查找故障源頭,積極尋找解決措施。此外,還要保障生產車間的通風和溫度的適宜。②生產企業在停產和復產時都要進行報備,因為生產設備之間可能會存在多個設備協同生產的情況,及時報備才不會影響其他設備的正常工作。③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人員一定要強化自身對生產許可審查的內容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掌握生產許可的條件和要求。這樣,在日常的質量檢查時才能夠精準發現問題,嚴格把控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
5.1.2 完善相應的管理體系
①生產企業還要重點關注質量的管理工作,對質量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知。②企業還要聘用專業的人員進行質量管理工作。③加大對質量管理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力度。④提升相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準。⑤企業要深入研究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適合本企業的質量管理書冊,量化質量目標。⑥增設一定量的質量監督管理崗位,嚴格監督各部門的工作落實情況。
5.1.3 增強企業的檢驗能力
①企業需要按照相關檢查標準進行自查,針對已經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整改。②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試劑的儲存條件,記錄試劑的使用方法。③建立正確的檢驗操作流程,讓新入職的員工可以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
5.2.1 完善監管方式
通過了解每個生產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企一策”制度,針對性地指導企業進行方案整改。對于管理比較薄弱的中小企業,可以委托技術機構對其進行一對一幫扶。
5.2.2 推進機制的建設
相關的監管部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技術和監管工作充分融合,建立生產企業的監管檔案,并將監管結果和檢查信息錄入系統中,保存備份,不但能夠為常規檢查和飛行檢查提供信息依據,還可以為日常的監管內容和檢查頻次提供數據保障。
5.2.3 加強對檢查結果的運用
針對問題項,要嚴格把控整改驗收關卡,按照整改報告,實地核查整改方案的落實情況;還要將問題項納入后續監督檢查的重點項目中,落實企業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確保生產質量管理體系的長效運行[5]。
綜上,特殊食品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生產經營關系著特定人群的健康和正常營養的攝入。因此,只有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才能保證人們的飲食安全。有效開展特殊食品的生產經營監督檢查,可以凈化特殊食品的市場環境,推動特殊食品產業健康、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