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金
十多年前,我向市人大曾經提過一個議案:建議育齡婦女在“母親學校”培訓畢業后再“持證生育”。
我為什么要提這個議案?因為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太重要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兒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響的有六個方面因素:一是家庭(首先是母親),二是教師,三是集體,四是自我教育,五是書籍,六是社會環境。他說:“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親是最細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母親對兒童的訓練是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兒園,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兒園,都不能取代母親的教育,或者彌補母親和父親在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領域即個性培養方面,由于疏忽給孩子造成的缺陷。”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有人說,一個民族的素質,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母親的素質。對此,我深以為然。高素質的母親,能夠教育出高素質的子女,培養出良好的家庭文化。每個家庭的素質都高了,那么一個民族的素質也就水漲船高。但是,并不是每個女性生來就會做母親的,正如高爾基所言:“愛孩子,那是母雞都會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如何教育孩子不僅是一件大事,更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關乎子女的成長、家庭的興旺、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復興。從這個意義上說,“母親學校”意義重大,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一書。梁啟超有9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3個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思成是建筑學家,梁思永是考古學家,梁思禮則是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家一門皆俊杰,很大程度上受梁啟超教育思想的影響。梁啟超崇尚趣味主義,始終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成功,離不開梁啟超的“趣味家教”,即既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又循循善誘積極引導,做孩子的朋友和導師。梁啟超家教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在家庭教育中雖然母親很重要,但父親也不可或缺。父母共同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王道。如果今天讓我再提有關家庭教育的議案,那將是:建議開辦“父母學校”,讓父母“持證上崗”。
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并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此部法律的頒布,對于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此法明確了立法的目的,界定了家庭教育的內涵,指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規范了家庭教育的六大內容和九大方法。由此來看,這部法律的出臺,對每個家庭文化素養的提升,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