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瑋,焦 斌,李 琛
(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天津 300041)
農業食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進而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產生長遠影響。隨著物聯網與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農業經營日益專門化和商品化,農產品市場呈現出全國范圍內大流通的趨勢。農產品多由某個優勢種植地生產,經由一系列物流運輸,最終配送到全國各地市場。在此時代背景下,食品生產加工與儲運過程中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波及范圍都會很大。因此,做好農產品的品質控制管理是解決百姓“餐桌上的隱患”的治本之措,也是食品監管部門長期以來的工作重點。
我國一直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為了防治病蟲害、調節植物生長,農業種植中往往存在農藥濫用現象,導致眾多農藥原體毒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殘存于農作物或農產品中,并最終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體。在2001年以前,我國的農藥生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并在2007年躍居農藥生產世界第一位,占據了全球1/3的農藥市場份額。同時,殺菌劑和除草劑的產量和使用量也始終保持著較大增幅。與我國古代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相比,現代農業種植對化學農藥的依賴程度顯著提高[1]。然而,這些含有一定毒性的農藥一旦附著在農作物上或進入農產品加工鏈,一般很難被及時檢出并清理完全。長期食用農藥殘留超標的農副產品,可能導致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引發免疫系統、肝臟、胃腸道和生殖系統等受損,甚至影響到下一代。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新高度,但在農產品生產種植中依舊存在許多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受我國農業發展傳統和片面追求農業經濟發展高效率的影響,現代農業中產量的提高更多地依靠化肥投入。化肥施用量和施用種類的迅速增加大幅度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化肥濫用往往伴隨著土壤肥力下降和農業生態系統失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諸多隱患。
隨著物聯網和全國大市場的發展,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最終的銷售環節需要經過一系列運輸、倉儲、調配等物流處理。農業物流泛指以農業生產為核心,農產品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和與之有關的技術、組織、管理活動,能使運輸、儲藏、加工、裝卸、包裝、流通和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現有機結合和統一。這一系列物流活動中蘊藏著進行食品安全快檢的機會和條件,也是檢驗農產品質量合格率的最后一道關口。
實際上,現代物流業在對農產品轉運調配的過程中,很容易忽視質檢品控這項工作,使本應在某個運輸環節被“截斷”的質量不合格食品照常向下一級物流節點流通。近年來,雖然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涉及農業、農產品發展這一領域的科學技術卻并不先進,相關人員也未足夠重視物流運輸過程中的食品質檢業務,缺乏對農產品進行實時實地質量檢測和安全控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此外,在先進快檢設備的安全使用方面也尚待深入,許多需要在短期完成的質檢工作受固有的檢查標準和技術限制而難以進行,為后續農產品的傳播流通留下眾多隱患[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食物結構日益多元化和豐富化,但由于部分食品監管人員的疏忽,某些食品并未通過安全檢測便進入了流通市場。同時,農業物流食品安全領域缺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從業人員檢測技術培訓較少,對農產品檢測設備操作技術掌握不牢,極大地降低了農產品物流過程中質檢的工作效率。此外,部分相關部門管理者未能對質檢技術人員的工作任務進行合理分配與規劃,未能督促質檢員充分履行職能,也會影響食品質檢工作效果。
市場經濟環境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現代倉儲物流企業均呈現出較強的逐利性。部分商家無視行業法規要求,向市場生產、銷售無益于甚至有害于人體健康的農產品[3]。當這些不符合國家食品健康標準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便極易被缺乏食品安全辨別能力的消費者購買和食用,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危害。通過在物流環節設置多重食品安全監測關口,利用快檢技術對可能危害人體的有害物質進行篩檢,減少違規農產品向下游消費者市場流動的可能性,可有效減少由農產品源頭問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快檢技術與現代物流的有效結合,能夠對我國農產品市場供給形成長效化、規范化的保護,避免假冒偽劣產品進入農產品銷售市場,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在合乎道德規范和法律要求的范圍內開展公平競爭,促進良好規范的市場秩序的形成[3]。
為了使農產品在中下流物流運輸環節的質檢中順利過關,農戶會努力改進生產經營方式,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化肥農藥,更多依靠農業技術和設備的改進來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例如,農戶將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根據土地的生產條件合理劃分種植作物種類,對每一塊田、每一株作物賦予全生命周期監測;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指導,精準施肥、精準翻耕、精準灌溉,實現解放人力的機械化作業;通過智能顯示屏,及時獲取農作物長勢、水肥配比、病蟲害預防等信息,為接下來的種植工作提供指導。通過這些方法改變主要依賴化肥和農藥投入實現創收的傳統生產方式,有效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質量,優化農產品市場供給結構,減少劣質產品的市場占比,促進農業種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農產品生產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可能采取不正當手段進行生產經營,像前些年出現的海鮮產品“孔雀石綠”事件、蘇丹紅鴨蛋事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均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加強農產品流通過程的監管和質量控制是制約企業生產行為的有效之舉。通過加強食品檢驗與相關懲戒措施,打擊農產品生產不法行為,可以督促農產品生產者合理合法開展經營。對消費者而言,經過政府監管部門的層層把關與篩選,可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3]。
(1)比色分析法。化學比色法是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測的一種常用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基于待檢測食品本身所具備的化學特性,引發相關的化學反應,觀察被測物質溶液的顏色或加入顯色劑后的顏色變化,依照標準顏色對比卡來判斷檢測樣品的安全性。由于顏色深度和物質含量成正比,通過比較和測量有色物質溶液顏色深度,還可確定待測組分含量。相較比色試劑,化學比色試紙目前在技術上更加成熟,因此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應用更為廣泛。比色分析具有簡單、快速、靈敏度高、誤差小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微量組分的測定,如檢測農產品中霉菌毒素、重金屬離子、蘇丹紅、亞硝酸鹽等。
(2)酶抑制率法。酶抑制率法主要利用酶的功能基團受某種物質影響后酶活力降低的原理進行檢測。酶抑制率法常被應用于農藥和金屬殘留的檢測環節中,如檢測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農產品中的殘留重金屬物質和各種農藥通過鍵合作用,使酶的結構及基本性質發生改變,酶底物結合體的酸堿程度與吸光能力也會發生顯著變化,之后可借助pH值法和試紙法對酶底物結合體的這些變化進行針對性測定,進而實現對農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定量檢測[4]。目前采用的酶主要有乙酰膽堿酶和丁酰膽堿酯酶,底物有乙酰膽堿、丁酰膽堿、氯代乙酰膽堿及硫代乙酰膽堿等,顯色劑一般采用5,5’-二硫代雙(2-硝基苯甲酸)。作為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的主流技術,酶抑制法以其方便性和經濟性的優勢,可廣泛應用于各級食品安全監督部門、食品安全檢測部門、蔬菜生產基地、蔬菜批發基地和食品安全檢測流動車等領域,是開展前期農產品質量檢測的重要技術。
(1)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主要是根據抗體能夠自發性地、競爭性地與相關抗原及半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性質,以特定的抗體(或抗原)為選擇性試劑對待檢測食品中的抗原(或抗體)進行檢測的一種技術[5-6]。目前,應用于食品安全檢測的傳統免疫技術主要有3種——熒光免疫技術(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酶 免 疫 技術(Enzymeimmunoassay,EIA)和放射免疫技術(Radioimmunoassay,RIA);此外,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新型免疫分析方法,如免疫PCR技術、分子印跡技術、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技術等。借助免疫檢測技術能夠有效檢測出農產品中存在的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還對其他生理活性物質、抗生素、殘留農藥、激素等具有敏感性。免疫分析法因為其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檢測方法簡便快速等優點,現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安全檢測行業。
(2)生物化學傳感器法。生物傳感器技術是一種將生物學檢測原理與傳感技術相結合的新型生物學檢測技術。當前主要采用的生物傳感器為免疫傳感器和酶傳感器。其通常由一種生物敏感部件和轉化器緊密結合,能夠對特定種類化學物質或生物活性物質進行選擇性和可逆響應。待測物質經過擴散作用進入固定生物膜敏感層后,經過一系列分子識別,并發生相應的生物學作用,產生如熱、音等信息,這些物理信息可由信號轉換器轉化為可視化、可定量處理的電信號或光信號,并通過二次儀表放大和輸出,檢測人員便可確認待測物質的性質、成分和濃度,進而作為判斷食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據。該技術在檢測效率上遠遠超過傳統食品檢測方法,且以其較高的靈敏性、準確度和穩定性,被廣泛用于即時性的食品質量安全現場檢測[3]。未來生物傳感器將向著功能多樣化、小型化、智能化等方向發展,將在食品工業、污染物監測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3)PCR檢測技術。PCR監測技術全稱為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是在1985年由美國科學家創立的一種基因技術。PCR技術是一種在生物體外酶促合成,模擬DNA的復制過程,使特定的DNA片段快速擴增的新型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DNA分子的快速擴增主要通過循環系統中的3個具體步驟實現,即高溫變性、低溫退火以及中溫延伸。3個步驟組成一個周期,循環進行。PCR檢測技術可用于沙門氏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的檢測,同時,免疫學、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的發展成果也將進一步支持此類微生物檢測技術的長遠發展。
根據特定物質發射、吸收電磁輻射以及物質與電磁輻射可產生相互作用的原理,光譜檢測技術也是一種快速獲得精準食品檢測結果的方法,常被應用于肉類及肉制品等蛋白類食物的安全檢測中。光譜成像技術能夠成像分析肉類品的顏色、紋理等外部屬性,進而判斷肉質品質。通過高光譜成像分析還能鑒別肉類中是否有摻假。例如,市場上不少不法商家常以牛肉、豬肉混賣以謀取暴利,可從牛肉、豬肉樣本的440~700 nm可見光譜處提取信息,建構信息模型,分析樣本肉的具體成分,進行品質鑒別。常用的光譜分析有高光譜成像檢測、拉曼光譜檢測、近紅外光譜檢測及紅外光譜檢測等。光譜檢測具有快速無損、使用成本低、操作簡單及高精確度等優點,在全球化進程加快和貿易流通拓展的背景下,可作為追蹤食品供應鏈質量的高效檢測手段進行廣泛推廣。
我國農產品快檢技術持續發展,但相關檢測標準卻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大部分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所遵守的行業準則已較陳舊,不能滿足當今綠色生產、健康發展的需求。此外,農產品質檢一般需要綜合幾種檢測技術,涉及更復雜的檢測標準,而我國目前的綜合質檢標準有待完善。
同時,為農產品質量監管作法律支撐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尚存在許多空白,這也為不法分子“鉆法律的漏子”、生產有毒有害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和實施,國家已從法律強制性規范的角度擺明了“嚴防嚴控、把好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合格”的態度。但在眾多食品安全意識不強的流通領域和區域,農產品質檢的覆蓋面仍然較窄,對問題商家的懲戒力度仍然不夠。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從鎘大米到帶漂白劑的面粉,農產品安全事件仍層出不窮,其主要原因便在于農產品質檢的多層次、網格化責任未落到實處,以及對物流運輸鏈條的監管較為松懈。
①現有快檢技術的檢測范圍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檢測設備功能不齊全,對于特定添加劑等食品安全隱患檢測程度較低。②快檢技術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不高,部分檢測方法在制定過程中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針對同一食品,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得到的結果往往具有差異性,或者針對同一檢測方法,使用不同的檢測設備得到的檢測結果也存在不確定性,使得食品監管工作的信度和效力下降,極大影響了基層開展食品安全檢測的積極性。③食品生產企業和政府物流監管部門的重視和資金投入不足,本應被廣泛應用的快檢技術和設備更新緩慢,嚴重滯后于科技創新的速度。④在需要嚴格把關的農產品倉儲物流關口,快檢技術的利用率和普及度有待提高。
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是一項宏大而又系統的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體,需要相關部門管理者進行系統設計和規劃。我國雖早已成立專門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并組建相關食品安全檢測機構來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但就當前食品監管機構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以多部門負責制為主要特征的工作模式,存在職能重疊、權責不對、辦事效率不高等弊端[4]。食品檢測機構中的專業質檢人員匱乏、檢測人員素質水平一般、物流行業管理層缺乏必要的食品質檢知識培訓,導致農產品質檢工作長期效率低下。另外,食品檢測機構尚未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制約與監督體系,缺乏完善的評價考核和獎懲制度,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較低,制約了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長效發展。
對于農產品農殘檢測工作,基層質量把控是重頭,也是提高檢測體系效率、分擔食品監督部門工作負擔的重要突破口。政府要加快鄉鎮基層食品檢測中心的能力建設,提供基礎性的農產品安全檢測服務;進一步完善基層質檢部門的硬件設施,為其配備相關的檢測、分析實驗室;定期對基層質檢機構的檢測資質進行法律認定,使基層質檢成為國家食品安全總體監控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企業自檢能力,減少將食品質量檢驗工作外包給第三方,增強企業責任意識。此外,國家還應為基層農產品質檢工作的開展提供充分的便利條件,定期開展先進技術培訓,及時向基層引進高效快檢設備,委派專業技術人員下基層進行質檢工作技術指導。農產品基層質檢的拓展將對農戶和農產品企業形成約束,促進農產品供給者自覺提高農產品質量,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優化農產品物流鏈中的質檢實現路徑,應著重從快檢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入手。①政府應成立用于促進食品快檢技術研發的專項基金,并嚴格追溯和監督資金分配和利用情況。相關科研機構要加快開展關于食品快檢的科研項目,加快新設備的開發力度,特別是對綜合型快檢方法檢測復雜添加物的探索,以提高快檢工作的時效性和準確性。②及時摒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或落后于質檢標準的舊技術,定期對檢測設備進行更新升級,加快國家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使農產品快檢技術能夠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③在農產品物流鏈條的不同環節,對不同的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時,應根據具體的檢測要求和現實條件靈活選用適宜的檢測方法,促進質檢工作向智能化、便利化發展。
要完善從基層到國家的農產品檢測信息共享系統,促進物流運輸全過程的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在關鍵物流節點上應做到統一管理、信息互通,及時阻止存在安全隱患的農產品向下一級運輸,使每一段物流運輸環節都成為判斷農產品安全與否的關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重點關注全物流產業鏈,探索轉運過程中所有可能的品控機會,并將食品快檢的對象種類和范圍擴大化,逐漸建立起能夠從中央覆蓋到縣市級的農產品質量監管網絡。在構建完善的快檢體系的同時,還應根據實踐要求,優化質檢工作量的配置,既要保證原有的物流運輸效率,又要嚴筑農產品質量防控網,把好農產品質量的最后一道關。
做好“人”的工作是實現有效的農產品物流鏈質量檢測的工作重點。質量檢驗人員應增強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充分認識到農產品在物流運輸環節中質量檢測的重要性,承擔起工作責任。可通過制訂并執行一系列監督與考核制度、獎懲激勵措施,敦促從業人員依法履行職能。同時,還可與第三方培訓機構合作,繼續推進對食品質檢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職業道德考核、檢測實操訓練,提高質檢團隊的綜合素質[7]。
鑒于當前農產品快檢標準不完備、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的現狀,需要結合我國食品安全發展實際,在質檢標準的制定方面進行持續探索。要按照社會發展實際和食品安全的現實需要,及時更新質檢標準,并將檢驗標準精細化、具體化,保證農產品質檢內容的實用性和合理性。
在開展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時,專業人員應根據質檢標準合理選擇檢測方法和設備,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開展相關檢測工作。在特定的農產品物流節點,監管方不應僅停留在要求企業提供檢測報告的層面,還應對農產品進行現場快檢抽查,并與農產品后續流通監管人員做好交接,實現農產品質量監管的物流運輸鏈全覆蓋。
在質檢工作完成后,要對檢測數據和結果進行全面分析,對檢測的全過程實施深度監督與評價,保證食品檢測工作的完成質量。在事后評價方面,可通過制定快檢產品的合格目錄,由專業評估人士對農產品品質進行統一認定,對進入快檢合格目錄的農產品進行補助,提供優惠政策,將檢出安全問題超過一定限制次數的農產品排除在市場準入門檻之外。
安全的農產品供應還取決于到位的政府行政執法。因此,政府必須承擔起市場監管的責任,定期頒布或更新有關農產品物流業食品質檢的法律法規[8]。未來,政府還應繼續探索和轉變政府職能,在公眾生活中扮演好健康促進與健康維護的角色。在提供社會服務方面,應以社區為單位定期進行健康知識科普,告知居民有關食品營養和主要成分的信息;在法律執行方面,應嚴格落實有關食品工業和農產品物流的現行法律法規,對違反安全法規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罰;在社會管理方面,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定期監測和監督,推動建立以食品快檢技術為基礎的、長效化、規范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以農產品安全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從農產品物流運輸的全產業鏈出發,綜合運用食品快檢技術,積極探索政府與社會合作的農產品監管有效模式,是保障農產品安全性的有效路徑。從快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物流監管體系的完善、人才隊伍的培養等方面出發,促進農產品快檢在物流系統的高效運用,切實保障流通領域中農產品的安全性與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