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密集發布,要說哪個行業最“心塞”,可能非生豬養殖業莫屬。“首虧”和“預減”籠罩在行業上空,股價也急速下跌。
生豬養殖企業業績“慘淡”
從已公布業績報告的養豬企業來看,“巨虧王”非正邦科技莫屬。正邦科技披露的2021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為182億元~19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16.84%~442.96%。虧損額位列生豬養殖企業首位。或受業績大跌影響,2月7日至8日,正邦科技連續兩日跌停。
近日,市場上還流傳出一份關于“正邦申請破產,江西省糧油接手”的傳聞,后被正邦科技辟謠。但3月4日正邦科技又因擬向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多家控股子公司股權等,收到深交所關注函。
不僅是正邦科技,生豬養殖龍頭企業溫氏股份和新希望業績亦不佳,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
其中,溫氏股份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33.37億元,同比下降279.61%;新希望預計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86億~96億元,同比下降273.94%~294.17%。此外,天邦股份、傲農生物、唐人神等生豬養殖企業亦紛紛虧損。就連“豬茅”牧原股份也逃不過業績預減的結局,公司預計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億~80億元,同比下降70.86%~76.32%。
價格大跌,生豬收購價一斤只有5、6元
在談及2021年業績虧損的原因時,多個生豬養殖企業均提到,2021年生豬價格較前年同期明顯下降。
“2021年年初的時候,毛豬的收購價格是30元/kg,還處于比較高的水平,到了年末就降到了約10元/kg,直到今天毛豬的收購價格仍然只有大概11元/kg、12元/kg,跌幅很大。所以,從2021年第4季度開始到2022年1月份,養豬戶幾乎都在虧損。”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發布的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顯示,2021年年底,豬肉批發市場周均價為23.36元/kg, 相較年初的46.28元/kg,累計跌幅達49.5%。
除了生豬價格大幅下行,飼料價格上漲,也使生豬養殖成本驟升。
新希望在業績預告中提到,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國內玉米價格創歷史新高、豆粕現貨價格也大幅上漲)等因素,使得生豬養殖成本同比明顯上升。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第5周,全國玉米平均價格2.89元/kg,同比上漲9.5%;全國豆粕平均價格 3.78元/kg,同比上漲8.9%;育肥豬配合飼料平均價格3.64元/kg斤,同比上漲6.7%。
今年養豬企業業績是否仍會慘淡?
農業農村部監測,2022年第8周,豬肉批發市場周均價為19.04元/kg,環比跌3.8%,同比低51.7%。這也意味著,豬肉批發價格再次跌到10元以下。
中新財經記者近日走訪北京某超市發現,前臀尖、后臀尖價格一斤12.9元,五花肉一斤16.8元,相較兩月前,每斤下降約2元。
“2月25日外購仔豬養殖利潤虧損153.33元/頭,自繁自養虧損481.8元/頭,自繁自養連續11周虧損且幅度較大,豆粕等主要飼料原料價格高,豬糧比價周內繼續穩中下行。”國盛證券分析師孟鑫指出。
在孟鑫看來,2月28日中央正式啟動4萬t收儲,從豬價表現看價格托底作用有限。預計2022上半年仍面臨能繁慣性帶來的出欄高峰,豬價上行概率較小,養殖深度虧損延續。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則表示,2021年6月后,能繁母豬存欄數量出現環比下降趨勢,按照歷史規律推算,反映到對生豬出欄的影響大致滯后10個月,也就是今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可能進入新一輪上漲。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花椒、八角、桂皮、陳皮……人們在日常烹飪中經常會用到這些佐料,這些佐料可以調和食物的氣味、去腥、增香和增鮮,殊不知,它們其實也是藥食兩用的中藥。例如,八角是制作菜肴中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同時具有驅蟲、溫中理氣、止嘔、健脾消食和祛寒等功效,還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促進營養吸收,這便是中醫里的“藥食同源”。
“牛肉和羊肉都是熱性的,所以寧夏人在吃牛羊肉的時候,會喝具有寧夏特色的八寶茶,八寶茶中的玫瑰、菊花、冰糖都是涼性的,為避免過涼,八寶茶中又配上大棗、桂圓,一陰一陽,保持平衡。這樣吃完牛羊肉再飲用八寶茶,利于消化且不易上火。”3月12日,由寧夏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朔方人文科學大講堂”進行了以“餐桌上的中醫之道”為主題的演講,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宮氏腦針研究分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理事杜明杰結合中醫的特點,通過自己多年對中醫的研究將“如何吃得健康”進行詳細講解,并將餐桌上的中醫之道娓娓道來,以點帶面,讓人們了解到中國醫學的博大精深。
杜明杰從“香以醒脾開胃”“五味”“五色”“草食動物與肉食動物”等方面對中醫上的餐桌之道進行了講解,并講述了“如何吃得健康”。他說,中醫是一個宏觀的科學,中醫里吃東西的學問并不關注食物的營養成分,性和味是關鍵。例比,如體寒、四肢冰涼的人不宜多食海鮮等性涼的食物等。
“西醫是人體結構的說明書,中醫是人體功能的說明書,中醫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杜杰明表示,今天的講堂只是拋磚引玉,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餐桌文化的思考以及對我們的人體健康的思考,告訴人們要關注中醫,關注國粹,讓中醫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老干媽也“撐不住”漲價了。
3月9日,多位老干媽經銷商向澎湃新聞記者證實了調價消息。廣州一位經銷商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是在3月1日收到調價通知,“老干媽大部分產品都漲了,基本上每件(24瓶)漲了18元左右。”據他了解是因為原材料漲價了。
此前,有傳聞稱,在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老干媽”)向各省總經銷商發布的調價公函中,將漲價原因歸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運費等每年上漲。
3月9日,澎湃新聞記者致電老干媽官網電話,暫未獲回應。
另一名廣州經銷商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拿貨價格漲了6%~10%,而且是突然通知調價。“(漲價)肯定是成本問題。”該經銷商表示,不光老干媽,此前還有其他調味品都漲價了。莆田一位經銷商則表示,之后還會漲價。
以陶華碧老干媽風味豆豉油制辣椒醬(280 g)(下稱“豆豉辣椒醬”)為例,此前經銷商批發價每件(24瓶)在180元左右,目前已上調至198元/件。義烏一位經銷商表示,這次“漲得有點多”,該經銷商店鋪中的豆豉辣椒醬每件(24瓶)批發價已經漲到211元。
漲價似乎只波及經銷商。3月9日,老干媽天貓旗艦店客服回應澎湃新聞記者稱,暫未收到漲價通知。當日,在老干媽天貓旗艦店與老干媽京東自營旗艦店中購買豆豉辣椒醬,價格仍為9.9元/瓶。
“老干媽價格已經低位運行多年,此次漲價也是順應成本不斷攀升帶來的壓力,屬于被動式漲價。”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成本壓力應當是老干媽漲價的主要原因,由于輔料和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度提升,傳統食品企業議價空間小、抗風險能力低,漲價是必然現象。
從辣椒醬的主要原材料辣椒來看,2019年,貴州鮮椒和干椒曾大幅漲價,彼時老干媽曾一度選擇成本更低的河南辣椒代替貴州辣椒,這也導致消費者評價老干媽辣醬的口味變差,此后老干媽不得已又換回原配方。
事實上,老干媽營收增速一度低迷,近兩年剛剛有所回升。據貴陽日報報道,老干媽2016年至2020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5.49億元、44.47億元、43.89億元、50.00億元及54.00億元。
朱丹蓬補充稱,“(新興辣醬品牌)基本上撼動不了老干媽,其他的(辣醬品牌)還很小,只是一個補充而已。”智研咨詢報告顯示,2020年,老干媽品牌辣椒醬占據我國辣椒醬市場約20%的市場份額,成為辣椒醬細分賽道的龍頭企業。
前述廣州經銷商也表示,自己的貨在當地市場賣得“還可以”,“大品牌嘛,來貨都來很多,一來都是會賣幾個億的。”
朱丹蓬判斷,老干媽漲價,對消費人群的影響肯定有,但應該不算太大,畢竟老干媽的剛需度還很高。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山東既是全國糧食大省,又是糧食產業大省。近年來,該省積極推進糧食產業由大到強轉型升級,企業發展動力強勁、成效顯著。近日,在山東省新聞辦舉行的“創新引領走在前 聚力實現新突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糧食和儲備局局長王偉華表示,山東省糧食產業工業總產值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今年有望突破5000億元。
優質工程推動發展。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近年來,山東省累計投資82.66億元,助力產業提升,全省糧食產業工業總產值比工程實施前增加1000多億元。山東省入選“中國好糧油”產品數量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
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全省糧食行業擁有省級以上科創平臺85個,其中國家級平臺33個,國家小麥、玉米、大豆和高油酸花生油四大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山東。2021年該省列入國家財政科技項目投資總預算4279萬元,同比增長51.8%。
品牌建設助力發展。“齊魯糧油”品牌確立“1個公共品牌+N個地域特色產品+N個產業經營主體”建設模式。組建全國首個糧食行業品牌研究院和公共品牌產研孵化中心及山東糧油產業聯盟,連續3年舉辦山東糧油產業博覽會,持續推進優質產品展示展銷,帶動品牌企業新增銷售收入400多億元。
“建設糧食產業強省,推動糧食產業走在前,是民生工程,也是富民工程。”王偉華指出,下一步,將重點抓好“兩優”“兩新”。
一是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三鏈協同”。把優質糧食工程作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鞏固拓展糧食產業示范縣、示范企業、示范門店,支持糧食企業建設優質原料基地,加強主食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實現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打造“中國好糧油”產品,示范引領,利企富民,高效供給。
二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積極融入“雙循環”。實施“中國食用植物油田”建設計劃,發展以青島、臨沂、煙臺、濱州和濰坊等市為主陣地的五大食用植物油產業集聚區,培育打造山東食用植物油產業高質量發展基地。實施糧食產業聚集行動,立足優良品種、堅實基礎,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優勢區域聚集,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培育更多優質糧食產業聚集區和百億級糧油產業化龍頭企業。
三是打造主食產業新高地,推動產品供需升級。推進米、面、雜糧、薯類等主食制品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加快以“山東戧面饅頭”“膠東花餑餑”“山東餃子”等蒸煮制品為代表的主食產業化進程,推動“糧食加工”向“食品生產”轉型。大力推動高纖維食品、方便食品、速凍食品、功能性和個性化食品的產業化發展,豐富、提升主食消費結構,推動消費者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
四是打造齊魯糧油新引擎,推動品牌高端化發展。以“齊魯糧油”公共品牌為引領,持續下沉滲透,推動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支持市、縣以本地糧油優勢和特色產品為引領,培育壯大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地域品牌。發揮山東糧油產業聯盟作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線下支持建設“齊魯糧油”旗艦店、體驗店、社區店,線上打造“好糧有網”產業互聯網平臺,讓山東優質糧油走進千家萬戶,豐富人們的生活。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