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連福
(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64)
食品安全問題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同樣也影響著社會高質量、高穩定性發展。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廣大居民對飲食的營養與安全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相關食品加工廠、生產商應有意識地升級食品加工、烹飪模式,確保食品的營養素不會由于受到加工與烹飪方式的影響而有所流失,為我國居民的高質量生活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夯實基礎。
(1)部分食品原料的高溫烹飪會引發其營養素的蒸發損失。因蒸發所造成的損失是食物營養素流失最常見的形式之一,其主要體現在需要脫水加工的食品中,如干菜、糧食以及水產品烹飪等[1]。脫水食品的烹飪加工過程需要在熱空氣、陽光暴曬、高溫烤制等各種工序的共同作用進行,以蒸發食品原料中的水分,從而實現延長保質期、創造特殊風味等目的。同時,脫水過程會引發食品脂肪外溢以及水分的蒸發,從而損失如維生素、油脂、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2)過量的食品添加劑會引發食品原料營養素的滲出損失。在各種類型的食品原料烹飪過程中都需要依賴食品添加劑來提升其風味與口感。以我國傳統的烹飪技巧為例,其不僅需要添加如鹽、糖、醋等調料,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高溫加工。受高溫加工的影響,食品添加劑中的不良分子會以極快的速度滲透至食物原料的細胞中,從而提升細胞之間的滲透壓,導致食物營養素因細胞壁破裂而流失。
(3)不科學的食品加工、烹飪方式會引發其他營養素的溶解損失。在開展食品原料烹飪之前需要對相關食材進行充分清洗,以保障食物的安全衛生。但過度的食物清潔(清潔劑使用量過高、清洗時間過長等)抑或是不科學的清洗方式(先切后洗、不恰當的搓洗、揉洗等)都會加快食品原料中無機鹽、維生素的流失。與此同時,不正確的烹飪方式也會導致食品原料中營養素的溶解,如長時間、不科學地燉煮會導致食品原料中水溶性營養素,如糖類、蛋白質、脂肪等加速溶解[2]。
基于食品原料加工需求的不同,烹飪時會運用到油炸、煎炒、高壓蒸煮等各種方式,這些烹飪方式通常需要較高的溫度,而在高溫作用下,部分食品原料中的營養物質會遭到破壞。例如,在油炸過程中食品原料的受熱面積較大,且處理時間較長,極易導致食品原料中的蛋白質、脂肪等出現嚴重的分解、聚合等情況[3]。此外,高溫油炸還會產生一些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因此采用高溫油炸處理食品原料的過程中需要對時間、溫度等進行有效控制。
在切配處理過程中,部分食品原料會在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后發生氧化反應,進而導致葉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出現異變、流失問題。同時部分食品原料的外觀、口感、風味等也會在接觸空氣后發生變化,因而需要注重抗氧化處理[4]。
生物破壞因素主要是指食品原料受到存放方式以及存放環境的影響而出現的腐敗情況。以豆類食品原料為例,將豆類食品原料存放于過于潮濕的環境中時,其內部的有氧合酶便會與胡蘿卜素等營養素產生反應,進而導致此豆類食品原料中多種營養素的流失。
輻照亦屬于引發食品原料中營養素過度流失的原因,且對肉類、禽蛋類食品原料的影響更為顯著。研究證實,食品原料中的B族維生素對輻照作用更為敏感,食品原料在被長時間輻照后便容易出現脂溶性維生素流失等問題。同時,部分食品原料本身具有易腐敗的特征,而輻照則會加劇食品原料的腐敗,進而加快食品原料中營養素的流失。
在食物的烹飪過程中,不同的烹飪方式、不同食材搭配組合、調料配比等都可能會引發食品原料中營養物質的化學反應,進而改變食物原料中的營養成分。例如,在使用不同材質的廚具對同一類產品進行加工時,最終所呈現成品的營養成分亦會有所差異。再如,在對肉食進行加熱處理時,肥肉受熱滲出的油脂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化學反應,從而導致其自身營養價值下降[5]。
為防止食品原料中營養素的過度流失,需要相關人員重視烹飪前的食品原料選擇與加工。例如,在清洗食品原料的過程中,不能使用溫度過高的水清洗蔬菜,以防止食品原料完整性被破壞,從而導致營養素流失;再如,在清洗大米、小米、薏米等食品原料時不宜大力揉搓以及反復沖洗,以免導致其微量元素流失。相關人員在正式烹飪前需要進行科學、合理地食品原料加工[6]。
同時,針對食物烹飪前的早期處理也需要提高警惕,應盡量避免非必要的加工處理方法,降低食品原料營養素的過度損失。針對菌菇、蔬菜、肉類等需要先焯水的食品原料,相關人員應結合不同食材的特征合理調整焯水的溫度與時間,以確保食品原料的品質、風味不受破壞,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原料自身的營養素。以豬肉為例,簡單的焯水處理能夠有效去除豬肉中的淤血與其他雜質,同時可以消除肉類異味,但過高的水溫、過長的焯水時間等都會導致肉類中蛋白質、油脂等營養素的流失。因此,針對肉類的焯水時間需維持在1 min以內,溫度則需要控制在80 ℃左右,溫度過低則無法達成烹飪加工效果,過高則會破壞肉類的營養結構與口感[7]。
所謂的保護機制指通過在食品原料上掛漿、掛糊等方式使食品原料外層形成一層保護膜。此類保護膜能夠在后續的烹飪環節中最大限度地保護食品原料中的水分與營養,降低食品原料中營養素的氧化程度。借助保護衣機制進行烹飪,還可以避免食品原料中的維生素因高溫加熱而分解,同時借助這種烹飪方式制作出的食品具有良好的色澤、口感、風味。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烹飪方式都適用于保護衣機制,面對不同的烹飪需求,相關人員要有意識地選擇更合適的保護衣用料。以掛漿為例,面對不同的烹飪加工需求,則需要擇優挑選玉米淀粉、紅薯淀粉、小麥粉等。
我國幅員遼闊,美食眾多,各個區域都有獨屬于其自身的飲食文化,與之相對應的便是變幻無窮的飲食烹飪方法。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我國居民在選擇、處理食品原料時也出現了一定變化,現階段相較于食物自身的風味、口感而言,食品原料的質量與營養價值,以及料理方法的科學性也成了人們挑選食材的重要指標。為保障在烹飪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原料中的營養素,同時也為突出食品原料自身的特色,科學合理的烹飪方法至關重要。在實際烹飪過程中應盡量使用炒、煮等烹飪方式,這主要是因為此類烹飪方法的加熱時間較短,可以有效保持食品原料中的營養元素[8]。以蔬菜為例,采用爆炒的烹飪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的色澤、口味以及營養素。而對于松茸、部分海鮮等較為特殊的食品原料,則更適合采用簡單配切、簡易調味等較為原始的烹飪方法,從而全面保留此類食品原料的風味及營養。但要注意殺菌消毒,以防寄生蟲、大腸桿菌以及其他有害物質對人體安全的危害。
在烹飪過程中使用不恰當的食品添加劑,不僅無法提高菜肴的營養價值,反而會導致部分營養素的流失以及有害物質的滋生。例如,在進行蔬菜焯水處理過程中,加堿會破壞蔬菜內部的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素;炒菜過程中,過早添加食用鹽則會導致蔬菜、肉類營養元素的氧化、流失。適當增添食品添加劑可以實現降低食品原料營養素流失、提升人體吸收效果的目的。例如,在炒菜時,根據科學的配比,在菜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食醋不僅可以減少維生素的流失,還能加速無機鹽的溶解,使人體能夠更好地吸收相關營養物質。此外,在烹飪食品原料過程中需要注意不同原料之間、食品原料與食品添加劑之間的化學反應機制。例如,高鈣類的食物不宜與草酸含量過高的食物共同烹飪,烹飪過程中應注意避免使用堿元素含量較大的食品添加劑以及食品原料,以免破壞其他食品原料的營養素。
食物原料的烹飪與加工處理是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它承載著廣大居民的溫飽需求以及高質量生活愿景。因此,需要相關食品加工廠、生產商乃至家庭等提高對食品安全烹飪的重視程度,優先選擇低損失的烹飪方式,避免營養素的過度流失,進而提升食物的營養水平,促進我國居民的安全、健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