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菊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檢驗檢測院,貴州都勻 558000)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各行各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新的挑戰。食品工業要主動順應時代變革,提升產業技術含量,促進產業發展,就必須持續改進。檢測技術在現代食物檢測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相關單位必須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測,并將其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食品衛生安全是一個關鍵的衛生防疫問題。不合格食品中的致癌物質或有毒物質會通過銷售市場進入人們的生活,人體攝入后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中國一直十分重視食品衛生安全,即使如此,仍然會出現一些食品安全問題,如三聚氰胺、食用色素、豬肉精等事件的發生也證實了這一點。從食品原材料的種植到生產加工、存儲、運輸等整個過程中,都有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1]。因此,開展及時、普遍的檢驗檢測工作已成為強化食品的支撐點,能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力也越來越激烈,因此許多企業為了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經常會出現一些違規操作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會影響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穩定性,還會對食品市場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
在食品行業發展過程中,安全問題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要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就需要對速食產品進行高效檢測,確保食品的質量。將農藥殘留量測定技術應用于現代的食品檢驗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促進社會發展。目前,對食品中殺蟲劑的殘留量進行檢測是檢驗食品中是否有農藥殘留的重要一環。通過對農藥殘留量的快速測定,可以有效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促進社會發展。
(2)推動落實以人為中心的理念。糧食生產應該優先考慮安全問題,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與必需品。在保證食品質量的前提下,必須將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應用于對糧食的檢測,從而達到“以人為中心”的目的。
(3)改善糧食品質,保障糧食的安全。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大量的廢水、廢渣和廢氣的產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其中包括大氣、水、土壤等,對糧食的安全生產極其不利。因此,使用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對糧食進行檢驗顯得十分必要。只有如此,才能保證糧食安全,讓人們吃得安心[2]。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問題一直是相關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而影響農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就是農藥殘留。為了保證農產品產量及質量,農戶一般會使用農藥對農產品進行殺蟲處理,避免農產品受蟲害影響,但這一過程中存在農藥使用不當等問題,導致農產品中出現農藥殘留,人體攝入后會對其身體健康產生威脅,因此檢驗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對農作物中農藥殘留的檢測已經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很多國家對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和更新,使農藥殘留檢測技術能夠發揮其價值。
許多農戶在種植農產品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殺滅掉農作物上的害蟲,在噴灑農藥時,常常會出現農藥使用超標問題,從而影響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含有農藥殘留的食品在市場上較為常見,消費者食用后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根據這一現狀,相關部門應該對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進行全方位的實施,這樣才能凈化食品市場,展現食品檢測的意義。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大量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以及酶工程等新技術相繼問世。生物傳感器是一種以特定儀器為對象的探測技術,在完成檢測后,該裝置的感應器可以將有關檢測信息以數字方式傳送至指定地點,提高了工作效率。這種方法能夠精確測定食物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對食品中殺蟲劑殘留量的檢測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已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生物傳感器因其具有良好的檢測效率,已被應用在多個領域。采用生化傳感器技術檢測食品中農藥殘留時,該方法能夠通過對樣品的數據進行對比,對樣品中的毒性成分進行精確分析,達到對食物品質的量化和定性評價。在食品成分的測定過程中,采用生物傳感技術,可以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度。
生物芯片是利用微縮技術,依據分子結構間特殊的相互影響的原理,將生物科學中不持續的研究過程融合到“玻璃芯片”和“硅片”表面的微數據生物化學分析系統中,進而檢驗遺傳基因、蛋白、細胞等成分。這一過程既精確又迅速[3]。
運用生物芯片技術對食品質量進行檢驗時,關鍵在于“微量點樣”和“光導”階段,此階段可以將各種分子最大限度地固化在對應的媒介中,形成相對性密集的分子編碼序列,在檢測樣品時,其可以與這類固化的分子編碼序列混種雜交,然后用激光共聚掃描儀掃描混種雜交后的分子,并將其轉化成對應的信息。生物芯片技術可以理性地剖析病原菌的有關數據信息,且具備定量分析的特性。應用此項技術,可以準確測定出食品中農藥殘留量,從而判斷出受檢食品是否合格,為食品質量安全提供了關鍵保障。
酶聯免疫技術是一種用于測定人體內微量化學成分的固相免疫吸附試驗,其目的是利用生化酶進行食品安全檢測。由于該技術具有價格低廉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在食品檢驗領域。酶聯免疫技術可以對食物中的農藥殘留進行合理測定,檢測結果準確度高,可以確保食物的安全和人體的健康。同時,將該技術與其他技術有機融合,能夠使得檢測信息和數據更加科學、準確,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和提高測試質量奠定基礎[4]。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具有檢測速度快、操作簡單、敏感度高等優勢。該技術的工作原理可以分為高溫轉性、低溫淬火和適度溫度拓寬3個環節。其先使總體目標雙鏈在95 ℃高溫產生變性,形成2個單鏈模板,隨后在37~55 ℃的低溫環境下,人工合成的成分與2個轉性的單鏈模板融合,產生人工合成的雙鏈,再在恰當的溫度下(與酶促反應相關)生成2個雙鏈DNA分子。
生物傳感器法已被廣泛應用在食品檢驗過程中,在檢測過程中可以通過檢測信號判斷食品中的農藥殘留含量。生物傳感器法主要是將生物敏感部位與相應的轉換器相互連接,以此來發出檢驗過后的信號,且檢測信號在展現的過程中比較精準,因此利用該技術可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且其靈敏度較高,操作簡單。
高效液相色譜法主要以液體為流動相,利用高壓輸液系統將不同極性的單一溶劑泵入裝有固定相的色譜柱,在色譜柱內各個成分都會被分離,并且能得到準確的數據。但是這種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到很多檢測儀器,在操作的過程中也需要按照標準的步驟執行,所以使用這種方法對農藥殘留量進行檢測,需要高技術的檢測人員對其進行操作,這樣才能發揮高效液相色譜法在應用過程中的重要影響。
采用免疫分析法檢測食品中殘留農藥,能夠獲得精準的結果,且該方法在檢測的過程中所需成本較低,準確率較高,所以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檢測技術。在利用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檢驗復合物中的標記,這樣便可以測量出被測物質的含量,且檢測結果具有較高精準性。
在當代食品安全檢測中,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有效性使用必不可少,為了更好地保證糧食的質量安全,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的檢驗技術,做好各種檢驗工作,保障人體健康。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在具體運用全過程中,重點反映在下列3個層面。
現階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轉基因食品深得大部分人的喜愛。轉基因農作物具備較強的抗蟲性、抗旱性,且產量較高,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和品質具有不確定性。為了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銷售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會被貼上非轉基因食品的標識,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購買者的知情權。食品檢測單位必須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成分檢測,以消除人們對轉基因食品的顧慮[5]。因此,采用相關食品檢測技術對轉基因食物的農藥殘留進行定性定量檢測也至關重要。
在食品檢驗中,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可以合理檢測食品中的化學物質,鑒別不符合我國檢測標準的內容,并提供技術專業的檢測匯報,為市場監督部門提供技術性根據,確保食品安全性。有關工作人員在對食品中有害微生物進行檢測時可以應用酶聯免疫法,該技術不僅可以縮短檢測時間,還具有很高的精確性,可以大大提高檢測工作的效率。但是,該方法的應用在我國還不夠成熟,在現代的食物檢測技術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食品組成檢驗的關鍵在于對其進行營養成分檢驗,以保證其營養成分達到國家有關檢驗的要求。例如,可以利用殺蟲劑的殘留量來分析和測定食物中的葡萄糖水和魚類的亞黃嘌呤。
(2)在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有些商家過分追求利潤,往往在食物中加入過量的添加劑,導致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對食物中的添加物進行檢驗。例如,通過使用生物傳感器技術,可以對食物中的添加物進行檢測,從而對其本身的安全性和質量進行評價,確保進入市場的食物符合檢驗的要求。
為了使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在當代食品檢驗中的得到高效運用,有關工作人員應積極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熟練掌握農藥殘留檢測技術操作過程及條件,充分認識到其在當代食品檢驗中的必要性,為食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推動食品工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