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澤穩
(曲靖工商職業技術學校,云南曲靖 655000)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速度的加快,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加。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的通知》(國衛老齡發〔2022〕4號)。文件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其中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1]。同時,慢性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對人們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在健康壓力下,人們更加重視日常生活中的保健養生,特別是保健食品也受到更多人的青睞。自古以來,我國中醫就有食療養生的傳統,而后經過實踐、總結,逐步形成了以食品為基礎的保健養生理念,即“藥食同源”理論。文章以保健食品研發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藥食同源視角下保健食品研發工作。
藥食同源,即一種物質既能用作食物,又能用作藥物,對人體健康有益。藥食同源理念是基于我國飲食文化發展而來的一種健康生活理念,歷史悠久,早在唐代,《食療本草》中就總結了大量食療成果,為食療研究提供了大量案例[2]。藥王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食治》中提到“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可見當時孫思邈已對食療有了深刻的認識[3]。
盡管藥食同源理念發展歷史悠久,但其監管制度則是到現代才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印發《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的通知,對食藥物質定義范圍進行明確規定,并對藥食同源物質安全性評價程序和要求以及風險檢測和動態管理進行了規范,推動了我國保健食品的發展。
現行標準下,不同部門對保健食品定義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保健食品》(GB 16740—2014)中將保健食品定義為:聲稱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適宜于特定人群,對人體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是慢性危害的食品[4]。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八條則提出,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并明確標識“本品不能代替藥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應當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綜合觀之,無論是哪方定義,都強調了保健品的受眾群體及對人體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但又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不能替代藥品。
自保健食品產生及發展以來,中國保健食品產業營業額逐步上升,消費人群越來越多。華東理工大學榮格保健食品研究中心趙黎明教授在研究中提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保健食品的發展歷經4個階段,分別是高速發展時期、產業鏈形成時期、產業結構調整期以及有序發展時期[5]。當前市場保健食品涉及范圍較廣,受消費者需求影響,減肥瘦身、排毒養顏、提高免疫力以及幫助睡眠一類的保健品在市場中深受歡迎,擁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6]。中央文件中明確提出藥食同源理念及開發功能性食品這一措施,為保健食品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快推進保健食品研發進程。
(1)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規范,保健食品備案產品可用輔料以及技術等都有明確的規定要求,但仍存在一些企業不按照審批規定的產品配方內容進行生產,私自更改生產工藝,甚至在保健食品生產中非法添加藥物、化學成分等違規物質,對消費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2)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隨著保健食品在市場所占份額的增加,一些不良商家趁機擾亂市場,生產大量假冒偽劣產品,沒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的普通食品大量流入市場內,嚴重不符合保健食品安全管理規范,危害消費者生命健康。
(3)缺乏科學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檢測不規范。保健食品安全問題離不開對保健食品的檢測,但當前一些企業食品安全檢測存在檢測技術不達標、檢測設備落后狀況,影響檢測結果,難以保障保健食品的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明確指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藥品,但一些企業在市場中進行宣傳時,為增加利益,嚴重脫離實際情況而任意夸大食品功效,甚至在廣告中違規出現保健食品能治療疾病的宣稱內容。這些企業的夸大宣傳嚴重影響了保健食品行業規范,易誤導消費者。
當前市場上雖然保健食品數量多,但多數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大量產品都是在低水平上重復生產,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競爭力。在當前市場中的保健產品中,多數都是二代產品,且宣傳的保健功能雷同,加劇了市場的惡性競爭。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藥食同源理念逐漸被更多人接受。基于此,在科學把握藥食同源內涵的基礎上,應大力推進保健食品的研發,加強精深加工,深入挖掘保健食品功能。
保健食品產業作為一個關乎消費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產業,所生產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必然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研發保健食品首先應重視對保健食品的安全檢測。不斷完善對保健食品的檢測,完善檢測設備,更新檢測技術,嚴格遵照法律規范及食品安全法生產保健食品,嚴厲禁止在保健品生產中添加違規的化學藥品,保障消費者健康安全。同時,應加強外部監管,建立完整的市場監管體系。與藥品生產相比,有關部門對保健食品的生產監管沒有那么嚴格。面對大量假冒偽劣產品的流入,市場監管部門之間應加強溝通,建立一套從行政許可到市場監督的一體化的監管體系,嚴厲查處、打擊一切不合規范的產品。
保健食品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加強對產品的安全監管,還應重視對消費者的消費引導。保健食品受眾者多數是認知力較差的老年群體,對保健食品的選擇缺乏判斷力。因此,保健食品生產銷售企業應肩負起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保健食品的責任,對產品的宣傳應秉承事實,不夸大宣傳、不虛假宣傳,引導消費者群體區別藥品和保健食品,對保健食品中的成分有正確的認知,由此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產品背后所蘊含的科技的競爭,科技含量不足的食品隨時可能被新的產品替代。面對保健食品技術含量低、市場惡性競爭的問題,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需加大科技投入,以此來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①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出臺政策保障保健食品的研發。例如,將保健食品的研發納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內,依托國家科技支撐對“功能性食品”進行探索,增強我國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創新能力。②企業加強對研發經費的投入。單靠國家科技項目的支持遠遠不足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行業的發展更需要企業加大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投入。站在長遠發展目標看,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提高競爭力,前期的經費投入必不可少,通過深入研發來打破傳統保健食品的開發限制,融入新技術、新資源,提高產品功效。
綜上所述,藥食同源理念下,保健食品的研發既要區別于藥物功效,又要重視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與創新性,滿足消費者需求,保障消費者健康,以此提高保健食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