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菊 劉清俊

《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 125-2016)對房屋危險性等級分為A、B、C、D 級 ,其中C級為局部危險房屋,D級為整棟危險房屋。當用《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對既有建筑進行安全性評級,評級結果為Csu、Dsu級時,是否意味著房屋處于局部危險狀態或是整棟危險狀態呢?這是鑒定單位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房屋鑒定委托人非常關心的問題。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通過對某框架結構構件承載力進行驗算,對比分析了安全性鑒定與危險性鑒定結果,探討了二者的差別,并給出了適當的鑒定建議。
該房屋建于2009年,現作住宅使用,平面布局大致呈矩形,軸網總長度約8.1m,寬度約8.9m,層高分別約3.80m、3.50m、4.625m,坐北向南,建筑面積約185.39m2。
該建筑結構體系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結構,嵌固端為基礎頂,基礎為預應力管樁,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

圖1 二層結構平面布置圖
(1)場地類別為Ⅱ類場地,7度抗震設防,標準設防類,框架抗震等級按三級考慮,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
(2)地面粗糙度類別為B類,基本風壓為0.60kN/m2;
(3)混凝土強度取值:梁、板、柱均按原設計取C25,個別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上述取值時取實測值;鋼筋強度設計值按原設計取值:Ⅰ級鋼筋fy=210N/mm2,Ⅱ級鋼筋fy=300N/mm2。
(4)樓屋面活荷載根據使用功能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2012)取值;樓面附加恒載根據建筑構造做法、厚度及容重考慮取1.5kN/m2。
該建筑暫未發現有因地基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開裂,地基變形測量實測值小于《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要求,地基基礎的安全性評為Au級。
(1)結構整體性
該建筑結構布置及構造合理,形成完整的受力體系,支撐系統完整,能傳遞各種側向作用,構件間錨固、拉結、連接方式正確、可靠,無松動變形或其它殘損。故該房屋的結構整體性評定為Au級。
(2)承載功能
經計算分析,該建筑有個別混凝土柱構件縱筋承載力不滿足規范要求,個別混凝土梁構件支座負筋、底部縱筋承載力不滿足規范要求。根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及表1結果所示,該建筑上部承重結構承載功能評級為Du級。

表1 承載功能評級匯總表
(3)上部承重結構水平側向位移
經現場儀器測量,該建筑側向位移均滿足《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的要求,結構側向位移安全性評級為Au級。
因此,上部承重結構的安全性等級,一般取上部結構承載功能和結構側向位移兩項的較低等級,并結合結構整體性評級來評定,即Du級。
該房屋個別墻體在門洞角位處有裂縫,少數墻體與鋼筋混凝土構件接合處有裂縫,個別墻體有抹灰面層鼓起、脫落、開裂現象,因圍護系統承重部分的安全性等級,不應高于上部承重結構的等級,故評定圍護系統承載功能安全性等級為Du級,結構整體性為Au級。圍護系統的安全性評級取上述兩項的較低等級,即Du級。
綜上所述,根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及表2的結果所示,該建筑的安全性等級評定為Dsu級,安全性嚴重不符合本標準對Asu 級的規定,嚴重影響整體承載,必須立即采取措施。

表2 房屋結構系統的安全性鑒定評級表
根據《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 2016)的規定,房屋危險性鑒定應以房屋的地基、基礎及上部結構構件的危險性程度為基礎,采用兩階段法來評定。
該建筑地基尚未處于危險狀態,第一階段地基危險性鑒定評定為非危險狀態。
該建筑除個別圍護隔墻存在細微溫度收縮裂縫外,未見其他裂縫、變形或損壞。
結構承載力驗算按現行設計規范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時不計入地震作用,且根據建造年代的不同,抗力與效應之比考慮對應的調整系數。
根據軟件計算結果顯示,該建筑有部分框架梁承載力不滿足規范要求。危險構件數量統計詳見表3。

表3 房屋上部結構各樓層危險構件數量統計表
綜合上述計算及統計結果,根據《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 2016)的綜合評定方法,該建筑第二階段危險性評定如下:

表4 基礎層、上部結構各樓層及整體危險性等級評定表
該建筑危險性等級評為B級(有危險點),個別結構構件評定為危險構件,但不影響主體結構安全,基本能滿足安全使用要求。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對同一框架結構分別進行基于承載力驗算的安全性鑒定和危險性鑒定,評級結果差別很大,從字面上看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這需要從安全性鑒定和危險性鑒定的判定標準來分析。安全性鑒定依據的是《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判斷結構構件承載力安全的標準是,這與現行設計規范的判斷標準一致,而危險性鑒定依據的《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 2016),判斷結構構件承載力危險的標準是主要構件不滿足,一般構件不滿足。顯然二者的評判標準不一致,安全性判斷標準比危險性判斷標準要嚴格,而且危險性評定還要考慮建造年代因素,抗力與效應之比還要乘以1.0~1.2的調整系數,二者之間是存在一段緩沖地帶的,不滿足安全性的構件不一定是危險構件,但是危險構件一定是不安全的。
綜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結論:
(1)安全性鑒定是以是否符合現行規范對可靠指標的要求來確定安全性等級,當鑒定結果為Csu、Dsu級時,表示結構的可靠度水平已經與現行設計規范存在較大差異,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的失效概率大幅度提高,存在承載力顯著不足或嚴重不足,必須采取措施;房屋是否為危險房屋,則應該根據《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 2016)進行危房鑒定。
(2)危險性鑒定是專門判定房屋的危險性程度而進行的鑒定評級,其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是基于“滿足當初建造時的設計規范要求即為安全”的原則。眾所周知,我國的設計規范從新中國成立后,已經改版升級了幾次,可靠度有明顯逐步提高趨勢。考慮建造年代因素,對房屋的安全度進行調整,判斷其危險性,這是最低的標準。因此,對于《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 2016)中評級為A、B級的房屋,給出“滿足或基本滿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結論需要辯證地看,即此處的安全是對應當初建造時的設計規范,而并非現行的設計規范,考慮房屋后續使用的安全性,還應根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進行安全性鑒定。
(3)《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 2016)與《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 50292-2015)中“安全”是不在一個評判標準上的“安全”,因此作者認為危險性鑒定的結論只給出危險程度,不判定安全更為合適,這樣才會更嚴謹,不至于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