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姣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是當今社會的重要特征,這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原先的單一學科的專業人才轉變為多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跨學科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亮點[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應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規模。目前,我國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存在交叉結構人才發展緩慢、復合型人才緊缺等現象。因此,如何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問題之一。不少教師針對各專業特點,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策略。如蔡輝對外語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2];房三虎等人探討了通過構建校企協同創新體系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3];黃明福等人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構建了本碩博縱向貫通、多學科橫向交叉的知識體系[4];黃炳超和黃明東探討了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框架[5]。這些研究大多屬于理論論述與定性分析,還未涉及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研究。
工程管理屬于應用型交叉學科,融合了工程技術、管理、法律、經濟等多個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多變性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性等特點。工程管理專業在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首次設立,是管理科學與工程下的二級學科。2014年,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價專業指導委員會(簡稱教指委)發布了《高等學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簡稱《指導規范》)[6],對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科基礎、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基本條件和主要參考指標進行了規定,其教學內容分為知識體系、實踐體系、創新訓練三部分。然而,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對工程管理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識結構上,不僅要求學生實現多學科交叉,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知識;在能力上,要求學生具備工程技術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思維上,要求學生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實現工程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
鑒于財經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的特殊性,其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與工科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有一定差別。其優勢主要在于:交叉類學科的綜合培養,即與財經專業的優勢學科,如管理學、法學、應用經濟學等專業相融合,可以培養既懂工程技術和管理,又懂房地產、投資、法律的復合型人才。但是,相關研究還未涉及財經類院校工程管理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基于此,文章將探討財經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上榜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院校共有133所,其中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共有82所,包括12所財經類高校,主要部分在B檔(B+、B、B-)和C檔(C+、C、C-)。其他評級在A檔(A+、A、A-)和B檔(B+、B、B-)的高校則主要為工科類高校和綜合類高校,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管理專業高校類型分布情況
通過對這82所高校的培養方案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出財經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點。(1)區別于其他工科類與綜合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以土木工程和管理學為依托的特點,財經類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大都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為依托,設置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相關學院或管理類、金融和投資相關學院;(2)與工科類高校工程管理專業不同,財經類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以管理類、經濟類課程為主,工程技術類課程次之,創新創業課程主要包括大學生創新訓練、就業指導等;(3)房地產類課程占比高于其他工科類和綜合類高校。
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多學科交叉和創新教育為主,培養模式既要符合市場需要,又要符合學校的專業特色。其中,“復合”體現在知識、能力和思維三方面,而“創新”則與“復合”相融合,屬于“復合”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在知識、能力和思維三方面的要求是一個相輔相成、層層遞進的關系,是一個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思維的過程體系,如圖2所示。在知識結構上,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要求學生既具備本學科專業基礎知識(工程技術),又通曉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管理、經濟、法律、創新創業),具備一定的創新知識;在能力方面,既具備專業能力,又兼具社會能力(即與人溝通、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和實踐能力,富有創新能力;在思維上,既具備專業思維,又要有創新思維。
圖2 復合型創新人才內涵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也稱為能力導向教育。最早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并廣泛應用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其注重的是學生最后的學習效果,即關心學生能做什么。OBE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工具,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是一種聚焦于學生受教育后能獲得什么能力和能夠做什么的培養模式。按照OBE教育思想,以最終學習成果為目標,培養方案需要反向設計。首先,根據外部市場需求,并結合學校特色確定培養目標。其次,根據培養目標確定畢業要求,從而進一步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結構,根據知識結構確定培養方式。最后,進行課程配置,并形成課程體系。基于OBE的反向培養方案設計,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OBE的反向培養方案設計
1.市場需求:通過開展廣泛的市場調查確定本專業的培養需求,具體包括:國家層面對社會及未來教育發展需求、行業需求,以及國內外本專業的發展現狀。
2.學校特色:除對市場需求進行調查外,制定培養方案時,也需要結合學校的定位與特色。同時,對校友(特別是5年內畢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為制定具有學校專業特色的培養方案奠定基礎。
3.培養目標:需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對畢業生在5年左右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進行總體描述。
4.畢業要求:根據培養目標,進一步將學生在畢業時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具體化。畢業要求具有具體、詳細、可操作、可測量的特點。
5.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將畢業要求落實到課程體系設計上,使得課程設置與畢業要求一一對應,并與學校學科特色和市場需求相結合。
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與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培養目標是整個培養模式制定的基礎,是對畢業生5年后可以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的描述。畢業要求在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詳細描述學生應當掌握的技能和知識能力。培養方案則是在畢業要求的基礎上制定的,在課程設計上應當與畢業目標一一對應。課程體系設計是培養方案設計的基礎,也是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得以實現的最終保障。
文章將按照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符合專業市場需求和財經類高校學科特色的工程管理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財經類高校在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方面具有優勢。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其法學和應用經濟學是該校兩大優勢學科。工程管理專業隸屬于金融學院投資系,依托應用經濟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大學科體系,具備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基礎。工程管理專業課程在工程技術類專業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融合法學、金融、投資等應用經濟學類課程。
《指導規范》對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明確定義,眾多高校的培養目標與《指導規范》基本一致。從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內涵的角度出發,結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并參考《指導規范》中專業培養規格和要求,可將工程管理專業的畢業要求分為知識、能力和思維三部分。在知識領域上,學生應掌握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領域的技術知識,掌握與工程相關的管理、經濟、法律、金融、投資等基礎知識,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工具性知識、創新創業知識。在能力上,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綜合素質能力、多學科交叉和應用融合的能力,能夠從事工程管理相關工作的實踐能力,具備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相關專業研究能力,以及從事基本工作的社會能力。最后,通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思維上形成專業思維、學科融合思維、創新思維。
目前,工程管理專業本科學制共4學年,8個學期。根據綜合培養體系構建思路和復合型創新人才畢業要求,可將工程管理專業劃分為4個學習階段,如圖4所示。第1至第2學期(即第一學年)為第一階段,屬于理論知識學習階段,學習內容主要為:數學、英語、思政、文化修養等通識課程。第二階段為第3至第5學期,屬于專業課程學習階段。從第3學期開始逐步進入專業課學習,首先是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如“專業導論”“建筑工程概論”“項目管理”等),其次加入其他學科的基礎課程(如“投資學”“金融學”“法學”等);第4和第5學期則逐步加入跨專業課程,如工程+經濟、工程+管理、工程+法律、工程+投資/金融等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第三階段為第6學期,重點開設實驗和實踐課程,如工程管理綜合實驗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和跨學科交叉與融合能力。第四階段為第7至第8學期(第四學年),屬于綜合知識運用階段,主要是畢業論文寫作與實習實踐等。關于創新知識、能力、思維,以及社會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整個本科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體現在課堂中。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和思維的培養重點在第三和第四階段,通過課程實驗和企業實習等方式實現。
圖4 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需要對原有的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基于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文章提出以下構建舉措。
經濟和管理是財經類高校的兩大優勢學科,將工程與經濟、管理相融合是培養體系構建的核心。目前,工程經濟相關的課程主要包括:“工程經濟學”“工程估價”“會計學”“經濟學”等;工程管理相關的課程主要包括:“項目管理”“工程投資決策”“建筑企業管理”“國際工程管理”“房地產管理”“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等。另外,法學作為優勢學科,可以充分融合到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學科,如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建設法規等都是以法律為核心的。
在財經類高校培養體系中,工程技術類課程相對比較少,因此可以增加工程技術類課程,如“工程財務管理”“工程材料”“工程力學”等課程,以及綠色建筑、BIM等學科前沿課程。同時,經濟、法律、金融、管理等跨學科交叉課程設置較為豐滿,但是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則較為缺乏。如何將各個學科進行融會貫通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于是,在培養學生掌握工程技術基礎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增加跨專業交叉學科融合應用課程,如專業導論、跨學科融合課程(“工程技術”“工程管理與投資學”“金融”“保險”“法學”等交叉融合的課程)等,通過案例講解、實際項目演練增強學生經濟、管理、法學、工程技術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綜合應用能力。
很少有課程可以全面展現工程管理學科所有的交叉學科知識點。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性較強,教學實驗基地可以彌補課堂上多學科交叉融合方面的不足,通過實際案例或設計案例加深學生對各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理解。多學科融合教學實驗基地的構建需要通過多方合作,實現專業聯合和校企聯合,即需要在校內聯合經濟、法律、管理等相關專業,也需要聯合校外相關建筑、工程類企業。
目前,學術前沿講座主要是針對研究生的。不少高校也開設了針對本科生的學術訓練課程,包括學術講座、開設研究方法課程等。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離不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對學術前沿知識的掌握是其創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財經類高校應針對本科課堂開設學術前沿課程,邀請校內、校外專家開展講座,實現科教融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防止多學科交叉帶來的思維混亂問題,構建知識網絡圖有助于學生厘清各課程之間的脈絡。將選修課按照學生的專業興趣、進修需求劃分為不同模塊,如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模塊、國際工程管理模塊、推免研究生模塊等。
復合型創新人才是當前人才培養的趨勢和目標,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關鍵要素。工程管理專業作為未來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之一,需要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跨界思維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財經類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工程技術與經濟、管理、法律、金融投資相融合,加強專業聯合與校企聯合,構建以產出為基礎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將有利于財經類高校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