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張蓓蓓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為了解決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問題,北京外國語學院文秋芳教授提出了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課堂教學流程遵從POA教學理念的指導,包括了“驅動”“促成”及“評價”3個環節,教師在這3個環節中發揮其中介作用[1]。Freeman的中介理論認為教師的中介作用意味著教學中教師的“支架”作用,即教師通過提問及建議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各種幫助。此外,教師中介作用還包括了教師示范及指導,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習者需求,選擇最佳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習者理解并內化知識[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準備新課、教授新課、產出成果評價等環節都應該充分發揮其“支架”作用。但現階段的教學實際情況是,教師因為自身精力、教學環節設置等問題,更傾向于將大部分的時間投入到新課準備和教授環節,對于后期的產出成果評價則無暇顧及。因此,在評價產出成果時,教師傾向于通過為學生提供成果評價清單的方式,集中培訓學生的成果評價方法和內容,讓學生知道評價的步驟和標準。然而,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有限,即使給了學生培訓與評價清單,學生的寫作也只是“走過場”,任務產出成果差強人意,學生寫作能力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
為了提高寫作評價效果,提高評價效率,師生合作評價(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簡稱TSCA)被運用到寫作評價中。如何在寫作評價中實現“師生合作評價”,搭建專業引領的“腳手架”,實現以寫促學,進而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是文章討論的重點。
為了發揮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文章將從以下幾個階段討論教師的中介作用:(1)設計驅動任務;(2)制定、解釋寫作評價標準;(3)找出典型樣本;(4)評閱典型樣本;(5)設計課內教學重點和流程;(6)編制練習題、固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滁州學院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勉強合格。因此,大學英語基礎階段采用了分級教學,最終目標為幫助學生順利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此階段,教師利用課內外時間,圍繞提高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在完成常規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師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四、六級考試培訓。
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課程完成后,學生根據興趣和專業需求,選擇相應的后續課程。后續課程是全校選修,對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沒有要求,總體來說,學生選擇本門課程,主要源于個人興趣或者專業需求,存在一定的學習熱情。“中西文化融合”是大學英語后續課程之一。
基于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勸學。從短期看,無論是滿足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要求,還是滿足學生各種考試的需要,學生都應該學好英語。從長遠看,學習英語是了解異域文化的一個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英語拓展視野,成為一名有堅定的中國立場的世界公民。
在輸出驅動階段,教師的中介作用主要體現在設計驅動任務。要做到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該驅動任務要具有潛在的交際價值。其次,該任務要契合輸入材料。最后,產出任務需要符合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綜上所述,第一單元“飲食”中,教師設計的驅動任務如下。
你邀請一位留學生前往餐館用餐。在用餐的過程中,留學生發現餐館的用餐環境很是熱鬧,這與西方安靜的用餐環境不同。請你為留學生解釋中國餐飲的一些主要特征。
該單元內容是介紹中、西方的用餐禮儀。中國餐飲一個重要的特征——熱鬧。在“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的影響下,普通人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除去工作上的往來,還包括生活中的交往。
在確定交際任務后,依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英語寫作教學實踐經驗、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語言語用能力,以及寫作水平,授課教師之間進行討論,制定測量評價表(表1)。經過討論,教師在語言、內容、結構等方面設置了評價標準。評價標準設置好后,教師約談了幾位學生,了解學生對此標準的看法。在設計測量評分標準的同時尤其關注以下兩點。其一,本次產出成果必須為說明文,是大學英語寫作及四、六級考試中最常見的文體;其二,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更為重要,評分標準更關注文章語言運用,兼顧文章內容和文章結構。教師參照英語說明文寫作任務及同伴互評反饋模式,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所修改[3]。

表1 測量評價表
在本階段,教師專業引領體現為解釋評價標準并做出相應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各項得分,了解寫作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并采取針對性的補救措施,順利完成輸出任務的修改。
教師收集學生的最終產出,仔細閱讀,選擇典型樣本。在選擇典型樣本時,教師需要仔細考慮什么樣的樣本是典型樣本。如果產出成果質量較差、需要修改的地方較多、涉及的面較廣,或者產出成果質量較好、可修改的地方較少,都不適合作為典型樣本。而那些寫作質量可提高、問題可聚焦的樣本,則是很好的典型樣本。
在閱讀學生的輸出成果后,教師需要進行反思:哪些樣本含有值得教學聚焦的點,之后的學生修改,其輸出成果的質量能否得到保證。限于課堂時間,教師期望面面俱到,解決所有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選擇性評價更為有效。“選擇性學習”認為,要有效地實現以學促用,教師和學生要形成共識,一味地追求毫無重點的全面性是不合理的;相反,教師和學生應該通過抓重點的方式進行學習[4]。
此時,選擇哪些項目作為教學焦點,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檢查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并根據教學經驗和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確定教學焦點:選取文章主體段落是否有主題句,主題句與擴展句是否相符作為教學聚焦。教師根據教學焦點,再次閱讀學生習作,選出典型樣本。
教師在選出典型樣本后,需要從樣本上列出需要評價的重點和學生需要回答的問題,提前準備好針對性問題,進而提高評價效率。
教師選取題材規范中的“主體段落有主題句,主題句與擴展句吻合”作為教學焦點。一般來說,英語文章主體中的每個正規段落都有一個中心句,以及圍繞這個中心句或中心思想展開的擴展句。所以,訓練主題句與擴展句的寫作有助于學生確定主題、中心及選材[5]。通過閱讀學生產出,教師發現的問題是:主題句結構不完整;主題句表述過寬或者過于具體;主題句與擴展句無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選取教學焦點后,教師需要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6]。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為:學生了解段落主題句與擴展句的關系,能夠寫出正確的主題句和與主題句相關的擴展句。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提前設計教學活動,便于開展課堂教學。
依據“產出導向法”中提到的“語言促成理論原則”進行語言促成。語言促成環節設計的基本原則理論分別聚焦語言促成對象、語言促成類型,以及語言促成過程。為了將教師和學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關鍵處,一節課設定的教學重點及目標必須進行顯性處理,突出該教學目標在語言理解和使用中的重難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設計貼近學生英語知識水平的有效的“產出性”任務,遵循語言學習認知規律,設計由易到難的產出活動,逐步幫助學生建立語言表達信心,從而實現語言產出的進階[7]。
教師從熟悉的知識內容開始,循序漸進。首先,教師拋出英語段落結構中主題句與擴展句的概念,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接下來,第一個教學活動:教師準備好2~3個段落結構清晰、主題句與擴展句相對明顯的段落,由學生討論,找出每段的主題句和擴展句,師生共同總結其特點,即主題句必須是完整地總結全文的句子,主題句必須足夠具體但又不能過于具體。
在分析主題句的特點時,教師進一步增加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難度。接下來,學生閱讀句子,并找出適合做為主題句的一項。
第二個教學活動:討論主題句與擴展句的關系。教師呈現一段話,這段話為擴展句。學生需要仔細閱讀擴展句,總結出合適的主題句。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提醒學生句子用到了幾種結構組織形式,如對比比較模式、分類模式、因果分析模式等。
學生通過閱讀句子,可以發現句子是通過對比比較的模式展開,對比的對象為“傳統丈夫”和“現代丈夫”,可以從消費、做家務等方面進行對比。所以,學生給出的主題句為:“傳統丈夫”和“現代丈夫”在某些方面的不同。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明白了主題句的特點、主題句和擴展句的關系。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教學重點修改作文,尤其是主題句與擴展句的使用。修改結束后,學生上交修改成果。教師通過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了解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與產出質量,同時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每次寫作產出學到了什么,教師除了要求學生完成原作文的修改,還要求學生撰寫反思記錄。以講解教學焦點為例,教師要求學生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反思:(1)是否進一步掌握了主題句與擴展句的特征;(2)是否可以準確辨認段落中的主題句和擴展句;(3)今后在寫作中是否能夠使用主題句與擴展句,提高文章段落的連貫性;(4)是否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在討論中受益;(5)其他方面的感受。
從學生的反思記錄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地掌握了主題句與擴展句的特征,并且意識到在寫作的過程中要使用主題句與擴展句,以便更好地實現段落的連貫性。但同時大部分學生也反映,即使了解了主題句與擴展句的定義、特征,認識到主題句與擴展句的重要性,對于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根據寫作主題的變化寫出與文章主題相匹配的主題句與擴展句依然存疑。
文章依據“產出導向法”,介紹了教師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在從如何設計任務進行驅動,到課堂寫作師生互評,從課堂講解教學焦點到課后反思的一系列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支架”,充分實現教師的中介作用,體現教師的專業引領,提升學生段落寫作能力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依托POA理論,設計教學活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更加積極地介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專業引領,實現其中介作用,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實現以寫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