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君 程先能 商禧程 閆 偉
(1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400011;2 淄博市第一醫院,淄博,255200)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近代麻醉學、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疾病治療方法層出不窮,治療手段愈來愈多樣化,如藥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但是手術治療的地位仍舊無可替代,在醫治或診斷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2]。排氣是術后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因為手術的患者經過麻醉后,腸道蠕動會變得緩慢或者是暫時停止,腸胃功能下降,尤其是腹部的手術對胃腸功能干擾更大,且腹部手術在所有手術中占很大比例[3],所以術后3~4 d腸功能是否能慢慢恢復、開始排氣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術后排氣說明腸道功能開始恢復,可以開始進食。通過飲食補充手術患者所需營養物質,腹部術后腸道功能早期恢復,益于患者及時恢復正常飲食,從而促進早日康復。前期研究表明首薈通便膠囊可通過擴張小鼠腸系膜微血管管徑、增加微血管血流速度和毛細血管開放數,改善腸系膜微循環障礙,推測首薈通便膠囊可能會通過調節患者腸系血管微循環促進術后排氣[4]。本研究選取在重慶市中醫院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107例,針對首薈通便膠囊在腹部手術術后排氣的促進作用進行回顧性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首次在重慶市中醫院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107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接受首薈通便膠囊治療分為對照組(n=54)與觀察組(n=53)。觀察組中男20例,女33例,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57.6±17.91)歲,病程6~27 d,平均病程(11.64±4.95)d。對照組中男28例,女26例,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56.17±12.09)歲,病程5~30 d,平均病程(11.41±6.03)d。收集全部入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程、其他臨床資料),對照組僅進行自主運動或輔助運動排氣;觀察組在進行運動排氣的基礎上服用首薈通便膠囊。2組例數、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批。腹脹、腹痛、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五心煩熱等癥狀比較。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況
1.2 診斷標準 根據臨床常用標準對腹脹程度進行評分,共分為0~3分(0分:無腹脹;1分:輕度腹脹,無腹部陽性體征,腹脹程度可忍受;2分:中度腹脹,腹部稍微隆起,腹圍可見增大,有顯著不適感;3分:重度腹脹,腹部顯著隆起,且伴有呼吸困難,腹脹難以忍受)。
1.3 納入標準 1)行腹部手術者,符合上述術后腹脹的臨床診斷標;2)患者出現明顯腹脹、腹痛,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五心煩熱;3)年齡18~85歲之間;4)患者在本院接受腹部手術且手術過程順利;5)未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6)患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均無過敏反應;7)患者知曉本研究用藥方案,依從性良好。
1.4 排除標準 1)并發其他部位良惡性腫瘤者,并發其他胃腸道動力、內分泌、代謝疾病者,并發腎、肝、心等臟器功能障礙或嚴重病變者,并發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病變者;2)患有全身嚴重性疾病或嚴重傳染病者;3)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有精神病史者,依從性差;4)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者;5)接受可能對本研究可能產生影響的藥物者;6)處于妊娠期、哺乳期者。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治療方案中途改變,不配合治療或不堅持用藥使2組數據存在差異者,未遵醫囑進行治療者,試驗中服用了可能影響試驗藥物療效判定的藥物;2)機體耐受性差,療程中出現嚴重過敏或并發其他疾病者等;3)患者急性發作或發生嚴重并發癥或死亡。
本研究納入患者均完成復查隨訪,無脫落病例。
1.6 治療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接受病灶部位開發手術,并進行正常術后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給予腸內營養治療,并輔助運動排氣,禁止吸煙喝酒;觀察組患者接受首薈通便膠囊(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50041)治療,2粒/次,3次/d。
1.7 觀察指標
1.7.1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經觀察,腹部手術后患者通常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困難等癥狀,因此于術后7 d時,觀察記錄2組患者腹脹、腹痛、腸道功能障礙改善率,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腹脹、腹痛、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五心煩熱)是否緩解,記錄治療后首次排氣時間、腹脹完全緩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術后排便時長。
1.7.2 腸道功能指標 術前及術后7 d時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測定血清胃動素(Motilin)、促胃液素(Gastrin)、胃促生長素(Ghrelin)水平。
1.8 療效判定標準 對2組患者進行7 d隨訪、記錄,患者術后出現首次排氣即為顯效,通過比較總有效率進行療效評價。
研究對象腹部手術后出現排氣、排便,腹脹消失,即為有效。對納入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案后出現異常的不良癥狀進行記錄,例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便秘、血壓異常、肝腎功能異常、水腫等不良反應,觀察用藥期間不良作用,并對恢復情況進行記錄。

2.1 臨床癥狀改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對照組時間短,首次排氣時間、腹脹完全緩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術后排便時長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2組患者血清胃動素、促胃液素、胃促生長素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胃動素、促胃液素、胃促生長素水平相當;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血清胃動素、促胃液素、胃促生長素水平較治療前降低,而觀察組患者血清胃動素、促胃液素、胃促生長素恢復到治療前水平,甚或有所上升;治療后觀察組血清胃動素、促胃液素、胃促生長素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胃動素、促胃液素、胃促生長素比較
2.3 療效評價及不良反應監測 根據1.8項下療效判定標準,對2組患者進行術后7 d隨訪時,統計得出2組研究對象均在7 d內成功排氣、排便,2組總有效率為100%;由表2可知,觀察組研究對象的排氣、排便時間早于對照組,說明首薈通便膠囊術后促排氣功能療效顯著。研究過程中,所有研究對象均未發生惡心、嘔吐、肝腎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

表2 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手術是一種破壞組織完整性(切開),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組織復原(縫合)的操作,隨著外科學的發展,手術領域不斷擴大,已能在人體任何部位進行;手術后的最重要環節就是排氣,排氣是醫師判斷患者有沒有手術并發癥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決定患者能否進食的關鍵[5]。在手術過程中,麻醉極大地減輕了手術中患者的痛苦,對于要做腹部手術的人來說,麻醉不僅是阻隔了痛覺神經的傳導,腸胃也會被麻痹,所以經過麻醉后,患者的腸道蠕動就會變得緩慢或者是暫時地停止,腸胃功能下降和停止;手術完成后,腸胃的麻痹感并不會立馬消失,腸胃功能也不會馬上恢復,若是這個時候進食,腸胃無法消化和蠕動,對腸道的負擔就會過重,增加腸胃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引發并發癥,比如出現腸梗阻等情況;如果患者能夠正常排氣,就說明腸胃蠕動功能恢復,患者才可以少量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然后隨著康復的進度調整飲食[6];如果患者術后一直不排氣,很有可能是某些并發癥引起的,可能為發生腹部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特征主要為腹脹腹痛、肛門停止排氣排便、惡心嘔吐等,常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7]。嚴重的胃腸動力改變能夠使腸吸收功能受到影響,且導致內毒素和細菌移位,引起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表現為排氣排便時間延后、腹脹腹痛、納差、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影響術后的整體康復,有時甚至會造成電解質紊亂、敗血癥等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礙,使患者預后受到嚴重影響[8]。目前,西醫對于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尚無明確的療效。
從現代中醫學的角度講,手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屬于中醫學“腸痹”“腸結”等范疇,病機多為虛證,或者以虛證為主、虛實夾雜;手術對機體是種創傷應激,極易耗氣傷血,因此兼有臟腑功能失調;現有的研究表明術后早期中醫治療應以理氣通腑為先,旨在恢復脾胃的升降功能,術后中期,臟腑虛損,氣虛血瘀,當以扶正為主,手術后期,脾胃功能逐漸恢復,當扶正攻邪兼顧,以鞏固療效,以扶正補虛或扶正祛邪為主要治法[9]。有氣血虧虛存在,但非一味補益之事,腑氣不通,胃氣未復,補之無用,為虛不受補[10];首薈通便膠囊通過塞因塞用治法,潤腸通便、瀉濁排毒、補血潤燥、補氣健脾,本方尤其對毒邪內蘊、陰液虧虛所致的便秘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治療作用[11]。現階段,已存在采用中醫藥方法對腹部手術后排氣及腸道功能恢復的研究,如厚樸排氣合劑、理氣通腑顆粒等,厚樸排氣合劑聯合腸內營養可明顯改善患者腸功能,并能減輕炎癥反應,理氣通腑顆粒對于結直腸癌術后證素為大腸、氣滯的患者,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而首薈通便膠囊以塞因塞用治法,達通氣通便之效。首薈通便膠囊處方組成包括何首烏、蘆薈、決明子、枸杞子、阿膠、人參、白術、枳實八味,中醫辨證便秘屬氣陰兩虛兼毒邪內蘊證者[12-14]。方中何首烏、蘆薈,潤腸通便排毒;決明子、枸杞子、阿膠,調肝理脾、補血滋陰以奏逆水行舟之效;人參、白術益氣養陰;枳實通便導滯,共奏益氣養陰、泄濁通便之功[15];《藥要分劑》提到:近世以蘆薈為更衣藥,蓋以其清燥滌熱之功也。因此,首薈通便膠囊可養陰益氣,泄濁通便,可循證用于治療氣陰兩虛所致便秘。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服用首薈通便膠囊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短于未服用者,首次排氣時間、腹脹完全緩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術后排便時長均少于對照組,首薈通便膠囊有助于腹部手術術后排氣、排便,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促進快速康復,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具備較高的臨床應用推廣價值,但具體起效機制仍須研究證實;由于研究對象數量的限制性,本研究成果仍須進一步證實,可通過多中心試驗對首薈通便膠囊用于腹部手術術后排氣、排便療效進行驗證,并進一步探討促進腸道微循環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