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華 潘艾冬
摘 要: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時代價值,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實現培養時代新人育人目標的全新要求。從明“知”、植“情”、堅“意”、篤“行”四個方面來探討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的現實路徑,能為大學生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厚植家國情懷,筑牢信念根基,實踐報國之行提供有益借鑒,從而推進高校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激勵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志氣;骨氣;底氣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2)04-0107-06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在此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要求廣大青年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以下簡稱為“三氣”),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重要論述的新發展,也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要求。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的后備軍。新時代,深入領會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探索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有效路徑,能夠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進而激勵大學生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狀態和勇往直前的奮斗姿態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科學內涵
早在《說文解字》中,就對“三氣”的內涵有了明確界定。其中“氣”即云氣也,后引申為精神特質、態度、風格。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常用來表示可貴的精神、優良的品格和崇高的理想。“志”即意也,本義指意念、心意,后引申為意向、目標。志氣,指心志氣力,后多指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骨”即肉之核也,本義指人或動物的骨骼,后引申為人的品格、氣質等。骨氣,指體貌氣質,后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底”即山居也,本義指最下面的部分,后引申為根基、基礎。底氣,指說、唱時由胸腔腹腔共鳴產生的力氣,后多指勁頭或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教育,親切關懷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提出新時代大學生要增強做中國人的“三氣”,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長志氣、壯骨氣、厚底氣。“三氣”集中展現了一個人的情懷操守和品行特質,同時也直觀反映了其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既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被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 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就是要筑牢堅如磐石的信念根基,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黨為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骨氣,就是要煉就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丹心和不懼挑戰、迎難而上的鐵骨,始終保有堅持不懈、堅定不移的大無畏氣概,挺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底氣,就是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中提升自信,從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中增長本領才干,進而在風云變幻的新時代亦保有闊步前行的勇氣和實力。
“三氣”作為一個綜合、系統的共同體,它既是中華民族千年來弱而復強、衰而復興,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撐,又是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要素。新時代,大學生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鴻鵠偉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錚錚鐵骨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深厚底蘊,才能夠在新征程上真正擔負起新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擔當,切實做到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回應新時代的新使命和新要求,高度重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論述,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一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間節點提出了新時代要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這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新結合、實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重要論述的新發展以及完成培養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新結合
泱泱華夏,巍巍中華,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氣”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而不懼拋頭顱、灑熱血,詮釋了中華民族在漫漫五千年的時間長河里何以歷經滄桑而不斷前行。
五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志氣”的重要性,強調“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堅者,功名之柱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志氣是一個人干事創業的方向指引,有志氣的人,往往理想信念堅定,奮斗目標明確,不懼風險挑戰,越是在困難落后的條件下,越是能顯示出鍥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氣神。中華民族歷來講骨氣、重氣節,骨氣是中華兒女的精神之魂,是流淌于中華兒女血脈中的力量。古語有云:“人無剛骨,安身不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有骨氣的人,往往堅韌不拔,具有剛強不屈的氣節,歷千難而英勇斗爭,涉萬險而砥礪奮進,為實現最終的奮斗目標毅然決然、一往無前。中華兒女尤其注重提升自身底氣,以過硬的實力催生自信。“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生動詮釋了底氣是真抓實干背后的實力支撐,有底氣的人,往往有過硬的本領和雄厚的實力,在面臨風險挑戰時,亦有必勝的能力和信心。
回望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歷程,青年一代始終保有鴻鵠遠志、錚錚鐵骨以及擔當善為的精氣神,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創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偉大成就。今天,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有助于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重要論述的新發展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2]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評價了青年一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的重要地位,圍繞青年教育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且深入開展了青年教育工作,親切關懷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要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重要要求。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具備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過硬的本領才干,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是新時代賦予青年大學生的使命擔當,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重要論述的新發展。今天,深入領會“三氣”的豐富內涵和內在關聯,對于新時代貫徹和落實好習近平青年教育重要論述、開展好新時代青年培養和教育工作以及教育好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三)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是培養時代新人的新表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步入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催生新使命,新使命提出新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這是新時代為了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提出的全新的育人目標。“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是時代新人的核心素質,也是做中國人的“三氣”的資本,有理想才能增強志氣,有擔當才能增強骨氣,有本領才能增強底氣[4]。當代大學生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活力的青年群體,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肩負著民族和時代的重任,必將全程參與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斗過程。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激發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自覺培根鑄魂的內生動力,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把個人理想和奮斗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實實在在地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對于青年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三、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現實路徑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5]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大學生是促進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堅實力量,他們的素質和才干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因此,在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今天,必須更加關注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從明“知”、植“情”、堅“意”、篤“行”四個方面來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培養大學生使命擔當,磨煉大學生意志品質,提升大學生本領才干,使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狀態和勇往直前的奮斗姿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一)明“知”——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
“知是行之始”,科學正確的認知是良好行為的開端。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向青年大學生講清楚、講明白“三氣”的歷史淵源和時代意蘊,明確大學生對“三氣”的認知。
其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中的主渠道作用,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青年的發展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各高校必須要大力加強“四史”教育,特別是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教育,以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和先進典型為榜樣,以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在砥礪前行的過程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經歷的歷史性變革為契機,以承載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屈品格和民族氣節的典型事件為載體,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增強大學生“三氣”上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將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融入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教育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學史增信、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
其二,將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教育滲透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中的主陣地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日常性和生活化,以科學的文化引領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豐富的活動鍛煉人,從而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心靈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堅定,潛移默化地增強做中國人的“三氣”,并自覺以其作為自身行為的基本遵循。新時代,家庭、學校、社會作為有機整體,必須全方位把握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大學生知識傳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發揮協同作用,通過開展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加強對互聯網新媒體輿論的科學管控,更加高效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宣傳冬奧會運動健兒堅忍不拔、為國爭光和中國女足堅定不移、奮力奪冠的精氣神,潛移默化地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
(二)植“情”——重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力量,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多年,中國共產黨披荊斬棘一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破舊立新七十多年,改革開放自我完善四十多年,中華兒女在這一過程中的不懈奮斗滋養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意志,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力量,培育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
其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中汲取力量。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6],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梁,對于新時代大學生長志氣、壯骨氣、厚底氣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無論是文天祥被俘時所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貞品格,還是屈原的堅持“美政”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氣節操守,抑或是王昌齡悲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愛國熱情,無一不體現著中國人的“三氣”,展現著中華兒女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中汲取力量,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氣節,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國情懷。
其二,從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賡續紅色血脈。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革命斗爭,取得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培育和創造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厚精神力量的革命文化。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7],還是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作為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精神基因,都深深熔鑄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之中。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的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自信自強,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
其三,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文化,是隨著時代發展而創新與改革的優秀成果,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力量。通過現代教育傳播手段廣泛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發揮先進典型的榜樣示范作用,引導青年大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自身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不斷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三)堅“意”——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大學生品德意志,筑牢大學生信念根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8]青年大學生能否鑄就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直接影響著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大學生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牢固樹立大學生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從而堅定大學生品德意志,筑牢大學生信念根基。
其一,堅定大學生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高舉共產主義偉大旗幟。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教育青年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從而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與歷史使命。
其二,牢固樹立大學生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1919年,毛澤東同志在《湘江評論》創刊詞中寫道:“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9]無論是烽火硝煙的革命時期、破舊立新的改革時期,還是開拓創新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青年始終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新時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世情、國情、黨情,增強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堅定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意志,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將個人理想和奮斗融入波瀾壯闊的國家和民族事業之中,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四)篤“行”——提升大學生本領才干,指導大學生實踐報國之行
王陽明先生曾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堅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5]。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要加強大學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本領才干,并且指導大學生學以致用,將自身強國之志、愛國之心、治國之能轉變為報國之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
其一,加強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本領才干。青年大學生正處于增長本領才干、提升綜合素質的黃金時期。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必須要加強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并輔之以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引導大學生刻苦鉆研專業知識技能,全面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并且深入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提升大學生身體和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使大學生真正成長為素質高、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二,學以致用,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在培養大學生具備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的意志品質、深厚的愛國情懷、扎實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之上,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學以致用,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今天,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科技革命日新月異,時代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青年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必須科學地指導其將崇高遠大的理想、堅毅不屈的品格、深厚扎實的學識才干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真正落實“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莊嚴承諾。
增強做中國人的“三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對新時代中國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也為新時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時代,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既能夠造就出有“三氣”的大學生,更需要依靠有“三氣”的大學生全程參與和不懈奮斗。當前,深入剖析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并且從明“知”、植“情”、堅“意”、篤“行”四個方面來探索新時代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三氣”的現實路徑,對于教育引導大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并且積極投身于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77.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4]馮建軍.培育“三有”時代新人 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N].光明日報,2021-07-13(15).
[5]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6]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講話[EB/OL].(2018-08-23)[2021-11-12].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3/c_129938245.htm.
[7]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知,2021,(4):4-11.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1).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90.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Ambition,
Backbone and Confidence to Be Chinese in the New Era
XU Maohua, PAN Aidong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Enhancing the ambition, backbone and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be Chinese in the new era has rich connotations and era values, which is not only the ardent expectation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for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new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Today, exploring the realistic path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ambition, backbone, and confidence in being a Chinese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knowing “knowing”,planting “feelings”,being firm in “intention”,and “doing”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arm their minds with scientific theories, cultivate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conviction, and practice the trip to serve the country, so as to promo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and encourage college students to actively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the new journe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ambition; backbone; confidence
編輯:鄒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