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東
為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布局,推動果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蘋果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我們對延安市蘋果品種栽培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了結構調整和品種優化建議。
1 蘋果栽培及品種結構布局現狀
1.1 蘋果栽培現狀 2021年,延安市蘋果總面積331.7萬畝,產量400.5萬t。主要分布在以洛川為核心的塬地產區,喬化、短枝型、矮化栽培模式共存,總面積154.4萬畝,產量259.7萬1,分別占全市總面積和總產量的46.5%和64.8%;以寶塔為核心的北部八縣山地產區,以喬化和短枝型兩種栽培方式為主,總面積177.3萬畝,產量140.8萬t,分別占全市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3.5%和35.2%。
全市認定綠色有機果品基地130.3萬畝、良好農業25.9萬畝、出口基地14.5萬畝、直采基地18.6萬畝、智慧果園16個共0.7萬畝,3個縣區實現了有機、綠色、良好農業規范整縣區認證。
建成果畜沼生態循環果園47.6萬畝,建立良種苗木組培擴繁基地0.4萬畝。建成國家級標準園11個2.5萬畝,省級137個2.4萬畝、生態果園示范村31個4.7萬畝。
建設延安蘋果高質量發展"百千萬"示范工程面積311.3萬畝,建成市級標準化示范園398個9萬畝、示范區100.6萬畝,美麗果園72個10165畝。
累計推廣"豆菜輪茬"590萬畝。燈、板、帶、芯等綠色防控技術基本普及。
建成沼氣池10.4萬口、集雨窖7.8萬口,防雹網覆蓋32.2萬畝,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
果園種草覆蓋、中耕施肥、病蟲防控等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延安號"技術在全國全省得到大面積推廣,果業綜合生產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全市建成矮密栽培基地72.4萬畝,企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規模化建園63.1萬畝。
13個縣區全部為陜西省優質蘋果基地縣,實現了基地縣全覆蓋,成為陜西第一,全國僅有。
1.2 品種結構布局現狀延安產區蘋果栽培品種以富士系、嘎拉系,少量的元帥系、早熟富士系、金冠系等晚熟、中晚熟和早中熟鮮食品種為主。栽培品種主要有長富2、巖富10、秋富1、宮崎短枝、惠民短枝、禮泉短富、秦冠、弘前富士(玉華早富)、新紅星、金冠、千秋、華冠、紅嘎拉、麗嘎拉、藤牧一號、美國8號,以及近年引進和選育的響富、煙富3、煙富6、煙富8、煙富10、成紀1號、延長紅、秦脆、瑞雪、瑞香紅、華碩、秦陽、維納斯黃金、袖珍蘋果等30多個早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種。不同熟期品種生產情況如下:
早中熟品種:面積26.75萬畝,產量29.6萬1,分別占總面積和總產量的8.1%和8.2%。其中嘎拉23.89萬畝,產量26.46萬t,分別占7.2%和6.6%;其他品種2.86萬畝,產量3.14萬t,分別占0.9%和0.8%。
中晚熟品種:面積19.65萬畝,產量38.23萬1,分別占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9%和9.5%。其中弘前富士(玉華早富)14.5萬畝,產量29.4萬t,分別占4.4%和7.3%;千秋1.6萬畝,產量3.02萬t,分別占0.5%和0.8%;元帥系1.07萬畝,產量1.12萬t,分別占0.3%和0.3%;其他品種2.48萬畝,產量4.69萬t,分別占0.7%和1.2%。
晚熟品種:面積285.3萬畝,產量332.66萬t,分別占總面積和總產量的86%和80.6%。其中富士273.63萬畝,產量315.06萬t,分別占82.5%和78.7%;秦冠9.39萬畝,產量13.59萬t,分別占2.8%和3.45%;其他品種2.28萬畝,產量4.01萬t,分別占0.7%和1%。
2 品種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早中晚熟比例不夠合理鮮食早中熟品種少,中晚熟品種不足,晚熟品種占比過大,品種單一(主要是富士)。早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種比例為8.1:5.9:86,與目標10:20:70的理想比例仍有差距。早中熟品種面積僅占8.1%,且以嘎拉為主。晚熟品種占比高達86%,僅富士就占到82.5%,一品獨大。品種單一、同質化競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2.2 品種混雜退化延安蘋果品種隨著栽培技術和市場的變化,經歷了由老到新的更替過程。20世紀50—60年代,以倭錦、紅玉、祝光、國光為主要栽培品種;20世紀60—70年代增加了金冠、紅星;20世紀80年代以秦冠為主要發展品種。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大量引進栽培富士系的長富2、巖富10、秋富1、新紅星等品種,由于新紅星、秦冠等品種受品質、價格影響,面積逐步縮小,富士成為第一大主栽品種。富士品種本身自然退化嚴重,加之多年來育苗以種子播種的有性繁殖方式為主,接穗采集混亂,造成退化加劇、品種混雜,質量良莠不一。近年來,雖然通過雜交和芽變選育出了延長紅、玉華早富、秦脆、秦蜜、瑞陽、瑞雪6個新品種,引進推廣了煙富系列、響富,以及宮崎短枝、成紀一號、維納斯黃金、袖珍蘋果等一批新品種,但新品種占比較小,不足總面積的10%,長富2、巖富10、秋富1仍為主栽品種,品種退化、一致性差的局面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個別品種未經嚴格區試就宣傳推廣,勢必會給生產帶來較大損失。
2.3 區域布局不夠明確近年來,延安蘋果在栽培模式上進一步明確了北部突出發展短枝型,南部發展矮化栽培的思路,但在品種布局上考慮色澤(紅、黃、綠)、大小、生育期(早中晚)、光熱資源(光、熱、無霜期等)等因素明顯不足,縣區發展趨同,未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形成各自特色,不利于市場供應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3 結構調整與品種優化建議
應按照"有利于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增強市場競爭力進行優化調整;有利于依據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變化和消費趨向調優調特,生產名優果品,實現蘋果供應多樣化、優質化、周年化;有利于充分發揮延安自然資源優勢,建設世界級優質蘋果產區"三個原則,進一步調整品種結構,優化品種布局,實現周年均衡供應。
3.1 開展芽變選育,進行品種提純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延安本地優勢資源和330萬畝蘋果基地優勢,積極開展優質、抗寒、抗旱芽變枝變優良品種篩選,培育適合延安本地的"好看、好吃、好管、好賣"蘋果新優品種。二是選取生產表現好的品種登記造冊,結合苗木繁育進行優選提純,嚴格接穗采集,把好苗木提純關。三是對引進的新品種進行嚴格區試,表現好的大面積推廣,未經區試的不得宣傳推廣。
3.2 調整早中晚占比,科學搭配品種堅持鮮食蘋果基地和主栽優系富士品種這個"延安蘋果定位",打破目前8.1:5.9:86的比例,進一步壓縮晚熟富士和秦冠的栽培面積,適度增加早熟品種(魯麗、秦陽等)比例,調減中熟品種(嘎拉)比例,加大中晚熟品種(早熟富士優系、金冠優系、元帥優系、中秋王、華冠、蜜脆、袖珍蘋果等)比例,使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種比例達到3:7:20:70。
3.3 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延安以南產區(包括寶塔、宜川、富縣、洛川、黃陵、黃龍)降雨充足、土地平整、土質肥沃、無霜期長,宜以晚熟、中晚熟鮮食品種為主,主栽品種以晚熟富士優系、中晚熟富士優系為主,搭配嘎拉優系、秦脆、瑞雪、蜜脆、華冠、魯麗、維納斯黃金等品種。
延安以東產區(延川、延長、宜川)熱量資源豐富、無霜期長、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宜以早熟、中熟和晚熟鮮食品種為主,主栽品種以晚熟富士優系、元帥優系為主,搭配授粉品種魯麗、嘎拉、秦脆、瑞雪、瑞香紅、維納斯黃金等。
延安以北產區(安塞、子長、志丹、吳起、甘泉),光照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宜以中熟和中晚熟品種為主,主栽培品種以早熟富士優系、金冠優系、元帥優系為主,適當搭配中熟嘎拉優系、千秋、蜜脆、袖珍蘋果等品種。
通過區域優化布局,做到"大中小結合、早中晚搭配、紅黃綠組合",實現多元化發展。
3.4 強化引種監管,繁育新優品種一是嚴格新引品種監管。對市內企業和個人引入的新品種登記造冊,標明品種來源和原產地表現,并經過最少3年區試,觀察在本地區的性狀表現,確定是否大面積推廣。二是進行新優品種區試。凡引入品種,要通過專業機構,高接在成齡樹上進行觀察鑒定,并形成可推廣的具體結論。三是引進現代化苗木繁育企業,采取國際先進脫毒大苗繁育技術,加快現代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培育一批適宜推廣的新優品種砧木和優質脫毒大苗,解決苗木參差不齊、品種混雜、掛果遲、見效慢的問題。
3.5 結合老園改造,進行品種更新一是老園改造要嚴格按照不同區域的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將間伐與品種更新同步結合起來,這樣既解決了果園密閉問題,又更新了品種,實現間伐與品種更新兩不誤,保產提質。二是品種混雜的果園,要通過高接換頭全面更新換代,結合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逐步淘汰一、二代富士品種,發展三、四代優系富士品種和其他新優品種。三是引導南部老果區在老園更新改造過程中,按照品種布局選擇適宜本地發展的優良品種,全面推進"五新"基地建設。
3.6 結合新園建設,發展優良品種在不違背國家耕地"非糧化"政策前提下,充分利用非耕地、塬邊茆梢發展新果園。按照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選用經過區試,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表現好的優良品種。要充分利用南北東不同區域有利的地形、氣候和土壤條件,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新優品種,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全面推進延安果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