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宛城區種子技術服務站 韋保旭
南陽市宛城區林業局 石海峰 陳天武
南陽市宛城區漢冢鄉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劉強崇 張金鎖
近年,隨著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和推進,南陽市宛城區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工程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主產區,糧食生產保障地位愈加重要。而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保障糧食穩產、高產的重要一環,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促進產業興旺的有力抓手。
農田防護林是指將一定寬度、結構、走向、長度、間距的林帶栽植在農田及周圍的溝、路、渠附近,通過對氣流流動速度、溫度、水分、土壤等環境因子的調控,改善調節田間小氣候,減輕和防御各種農業自然災害,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以保證農業生產穩產、高產,并能對人們的生活提供多種效益的一種人工林。為改善農田小氣候和保證農作物豐產、穩產而營造的農田防護林,由于防護林呈帶狀,所以又稱農田防護林帶。林帶相互銜接組成網狀,也稱農田林網。在林帶的影響下,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形成特殊的小氣候環境,能降低風速、調節溫度、增加大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攔截地表徑流、調節地下水位等,對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防御自然災害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也能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1.防風減災。防風效應或風速減弱效應是農田防護林最顯著的生態效應之一,也是營造農田防護林最主要的目的。人類營造農田防護林最初目的就是借助林網、林帶減弱風力,降低風速、減輕風害。風速減弱后可有效地減少農作物的倒伏、折斷,增強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速度,從而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建設農田防護林,對于減輕設施農業大風危害的效果尤為明顯。
2.調節農田小氣候。農田林網能夠有效地減少近地層氣溫和土壤溫度的變化,調節林網內部的風速、溫度、濕度等氣象因子條件,對水分蒸發、空氣濕度、水平降水等產生重要影響,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特別是在高溫干旱季節,可有效降低風速,減輕土壤水分蒸發速度,降低地表及地表以上溫度,減緩“干熱風”造成的危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3.促進糧食增產增收。農田防護林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優化作物生長條件,增強抵御干旱、風沙、干熱風、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根據對我國北方平原農區多年實地觀測,農田防護林區糧食增產的平均幅度可達15%~20%,如玉米單產平均提高6%~8%,黃豆單產平均提高25%,蔬菜與果樹的增產效應則更加明顯。
4.生產木材及加工增值。農田防護林呈帶狀栽植于耕地邊緣、路旁、水旁,水肥和通風透光條件優越,樹木生長迅速,加之勞動力充足和交通運輸便利,為林帶林木的速生豐產創造了有利條件。農田林網已成為平原農區主要的木材來源。在平原地區農田林網栽植的用材林,一般10~15 年即可達到20~35cm 胸徑,而同等條件下栽植的速生楊片林,一般只能達到15~25cm 胸徑。
5.提供林副產品和飼料。農田防護林建設可廣泛利用當地特色優勢樹種,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林果業、特色種植業和林間養殖業,提供新鮮水果、干果、藥材、特種用材、紙漿用材、編織用材、工業用植物油等多種林副產品。同時,通過農田林網多樹種的種植,不僅可有效減輕樹木病蟲害的發生蔓延,還可以為近城郊鄉鎮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采摘農業,增強后勁和活力。
6.加快城鄉綠化進程。營造農田防護林不僅可以凈化空氣、改善環境,還可在廣大農區構筑起綠色屏障,使森林、樹木、花草、農田、道路及村莊渾然一體,有效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中,采取多樹種配置、喬灌結合、常綠樹木與落葉樹木搭配的栽植模式,建成“綠海田園”式的新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美”“產業興”的有力抓手之一。
由于受財政資金的限制與制約,宛城區現有農田防護林樹種大多以價格低的速生楊為主,樹種比較單一。近幾年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青桐、大葉女貞、欒樹、楸樹等才逐漸被用于農田防護林林網建設。
由于楊樹品種單一,加上南陽市宛城區獨特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使楊樹楊小舟蛾、楊扇舟蛾等蟲害和楊樹銹病、腐爛病等病害發生,發生嚴重時形成“夏蟲冬景”的現象。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年份,還會為害大田的農作物。
宛城區現有農田林網多是通過農業項目和政府補助資金為主造林。樹木栽植成活后,由于缺乏林業管護資金而沒有配備專職的管護人員,后期管護責任不到位,造成樹木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
農田林網主要在田間種植。由于耕地承包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不一致,群眾對農田林網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農田林網的生態功能,損壞林網的現象時有發生。農田林網規劃時沒有進行實地調查,基本是規劃成高大喬木,樹木成活后易造成農林爭地矛盾,從而發生毀林事件。
規劃農田林網要以溝、路、渠的實際寬度為依據,進行科學規劃。在較寬的路、溝、渠兩側適宜種植高大的喬木,如速生楊、榆樹、苦楝、法桐、楸樹、欒樹等,充分發揮高大喬木防風的效應。在較窄的生產路、農渠兩側,可選擇樹體較小的常綠或落葉喬木,如大葉女貞、紅葉石楠、紫薇等。在較窄的溝、路、渠兩側,如確實需要綠化,可選擇紫穗槐、白辣條、塔柏等灌木。林網造林要從實際出發,切不可千篇一律種植高大喬木,忽視林網的后期效應,造成項目資金的浪費。
政府部門應大力宣傳農田防護林的重要性及毀林要負的法律責任,增強群眾愛林護林及法制意識,樹立“護林光榮、毀林可恥”的社會輿論氛圍。對肆意毀林案事件,林業公安機關應及時打擊處理,絕不遷就姑息。通過“以案說法”增強群眾護林的自覺性和毀林的負罪感,從而達到毀林案件“零發生”、栽植林木“零傷亡”的目的。
政府部門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農田林網管護要和農村公路管護、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相結合,適當增加報酬,在管護公路、渠、井的同時管理地邊林木,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回報和效益。通過加強管護,實現“農村美”“產業興”“路暢通”的效果。
利用宛城區距南陽市城區和高鐵站較近的區位優勢,合理規劃設計農田防護林,喬灌搭配,常綠與落葉樹木相搭配,建造宜居和諧的田園風光。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采摘、托管式農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振興,為鄉村振興輸入后勁和活力。
農田防護林的建設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以科技興林為依托,以資金項目投入為基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導向,充分發揮農田防護林的作用,促進農業產業興旺,達到“農村美”“產業興”,為鄉村振興輸入后勁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