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河南國德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1162)
我國對于食品安全問題非常重視。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較大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的質量。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主要在食品加工廠和食品原材料種植地、養殖廠等地方。目前,環境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較難解決。因此,本文分析了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和危害,提出相應的管控措施。
目前,造成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從農業環境污染角度來看,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重金屬污染、農藥污染和硝酸鹽污染[1]。
我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為8大類,包括致命污染物、合成有機物、耗氧污染物等。按照理化性質又可分為4類,包括無機有毒物質、無機無毒物質、有機有毒物質和有機無毒物質[2]。
無機有毒物質具有強烈的生物毒性,該類物質流入水體會導致水生生物生命受到威脅,同時會通過食物鏈危害到人們的生命安全。無機有毒物質通常具有積累毒性,能在人體或動物體內積累較長時間,造成較大的危害。無機有毒物質可分為重金屬無機有毒物質和非金屬無機有毒物質。重金屬污染物主要包括汞和鎘,水體中重金屬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重金屬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將含鎘、汞等重金屬元素的工業廢水排放至水體中。此外,鉛也是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是由我國汽車行業、煤礦行業等在汽車零件制造及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通過工業廢水流入水體造成污染。非金屬無機有毒物質主要為氟化物、硫化物等,該類物質常存在于化工廠。但氰化物是非金屬無機有毒物質中危害性最大的物質,人體服用0.1 g氰化物就會失去生命跡象[3]。
無機無毒物質通常為鹽、堿等物質,隨化肥、工業廢水等物質排入水中,使水體的酸堿度發生變化,影響了水體內各類微生物的生長,進而影響水體的自然緩沖功能。如果水體長時間受到此類物質影響,會導致水體發生酸化和堿化,從而難以維持生態平衡[4]。
有機有毒物質的主要來源是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質,如酚類化合物和農藥等。此類物質具有異構體多且毒性大小不同的特點。農藥中有機氯農藥是危害性最大的物質,能對當地造成長時間的污染,對自然環境的危害較大。酚類化合物主要由工業工廠排廢水及石油化工企業、冶金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多環芳烴是石油、木材等物質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產生的。目前,我國地下水及地表水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廠排放到空氣中的懸浮粉末因沉降而流入水體。多環芳烴是致癌性較強的一種物質,其能導致生物體細胞產生癌變或突變,危害性較大。多氯聯苯是具有類似毒性強度的物質,其脂溶性強,更易被生物體吸收,長時間聚集在脂肪組織中易造成肝臟損害[5]。
有機無毒物質大部分是指需氧有機物,即工業工廠排放的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的有機化合物,此類化合物能被微生物分解為無機物質。但因為此類物質在分解過程中需消耗氧氣,被稱為需氧化合物。需氧化合物主要來源于食品工廠、牲畜污水及生活污水等[6]。
土壤污染源分為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土壤生物污染是指對自然生態有害的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導致土壤被破壞形成的危害。土壤生物污染最大的源頭是傳染病,如未及時控制好傳染病的傳播,會嚴重危害人和動物的生命安全[7]。無機污染物多由火山爆發、地震等非人為因素的自然災害產生,少部分以采礦、冶煉金屬等人為因素產生。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農藥、除草劑、塑料和生活廢物等。此類物質的毒性強度不一,但殘留時間較長,會對自然環境及人體造成一定的危害[8]。
環境污染會導致食品出現安全問題,使我國消費者對我國的食品產生不信任感,從而選擇購買國外商品。目前,環境污染導致食品相關指標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現象較多,主要原因是人們亂扔垃圾或未及時處理生活垃圾,導致產生微生物污染,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能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此外,由于部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未按照規章制度進行作業,導致出現食品添加劑超標或農藥殘留超標等現象。因此,相關食品加工生產企業應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減少環境污染對食品質量造成的影響。
我國環境污染物指標排放量在全球排名較高,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區水污染現象嚴重,導致周邊地下水受到面源污染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危害。我國每年流通的化學用品約有13 000多種,產生的危害廢物約為200萬t左右,此類污染物如果未及時清理,會對地下水環境造成較大的威脅。若工廠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資源進行食品生產加工,會將各類污染物質帶入食品中,從而引發食品安全問題。
我國化工廠和工業工廠數量較多,各類有害物質污染環境的現象日益增多。因此,為減少環境污染,國家應組織環保部門或其他社會機構聯合開展環保知識講座、完善環保標準等。同時,應結合實際生產環境完善大型化工廠及工業工廠的安全生產標準。例如,近年來對周邊環境污染較大的化工廠,應執行更嚴格的安全生產標準及環境保護要求。對擁有較多牲畜的廠商與住戶,不僅要使管理者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還應通過設立環保補貼和提供環保物品的方式督促其開展環保工作。
加強食品管理體系建設能優化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使食品符合相關標準。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食品生產、原材料加工等過程的監管力度,將食品檢測工作落到實處。此外,還應通過定期培訓的方式提高企業員工的食品安全意識及環保意識。企業應提升食品安全監測技術水平,以提高食品檢測工作的質量。同時,企業管理人員應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科技技術運用到食品生產過程中,如利用追溯系統追溯食品中各成分的來源和生產加工全過程,使技術人員能更準確、方便地找出食品污染的源頭,從而改善食品安全問題。為進一步發揮食品質量安全檢驗體系的作用,應督促食品加工廠商嚴格遵守食品加工相關規范,若出現添加劑超標的現象須進行整改,同時將該情況上報至上級監管部門。食品生產加工部門之間應加大協同工作力度,全面落實食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
出現環境污染的原因是地方機構未建立完善的環境污染管理機制,導致不法商家或個人為牟取更多的利益而做出危害環境的行為。因此,相關部門不僅需借助科學合理的監管手段管控環境污染現象,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環境質量。環境保護部門需根據環境污染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并建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其工作職能是基于環境相關管理制度,對企業廢氣廢水的排放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對存在環境污染的企業及時下達整改通知;對企業特定的工作區域與生活區域進行檢查,若存在重大污染源,領導小組可根據環境管理方案制定應急預案;企業在整改過程中實時監控重大污染源周邊環境,利用特種作業設備檢查重大污染源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以便于制訂后續環境管理方案。此外,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需對企業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并與企業人事部門進行溝通協商,將環境保護培訓教育計劃納入員工培訓教育計劃中。通過定期組織企業員工學習的方式使其建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此外,企業在投入新技術、新設備前應組織環境保護人員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若不符合相關標準,則需利用其他技術或設備進行生產加工。
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僅是政府部門與環保部門的職責,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職責。因此,政府應協同社會各機構、學校、企業等單位開展環境保護講座,并建立環境保護監督小組等組織,以督促企業員工、學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監管。此外,當地環保部門還可通過為具有帶頭作用的企業或學校頒發榮譽證書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遏制環境污染,保障食品健康。
綜上所述,為避免環境污染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環境污染管理機制,借助科學合理的監管手段管控環境污染現象,并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環境質量。食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大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監管力度,對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的企業及時責令整改,將食品檢測工作落到實處。政府部門要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