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周云帆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河南鄭州 451450)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農產品追溯領域的平臺建設,原理是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將生產與銷售對接,建立生產、銷售與服務的一體化產業線。使相關部門不僅能夠追溯得到農產品的來源,還可以追蹤到農產品的去處。在面對突發農產品安全事故時,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并提出解決方案,應制定明確規定一套標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效地解決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1]。另外,還可以幫助相關部門追溯產品的生產時間、生產流程,可以具體到某個生產班組,從而對造成農產品安全事故的責任人追責,進一步強化生產經營部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在根本上得到保證。記錄好農產品從生產、運輸、銷售和服務等各個環節的步驟,是保證農產品質量達標的有效手段之一。大數據技術能夠做到,為每一個農產品制定一張自己的“身份證”,做到商家賣得放心,買家買得安心[2]。
隨著農產品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也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使相關部門在面對農產品安全事故時能夠及時反應并解決,應大力發展農產品的追溯技術,記錄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再到銷售環節的生產銷售信息。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但近年來國內外各種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從國內的“毒奶粉”“地溝油”“僵尸肉”“瘦肉精”等,再到國外的瘋牛病牛肉、“孔雀石綠”鮭魚、日本不二家原料問題等事件,這些安全事件使人們對相關產品產生不信任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已然成為全球各國所面臨的挑戰[3]。我國作為自古以來的農業生產大國,農產品的需求量較大。若農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造成的影響較大。
近年來,國內外發生了不少農產品食品安全事故,各種農藥殘留、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現象,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因此,有關部門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倡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在農藥的使用上,大力推廣安全有效的肥料、低殘留農藥等,還嚴格規范食品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進一步推進了農產品可追溯制度的形成,并規范了農產品的生產與經營。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一種加快轉變農業經濟增長的方式。只有建立健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才能從農產品的生產源頭,建立一體化的溯源、追蹤制度[4]。
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在生產階段賦予每一個農產品以“身份證”——條碼,使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運輸服務等環節有跡可循。全程監控農產品從土地再到餐桌,追溯農產品負責生產的班組時間及生產流程。增強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對于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的意識,保障居民在農產品消費方面的安全,進而達到促進農產品質量的升級的目標,開拓更廣大的國內外農產品市場。
食品安全的可追溯起源于歐盟,歐盟于2000年頒布的《食品安全白皮書》指出可追溯性是關鍵。美國的農產品可追溯制度起源于2002年,分為農業生產、包裝加工、生產銷售等3個環節的可追溯制度。2004年的加拿大農業部聯合地方政府開始建立食品質量追溯制度,通過制定不同農產品的操作指南與規范,嚴格規范農產品質量,并設立專門部門來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日本則于2011年實行了食品可追溯的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具體的規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記錄、包裝標識及追溯追查等。有關部門明確了生產記錄所在的責任主體以及責罰法則,并由此逐步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試點[5]。于2007年發布的1號文件中提出加快建立農產品可追溯制度,2008年的1號文件指出健全農產品標識可追溯制度,加快農產品質量追溯體制的建設。
由于國內農業生產區域較為分散且集中生產水平不高,但農產品的品種非常多樣化,分銷及監管手段有待提高,不利于追溯技術的發展。因此建立以可追溯為重點的追溯系統,針對不同的生產主體(企業、農民等)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重點借鑒國內外高質量追溯系統的管理經驗,利用了計算機、數字化物流等技術,涵蓋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查詢信息體系,推進質量追溯發展。
目前,部分國外國家已經開始采用全球統一編碼系統,即同一品種、批次、生產條件的產品使用同一條碼,專門用作產品追溯。這些擁有編碼的農產品,相當于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可以詳細追蹤到農產品各個環節,從銷售、運輸、生產再到加工甚至于是種植飼養源頭[6]。建立追溯信息共享的有效平臺,農產品的信息追溯能做到信息互通,可以利用大數據完成對不同種類的農產品的信息進行采集、傳達、識別并查詢,形成產銷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可追溯信息平臺。
在農產品供應鏈及質量信息安全的建立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生產規模小、生產區域不集中等問題,傳統的質量安全追溯技術相對落后,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支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的發展,進而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的農產品信息共享及質量安全追溯存在一定的問題,難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問題的安全。因此,為了彌補傳統農產品質量追溯技術的不足,相關部門需要將關注轉移到大數據運用上來,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提供有力支撐。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過程本質上是信息披露的過程,需要采集各個供應鏈的產品流向信息,加強對信息安全的建設,大力推進后期的產品檢測及追溯流程。充分掌握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及運輸的信息,并實現各個環節的信息互通,并促使各個環節實現相互促進的作用,從而提高追溯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證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各個數據信息化。通過實際情況的整合使農產品的生產與管理標準化,從而充分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滿足社會對于農產品的基本要求[7]。因此,在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工作時,應該重視運用大數據,精準采集信息使得農產品在全方面得到保障,增加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信任感。利用大數據的過程,需要注意農產品各項信息真實性、準確性與透明度,并對各項影響農產品質量的環節進行全面的分析,最終建立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在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追溯時,需要運用大數據從農產品的產地、儲存及運輸條件的各項數據進行全方位的采集來提高農產品的追溯效果。以農產品信息樣本采集工作舉例,作為信息實體的本體,應將紙質信息與大數據信息相結合,做到兩者統一,保障信息的準確性。在產地信息方面,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檢測功能,分析農產品日期和包裝是否符合農產品生產的標準,檢測農產品中的農藥、飼料的來源及劑量等。儲藏和運輸階段的信息也是需要充分掌握的,包括物流運輸中的運輸條件及運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影響因素。充分利用大數據能夠充分保障農產品安全追溯的透明性,確保消費者能夠買得放心,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經濟效益。
將大數據運用到實際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中,不僅需要全方位分析農產品的各項數據,還需要各個環節技術作為支撐提供農產品從生產到包裝的流程,從源頭上掌握各環節數據信息,并保障農產品各個來源的安全可靠,給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整合并優化社會資源,以農產品質量檢疫檢測機構來說,我國的檢測機構數量龐大但是工作比較分散,達不到數據整合、統一并共享的效果。常常存在重復采集的現象,進而影響農產品質量追溯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信息整合,達到信息透明共享,使采集的數據得到充分的利用[8]。
另外,在如今“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應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創建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現代農業模式。對各種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及銷售服務各個環節進行快速的信息采集、統一條碼、上傳數據和售后追蹤等,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管理平臺。
通過大數據掌握農產品在各個環節的信息,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充分運用大數據網絡,更加科學地開展各項追溯工作,并規范管理各大企業的生產管理,穩定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保證人們的飲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