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 侯莉
河南省的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從生產結構上看,2021 年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約22.67 萬hm2,約占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的13%;產量約1500 萬t,約占全省蔬菜總產量的20%。設施蔬菜生產占比較小,造成河南省冬春蔬菜自給率偏低、精細菜供應緊缺。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端天氣頻發影響,蔬菜生產不確定性增加。面對全省1 億人口的蔬菜需求,尤其是冬春“雙節”期間蔬菜需求激增,發展高質量設施蔬菜是保障老百姓“菜籃子”穩定供給和花樣豐富的根本解決辦法。
2021 年河南省第一季度蔬菜產量1 000 萬t 左右,比其他季度減少1/2,整體供應量偏少。其中,番茄、黃瓜等精細菜產量占比不超過20%。據測算,全省冬春季蔬菜自給率約50%,對外依賴度較高,即所謂“冬春淡季”。充分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提高太陽光熱和土地等資源利用率,延長蔬菜生長周期,豐富種植茬口,能夠有效緩解冬春淡季供需矛盾,提高自給能力。
設施蔬菜投入產出比可達1:3,設施蔬菜每667 m2產值是露地蔬菜的3 倍以上。據調度分析,大棚蔬菜平均每667 m2產值30 000 元、每667 m2效益15 000 元,溫室蔬菜平均每667 m2產值47 000 元、每667 m2效益26 000 元。在產業扶貧中,設施蔬菜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下,人工、農資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同時消費者更加追求高品質的餐桌產品,這就要求蔬菜產業向機械化、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設施具有相對獨立的空間,環境調控更加精準,標準化生產更易落實,能助力蔬菜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繼“非農化”“非糧化”“大棚房”專項整治后,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化了對土地用途的管控,要求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目前,全省多數地方90%以上都是永久基本農田,基本上沒有一般耕地,少數縣區甚至全部為永久基本農田。另外,設施蔬菜園區建設看護房及其他田間預冷等配套設施都要按照“進出平衡”要求,從其他耕地中調整落實。自然資源部門苦于無地可調,已基本對新建設施農業用地不再審批,甚至部分前期已建成的設施蔬菜園區也沒有入庫備案。另外,還有部分占用高標準農田發展的設施蔬菜按照新政也面臨被拆風險,設施農業發展用地保障成為瓶頸性問題。
設施蔬菜經常面臨大風、雨、雪、低溫寡照、高溫等自然災害侵襲,尤其是2021 年“7·20”特大洪澇災害,對河南省棚室設施及棚內作物生產造成巨大損失與傷害,嚴重影響蔬菜生產穩定和菜農收益。在河南省設施蔬菜生產中,一方面,老舊設施占比較大,使用時間久、建設標準較低,安全水平和抗災能力較差;另一方面,一些設施蔬菜園區規劃設計不科學或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區設施結構類型,沒有考慮地形地勢或缺乏排水防火設計等,導致新建設施安全生產系數較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高。
近年,隨著人工成本、農資成本不斷增加,設施蔬菜生產成本也隨之走高。一方面,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率較低,只有20%左右,仍是人工勞動密集型產業。據測算,用工成本占到整個生產成本的50%左右。另一方面,農資尤其是能源價格較高。如冬季蔬菜生產加溫所用天然氣按工業價格收費,平均到每株蔬菜成本加價達0.1 元。
1.深挖土地潛力。在不與糧食生產爭地的基本原則下,充分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四荒”資源,開發整治鹽堿地、沙地、廢棄地、空閑地,規劃非農退地、空心村退地,因地制宜增加設施蔬菜生產面積。
2.優化種植結構。原有菜田可以進行設施生產的,根據統一規劃,充分發揮生產綜合優勢,積極引導露地種植調整發展為設施生產。
3.加快發展工廠化蔬菜。在大中城市周邊,支持建設芽苗菜、無土栽培工廠化蔬菜生產企業,提高蔬菜供給能力。
1.完善經營體系。通過分析現有設施蔬菜生產園區經營不善情況,找出制約因素,不斷優化經營體系,提高園區運轉效益。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市場)+生產主體(基地)”模式下的真正利益聯合體。由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廣大農戶分工協作,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通過發揮各主體優勢,組建要素優化配置、生產專業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二是探索與其他業態融合,如引導經營主體利用加工流通帶動,發展中央廚房等業態。三是強化關聯產業,改善一些蔬菜主產區“中間強、兩端弱”情況,發展產前、產后以及關聯配套產業。
2.提升設施裝備水平。一方面,對老舊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因地制宜加固棚室結構、更新覆蓋材料,配套水肥一體化、機械卷簾等必要裝備,全面提高其使用性能和抗災水平;另一方面,對于新建溫室大棚,重點是引導發展大跨度(18 m 以上)外保溫大棚、新型日光溫室等高標準設施,配套智能環境調控、專用農機等技術裝備,全面提升其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3.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為目標,逐步淘汰低水平技術、低效率模式。通過引進受市場歡迎的新品種,應用綠色高效生產技術與模式,提高生產內在動力,創造效益新增長點。
1.樹立典型。河南省設施蔬菜基本形成了豫南地區塑料大棚為主的早春和晚秋菜基地,以豫北地區日光溫室為主的冬春菜基地,豫東、豫中地區溫室大棚并重的冬春和早秋菜基地。現有設施蔬菜優勢產區具有集中連片、生產基礎好、發展模式成熟的優勢。支持在優勢產區內,打造一批設施蔬菜生產示范縣,建設一批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發展一批單品種規模化設施生產園區。通過樹立典型,一方面,示范引導優勢產區優化生產模式,向新“三品一標”方向發展,擴大優質產品供給;另一方面,示范帶動周邊區域發展設施蔬菜,增強蔬菜均衡供應與穩產保供能力。
2.完善配套設施。一是支持在優勢產業區建設集約化育苗基地。通過擴大規模、設備配套、技術升級等,全面提升育苗能力和育苗質量,增加商品苗應用比重,培育一批設施裝備先進、管理現代化、產品特色突出、種苗培育高效的規模化優質種苗基地。二是支持在優勢產區建設預冷設施。可以結合河南省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有土地條件的可在田間地頭建設預冷設施,沒有條件的可利用就近村莊、鄉鎮邊角地、廢棄地興建預冷設施。三是完善優勢產區采后處理體系。依托田頭市場、集散中心等,配套產品產后分揀、包裝等商品化處理設施設備,健全產品配送、運輸等物流體系。鼓勵優勢產區創造有利條件,吸引蔬菜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企業落地發展。
3.加強標準化生產。一是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快制訂、完善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標準、農業基礎設施標準和農業機械化標準等,推進設施蔬菜產業標準綜合體建設。鼓勵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單品種規模化設施生產園區等集成整建制標準化生產體系。二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示范宣傳,引導優勢產區生產經營主體依標生產,提高產品品質。
4.探索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支持在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單品種規模化設施生產園區,針對關鍵環節,如育苗、移栽、管理、收獲、清洗分級、包裝、保鮮儲藏、運輸等,通過探索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等,集成一批設施裝備與專用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相配套的模式。
5.做好產銷銜接。一是依托優勢產區現有市場基礎,科學培育區域性批發市場。二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支持構建農村網絡購銷體系,支持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電商新模式,完善鄉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三是加強產加銷平臺建設,利用益農信息社等互聯網平臺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直接聯系。四是支持優勢產區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產銷對接活動,為生產經營主體搭建信息橋梁,實現訂單生產。
6.打造地方品牌。聚焦優勢產區特色優質蔬菜,創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一是建議以縣域為重點,加強設施蔬菜優勢區建設,開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二是以公共區域品牌、原產地品牌和企業品牌為主培育優勢產品品牌,積極引導設施蔬菜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品牌創建,突出品牌質量標準化和產品認證,實現優質優價。三是加強品牌宣傳保護,講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增加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