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子岸鎮農業服務中心 巴國超 梁富軍
雙孢菇種植菌種要保證種性純正、優質、高產和無病蟲害,母種菌絲白色,纖細蓬松,分為氣生型和匍匐型菌絲。15 天左右長滿試管,菌種菌絲灰白色,密集蓬松,呈現細絨狀,均勻一致。氣生菌絲多,有特有的菇香氣味。
雙孢菇播種前菇房溫度可略微高一些,菇房溫度控制在25~26 ℃為宜。雙孢菇播種3 天后菌種開始萌發,菇房溫度可降為23~25 ℃,5~7 d 菌絲生長進入培養料,菇房溫度保持在23~25 ℃,7~10 d 菌絲伸入培養料50%左右時,菇房溫度可降為20~23 ℃,將培養料內的溫度控制在22~26 ℃,最高不能超過28 ℃。菇房溫度高于28 ℃時,菌絲生長受到抑制而發黃。
雙孢菇菌絲體生長初期,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以促進菌絲迅速萌發,占領料層,抑制雜菌生長。當菌種萌發吃料,菌絲體覆蓋料面后,通風降溫,使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75%。如果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低于75%時,應向菇房內噴水增濕。
雙孢菇菌絲體生長期不需要光照,避光培養,大棚栽培至少使用2 層避光度95%的黑網遮陰避光。
雙孢菇播種后2~3 d 以保濕為主,盡量少通風。3天后菌種開始萌發,可逐漸增加菇房通風量。5~7 d 菌絲已經進入培養料,此時要逐漸加大菇房內的通風量。7~10 d 菌絲伸入培養料5 cm 左右時,加強通風,適度吹干料面,促使菌絲進一步向料內生長,直至菌絲長滿培養料。
雙孢菇從覆土到出菇需要15~20 d。覆土后2~3 d,根據覆土層水分情況先調水,通小風12 h 左右,達到內濕外干狀態,然后關閉門窗。“吊菌絲”2~3 d,這期間多通風,溫度保持在22~25 ℃,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
當扒開土層見菌絲后,應逐漸加大菇房的通風量,白天開窗對流。若有菌絲冒出,在菌絲處補蓋一層薄薄細土,厚度以蓋住菌絲即可,根據覆蓋土層含水量情況,經常向土中噴水,噴水時要輕噴、細噴、勤噴。
雙孢菇生長后期應加大通風量,使菇房濕度達到90%,溫度控制在14~18℃,并通過空氣濕度和通風管理、控制子實體原基扭結在土層下1 cm 處。避免出菇部位太高或太低而影響蘑菇產量和品質。覆土后噴施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具有明顯增產作用。覆土后10 d、15 d 按每平方米菌床0.5 kg 的用量噴施1 次“硼肥1 kg+鋅肥0.5 kg+水100 L”混合溶液,可提高產量。
菇床面有菌絲冒出,應加大菇棚內的通風量,并根據土層發菌情況掌握噴水量,早晨、傍晚每平方米料面各噴灑1 次1L 左右的“壓菌水”。
菇床噴灑“壓菌水”3 天后,當覆土層細土縫內出現米粒大小球狀小白點時,應在夜間噴灑“結菇水”。每平方米菇床噴灑2~3 L“結菇水”,第1 天噴灑總量的2/3,第2 天噴總量的1/3,2 天內分6~9 次噴灑。噴水時應加強通風,2~3 d 有小菇蕾出現,此時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
菇床噴灑“結菇水”3~5 d 后,菌蕾長至黃豆粒大小時噴灑“出菇水”,用水量與“結菇水”相同,要求勤噴,輕噴,每天噴灑1~2 次,連續噴灑2~3 d,然后停水2~3 d,此時已有菇蕾出現,注意菇房與外界溫差不宜過大。
當菇蕾長到1 cm 大小時要經常噴灑“結菇水”,菇床濕度與菇棚濕度保持相當,每天根據菇棚溫度掌握通風情況、噴水次數和用水量,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覆土面基本濕潤。
當雙孢菇菌絲子實體長到2 cm 大小時,進入子實體旺盛生長期,噴水次數和用水量也應增加,此時應勤噴灑“保質水”,調整菇房空氣相對濕度,既要防止濕度過低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又要防止菇房高溫高濕環境誘發病害。
當菌蓋長到3~4 cm 時,逐漸減少向菇床面噴水,只對菇棚空中噴霧,控制菇房空氣相對濕度在85%左右,適當降低蘑菇子實體的含水量。
當菇床上發現鬼傘時,應在其開傘前及時拔除,然后及時用1:200 的施康消毒稀釋液噴灑菇床。選用新鮮培養料,使用前暴曬2 d,或用石灰水浸泡原料。控制培養料的含氮量,發酵料或發酵栽培時,麥麩或米糠添加量不要超過5%。
霉菌初發現時,應立即停止向菇床噴水,加大通風量,降低空氣濕度,溫度降至15℃以下。霉菌發病嚴重時,應除掉帶病覆土,更換新土,銷毀病菇。藥劑防治:清除病菇后,用25%多菌靈400 倍液或65%代森鋅500 倍液噴灑床面。
嚴格選用不帶病毒的菌種,菇棚發現病毒,必須在開傘之前采完,防止病毒通過病菌孢子擴散。
褐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雙孢菇感染褐腐病,可清除病菇,并清理料面,采取晝蓋夜開的方式使棚溫降至13 ℃以下,可抑制病菌危害;或刮除料面0.2~0.3 cm,地毯式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 倍液,可有效抑制或殺死部分病原菌。
預防雙孢菇感染軟腐病,應減少床面噴水量,加強通風,發病處可撒一層生石灰粉抑制病菌傳播。發病嚴重時,噴灑銹枯靈200~300 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