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環境監察大隊 張俊
近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轉移到城市,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開始向農業生態環境轉移,給土壤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同時,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大量廢棄物滲透到土壤中,對土壤結構造成嚴重破壞,并且日益加重。如何減輕息縣越來越嚴重的土壤污染防治壓力,成為當地政府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息縣耕地土壤受污染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的20%左右。其中,嚴重污染耕地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的10%左右,主要集中在縣城城區、工業區、礦山周邊;輕度污染主要是在養殖場、污水流經區域周邊,并日益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壤污染出現多種途徑,有無機污染、有機污染、生物復合污染等。隨著污染途徑的增加,土壤污染的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
化肥在20 世紀對我國糧食的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施用化肥導致了耕地有機質流失、土壤板結和耕層變淺等問題,使得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下降,不利于種植農作物。化肥主要成分之一的氮素,在未被吸收的情況下,還會轉移或隨雨水擴散到地下深處,對其他地區造成破壞,使污染區域進一步擴大。化肥污染在全縣范圍內均有發生,在淮河以北較為嚴重。
農藥是目前農業生產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能極大地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水平。農藥在殺死病蟲害的同時,其殘留部分會對土壤及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特別是在持續施用農藥或施用不易降解農藥的時候,植物不能吸收多余的農藥,會嚴重破壞土壤的載體和調解功能。
污染土壤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其處理方式以填埋為主,會導致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不能及時分解,隨著雨水的徑流和向地下滲透,對土壤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主要在關店鄉,作為全縣生活垃圾的填埋場。養殖禽畜也會產生大量污染垃圾,對土壤生態質量造成破壞,此類污染主要發生在楊店鄉的養殖場。
在工業生產和人類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隨著地表徑流流入農田。其中的氮磷鉀等成分被農作物吸收,會起到促進生產的作用。但是大量的病原菌、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污染成分,在沒有處理的情況下被排進農田,對土壤生態質量產生破壞作用。息縣工業污染源主要是縣城的化肥廠和造紙廠,現在均己關停。
工礦企業每天會向天空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廢氣,機動車行駛過程中也會將揚塵卷起拋向天空,造成大氣污染。天空中的污染物隨著雨水流向土壤,進而引起土壤污染,比如重金屬污染、碳氫化合物污染。息縣的大氣干濕沉降污染主要發生關店鄉和濮公區采礦區,露天礦較多,礦開采后無人管理。
有機肥相比傳統化肥更加無害,能夠充分發揮有機成分養田的功能以改善農田土壤的質量,對農田使用的合理度有積極的提升效果。因此,在當前農田受化肥、農藥、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等多種污染物的污染下,提高有機肥的施用比例,有利于防治土壤污染。在全縣范圍內,推行提高有機肥的施用,提升土壤對有機肥的吸收,減少化肥污染,促使農田土壤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雖然農藥的施用對植物病蟲害防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應盡可能降低農藥的施用量,并嚴格控制施用范圍,結合當前農業生態系統選擇更加合理的防治措施。近年,國家已禁止了部分高殘留、不易分解農藥的生產銷售,嚴格限制了農藥中毒性物質的含量,并鼓勵施用生物農藥逐步替代傳統農藥。在淮河流域及以北的小麥種植區起到明顯效果,農藥的使用量明顯減少。
息縣政府應嚴格監控縣城內的造紙廠和化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污染,升級改造工業生產技術,增加對新型技術產業的投資,鼓勵工業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以降低工業廢棄物的排放,限制高污染企業的發展或提高高污染企業的稅費,促使各企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均衡,在提高盈利的同時更加注意保護環境。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城市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經檢測達標后才能流入農田。
利用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系統,對全縣范圍內的糧食、蔬菜和中藥材等種植區域進行監測,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產業集聚區、重點企業、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和規模化養殖場進行土壤環境監測,對離縣城較近的糧食、蔬菜和中藥材等生產區土壤采用土壤修復法,就是施加石灰、磷酸鹽和氧化鐵等物質,調節pH,使重金屬轉化為難溶的物質。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采取水源地周圍生態保護區,不得建設工礦企業。對于縣城東部產業集聚區、重點企業、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和規模化養殖場采用生物修復法,就是種植吸收重金屬能力強的植物使土壤污染得到改善,避免土壤污染加重。比如連續多年種植向日葵可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