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方靜怡
果樹再植障礙也叫果樹再植病,又稱果樹連作障礙,是指一片果園里某種果樹因故挖掉再種植同種或同一類果樹,后來栽培的果樹出現生長受到抑制或發生較重病害的現象。近年,該病在駐馬店市更新換代后的桃園發生較普遍,其主要癥狀是生長不良、植株矮化、葉片失綠、葉面積縮小及一年生枝條短而少等。幼齡樹多表現為生長勢力弱、根系發育緩慢和腐爛等癥狀。發病嚴重的果園,往往表現果樹為成活率低、正常生長發育受到阻滯、早衰、壽命短,從而導致果園產量和質量顯著下降,嚴重影響種植效益。
一般情況下,同一類果樹自土壤中吸收的營養成分基本相同,因此連年栽培同一類果樹的果園,其土壤中的某些營養元素必然會被過度消耗。如果施肥不科學、消耗的營養元素未能得到及時補充,就會導致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出現匱乏或失衡或相互拮抗,使果樹特需的某些營養成分不能及時供給,導致果樹發育不良甚至死亡。
長期大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和化學氮肥,土壤中的酸性物質不斷增加并積累,導致土壤中的鈣、鎂等堿性物質被作物吸收利用或淋洗而減少,如果不進行必要的科學補充和調節,必然會使土壤出現酸化現象。土壤酸化會加速土壤瘠薄化和土壤有害微生物增加,導致土傳病害嚴重發生。土壤酸度加重,使土壤理化性狀發生不良變異。土壤酸堿度的變化也可以影響土壤中營養元素的有效性。
一片果園里連續多年種植同科果樹,除果樹根系的分泌物使得土壤酸化外,根系分泌釋放或根茬腐解后還會產生自毒物質。這些物質一旦累積到某一濃度時,會對同種或另一種果樹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并使得微環境失衡,因而導致果樹發生再植病。
果園連續栽植一種果樹,土壤中會繁衍積累一定數量的對果樹有害的微生物(放線菌、芽孢桿菌、疫霉病菌和根朽病菌等),后栽的幼小果樹,由于抗逆能力不強,導致其根系的生長發育受到阻滯而使得果樹植株發育不良,嚴重的可導致新栽的幼樹死亡。
在前茬作物為某一樹種的情況下,后栽果樹應與前茬作物不同科。比如后植果樹為梨樹,則前茬作物可以為核桃樹或棗樹;前茬作物為梨樹時,則可再植棗樹、葡萄樹和核桃樹等,但不建議再栽培植蘋果樹、梨樹等薔薇科果樹。一般情況下,同一科果樹盡量不要再連作。
果樹病殘體是果樹發病和病害流行的重要初侵染源和再侵染源,很多真菌和細菌都能在染病寄主諸如枯枝、落葉和落果及殘留根茬等殘體中棲息存活,所以,在對老果園進行更新或苗木出圃后,應對果樹或果苗的殘根、落葉和落果等殘體及果園周圍的灌木和雜草等進行徹底清除,并集中深埋或焚毀。
如果確需在原果園種植果樹,就必須先深翻整地并徹底清除原種果樹的殘體,尤其注意盡量避免在原栽果樹的位置種植新的果樹。挖坑時,最好在新定植的坑內施用有機肥(農家肥必須充分腐熟),并進行換土,進行相關操作時注意把熟土和生土及時分開。另外,注意將土回填時,距地面20 cm 以下必須要用熟土。
挖定植坑時,如果不能換土,必須進行土壤消毒。石灰氮、威百畝、氯化苦、福爾馬林等為常用的土壤消毒劑。操作時,可以將相關藥劑放在有若干細孔的薄膜袋里,秋季將其埋在定植坑的下部,翌年春季即可栽植果樹。多年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基本上可以防治再植病的發生。
栽植果樹前先進行測土來了解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含量,然后根據平衡施肥的原則進行施肥。施用化肥必須均衡,為避免枝條徒長、組織柔嫩和抗逆能力降低,切忌過量施用氮肥;應適當增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要注意增施有機肥,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優化其理化性狀,促進土壤拮抗病菌的繁殖,可以減輕該病的危害。
土壤酸化的果園每667 m2施用生石灰100~150 kg,撒施于果園地表并深翻,以調節土壤的酸堿度,優化土壤性狀,減輕由氮肥過量施用、土壤酸化等原因所導致的再植病。
于樹苗栽植前用3~5°Bé的石硫合劑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全株噴灑或浸泡10~20 min,然后用清水沖洗根部后再種植。少量苗木建議用0.1%氯化汞液浸泡20 min 或等量式100 倍波爾多液浸泡10~20 min,再用清水沖洗根部,然后栽種。
老果園休耕2~3 年,或在2~3 年內種植綠肥作物,可以使土壤恢復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增加有機質含量,減輕或避免再植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