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縣農業農村局 賀彩平 邢玲玲 楊欣欣 徐秋萍
近年,博愛縣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不斷探索,將小麥、玉米或小麥、大豆一年兩熟的傳統種植方式。改為一年多熟種植方式,即在小麥種植的基礎上,發展鮮食玉米和香菜、菠菜等復播作物的生產。一年多熟種植方式有利于示范、引領廣大種植戶發展規模種植,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災害性天氣帶來的減產風險、解決群眾賣糧難等問題,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一年三熟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水、溫、氣、光、土壤等環境資源,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博愛縣耕地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較好,農業效益和集約化程度較高,在一年多熟種植模式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博愛縣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平均有機質17.4 g·kg-1,全氮1.14 g·kg-1,有效磷18.4 mg·kg-1,速效鉀162 mg·kg-1,緩效鉀644 mg·kg-1,pH 為8.07。
博愛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適中,年平均氣溫14.1 ℃,日照2 108.5 h,全年≥10℃的活動積溫4632℃,無霜期216 d,平均降雨量597.4 mm,四季分明,光熱條件好。
博愛縣大部分土層深厚,地下水與地表水總量達1.426 億 m3,加上過境水,可利用水資源總量達2.109億 m3。
博愛縣目前成熟的一年三熟模式主要是小麥—玉米—香菜種植,即以小麥種植為基礎,以鮮食玉米和香菜生產為重點,提高生產和經濟效益的方式。此一年三熟模式縮短小麥、玉米的種植周期,植入香菜種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每667 m2純收益在2500 元以上。
近年,隨著城鎮化建設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博愛縣糧食專業化新型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壯大,人力成本降低,規模化集約種植已成為糧食作物種植的有力保障。以糧食生產為基礎的一年多熟種植模式則突出和疊加了這種優勢。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田間排灌設施齊全的地塊。
有效利用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合理確定作物播種期。
根據作物不同的種植時期和茬口安排,科學選擇生育期短、品相好、品質佳的品種。
1.小麥選擇弱春性品種,如懷川916、豐德存麥5號、博農6 號等。
2.玉米選擇鮮食玉米類品種,如萬糯系列、魯甜系列、泰甜系列等。
3.香菜選擇中、大葉品種,如山東鐵桿青中葉香菜、意大利大葉香菜、美國大葉香菜等。
根據不同作物的特點和品種的特征特性進行栽培管理。
1.小麥栽培管理。一是整地播種。11 月中下旬,香菜收獲后搶時整地播種。在足墑前提下,每667 m2播種量在18 kg 左右,播種深度3~5 cm。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包衣或藥劑拌種。二是水肥管理。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肥。拔節期、孕穗期進行2 次追肥。在抽穗期至灌漿期進行葉面噴肥,預防干熱風和延緩衰老,增加千粒質量,提高品質。合理灌溉,及時進行冬灌,保苗安全越冬。三是防治病蟲草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早發現早防控。重點防治全蝕病、紋枯病、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地下害蟲等。
2.鮮食玉米栽培管理。一是整地播種。6 月上旬,麥收后整地搶墑播種或貼茬播種。直接選用包衣種子或采用玉米專用種衣劑拌種,防止地下害蟲和預防苗期病蟲害。每667 m2種植3500~3800 株,播種后澆水。二是水肥管理。施足底肥,適期追肥,合理灌溉。底肥以遲效肥料與速效肥料配合,氮肥與磷鉀肥配合。做好分期追肥,追施拔節肥、孕穗肥、攻粒肥,為鮮食玉米高產提供充足的養分;科學灌溉,重點澆好蒙頭水、拔節水、孕穗水、灌漿水。三是防治病蟲草害。選用玉米田專用除草劑,實行土壤封閉或莖葉噴霧。重點防治玉米褐斑病、大小斑病、黑粉病、玉米彎孢霉葉斑病和薊馬、灰飛虱、黏蟲、地老虎、玉米螟等害蟲。
3.香菜栽培管理。一是整地播種。8 月下旬,鮮食玉米收獲后,及時翻整土地,播種香菜。播種前要先將種子搓開,再用清水浸泡20 h,催芽后播種,播后壓實。二是水肥管理。底肥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50 kg,增施有機肥。播種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小水勤澆,不宜大水漫灌。結合澆水追肥1~2 次,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三是間苗除草。苗高12 cm 左右時進行間苗。每株間隔3 cm 左右,或者每隔18 cm 左右留一簇苗,每簇3~4 株苗。間苗時要及時除草。四是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治軟腐病和病毒病。
1.小麥蠟熟末期及時收獲。收獲后秸稈直接還田,培肥地力。
2.鮮食玉米乳熟期及時采收新鮮果穗,一般在授粉后20~22 d,此時果穗口感和營養達到最佳。
3.香菜。為保證香菜產量,提高經濟效益,香菜盡量生長,采收時期以確保不影響小麥種植為宜,生育期75 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