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王艷敏
河南先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于秋霞
孟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楊明貴
優質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孟麥101 由河南先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2020 年經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陜審麥2020014 號,并通過河南、江蘇、安徽省引種備案,備案號為(豫)引種(2020)麥012 號、(蘇)引種(2020)第144 號、皖引麥2021024。
結合我國黃淮海南片冬小麥的生產基礎及產量水平,及當前推廣應用品種特點,確定育種目標為:在產量方面要求高而穩,品質方面中到強筋,抗逆性方面要求對本生態區域常見病害表現中等抗性以上,同時具備較好的抗倒伏性、生態適應性。
該品種選育技術路線采用雜交選育方法,選擇周麥18 為母本、孟選205-4 為父本進行雜交,后代用系譜選擇法結合抗病性多年選擇。其中父本孟選205-4為該公司培育的中間材料,具備如下幾個特點:半冬性,苗勢壯,耐寒性好。株型較緊湊,葉型直立,株高70 cm 左右,抗倒伏性好。成穗率中等,結實性好,籽粒角質、飽滿度好。根系活力強,灌漿速度快,成熟落黃好,抗干熱風能力強。產量三要素協調,高產穩產。高抗白粉病,抗條銹病,中感赤霉病、葉銹病。
2006 年周麥18/孟選205-4,秋播種植F0;2007年F1 表現優異,組合號為2007-45,秋播種植F2;2008 年F2 種植131 粒,作為重點組合,中選單株25 株,秋播種植 F3;2009 年從F3 0921-3 株系中優選,該株系抗性好,秋播種植F4;2010 年從F4 0921-3-26 中繼續選優,從中選擇36 個優良單株,秋播種植F5;2011 年在F5 09-21-3-26-1-8 株系中,選擇38 株,表現株型緊湊,綜合性狀好,基本穩定,定名為孟麥101。
2012—2013 年參加該公司的品種鑒定試驗,比對照增產5.6%。2013—2016 年通過本單位安排的豫、陜高水肥地冬水組多點品種比較試驗。2017—2019 年完成陜西省品種區域試驗審定程序。
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成熟期與周麥18 相當。幼苗半匍匐,葉寬短、綠色,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成穗數較高。株高75 cm 左右,抗倒伏能力好。株型緊湊,旗葉短寬直立上舉,穗層整齊,穗子較大。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琥珀色,半硬質,飽滿度較好,千粒質量高,黑胚率低。產量三要素較協調。平均畝成穗40 萬~43 萬,穗粒數38~40,千粒質量45~50 g。苗期長勢壯,冬季抗寒性較好,兩極分化快,后期根系活力較強,抗后期高溫,干熱風,熟相好。
參加陜西省品種區域試驗抗病性鑒定結果:中感條銹病,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2019—2020 年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結果:中抗條銹病,高感葉銹病、中抗白粉病,中感紋枯病。江蘇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結論: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中感黃花葉病,中感紋枯病,安徽省主要農作物品種抗病性研究與鑒定中心對該品種的抗性綜合評價如下:中感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紋枯病。
2020 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結果為:容重823 g·L-1,蛋白質含量14.2%,濕面筋29.8%,吸水量58.6%,面團形成時間4.2 min、穩定時間3.6 min。弱化度114FU,最大拉伸阻力252EU,出粉率68.5%。
陜西省2016—2018 年度區域試驗,兩年平均每667 m2產量546.5 kg,比對照小偃22 增產5.0%,增產≥2%的試點率為80.4%。2018—2019 年水地生產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568.4 kg,較對照增產4.88%。2019—2020 年度在河南省適應性引種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508.1 kg,較對照周麥18 增產6.7%;在江蘇省適應性引種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589.5 kg,較對照淮麥20 平均增產6.48%;在安徽省適應性引種試驗平均每667 m2產量554.6 kg,較對照濟麥22 增產6.28%。
該品種適宜于我國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品種類型區推廣應用,主要包括陜西省關中灌區水地,河南省(南部長江中下游麥區除外)早中茬地,安徽省、江蘇省淮河以北半冬性小麥種植區。
提高整地質量,深耕25~30 cm,耙平耙勻,做到“地平梗直無坷垃,上虛下實無草根”,確保足墑下種。缺墑播種的,要在播種后3~5 d 及時澆水,宜小水噴灌,不要大水漫灌,避免造成板結影響苗全、苗勻、苗壯。
播種期一般在10 月8—20 日為宜,越早越好。每667 m2播種量10~12 kg,每667 m2基本苗為15 萬~18 萬。播種期推遲、地力差、整地質量差的應適當加大播種量。
有機肥、無機肥配合施用,中等肥力地塊一般在前茬秸稈還田的基礎上,每667 m2底施氮磷鉀三元素復合肥(15-15-15)50~60 kg,春節前后視苗情每667 m2追施尿素7~10 kg。
足墑播種,適時澆好越冬水、返青拔節水、孕穗水和灌漿水。
應用種子包衣、土壤處理技術,搞好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的防治;施用除草劑防治雜草應注意氣溫和土壤濕度,冬前或早春均可,起身期后不宜用藥,以免造成藥害;早春搞好紋枯病防治;揚花期注意搞好“一噴三防”,防治赤霉病、穗蚜,預防干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