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周大朋 穆月英
玉米不僅是國民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玉米有著產量高、用途廣等特點,因而被農戶大面積種植,目前玉米產業鏈的延伸已經遠超其他農產品。玉米因其特殊的地位最先被推向市場,以此來探索農產品改革的方式方法。受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玉米產業面臨諸多的風險。本文通過對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的分析,提出促進玉米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玉米產能來看,我國玉米播種面積自2015 年至2020 年一直處于下滑的趨勢。但是2021 年玉米價格的高漲使農戶紛紛擴大玉米種植,因此,去年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了4332 萬hm2和2.7 億t,同比均增長近5%。目前我國的玉米產量維持在2.6 億t 左右。
從玉米進出口來看,我國2021 年玉米進口達到2835 萬t,同比增加近150%。我國最大的玉米進口國原先是烏克蘭,其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的17%。但是由于疫情和俄烏戰爭的影響,烏克蘭的玉米供應不確定性加大,我國只能將目光轉向北美地區。
從玉米價格來看,作為大宗商品,其價格一直處于穩定的區間內。但是在2021 年玉米價格上漲到2700元/t,究其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國內飼料和工業等行業的消費需求旺盛,推動國內玉米價格上漲;二是國際通貨膨脹率持續上升,加上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下行,全球糧食安全受到重大沖擊,助推我國糧食供應緊缺。
2021 年我國玉米產需缺口擴大,玉米進口量仍然很大,玉米庫存消費較上一年度呈現出下滑趨勢,整體來看,國內玉米供需處于緊平衡狀態。隨著臨儲玉米庫存完成去庫,新作玉米開始成為供應主力,玉米市場化逐漸進入正軌。此前因國內種植面積結構調整,多地擴大大豆種植而調減玉米,以改善國內玉米供應充足而國內大豆供應受限于國外的情況。2022 年的政策基調向大豆傾斜,并且農戶對大豆種植的積極性隨著補貼和收益不斷上升,玉米種植面積難以持續擴大。
從供給端來看,2021 年國內玉米播種面積創歷史記錄新高,玉米總產量達到了2.71 億t。隨著國內缺口的擴大,進口量不斷增加,但是俄烏戰爭阻斷了玉米供應鏈,我國進口只能轉向北美地區。北美地區出口價格上漲,預計我國進口有所回落。目前,我國玉米供給主要面臨的問題是:產區的自然災害影響玉米產量、疫情反復阻斷生產和玉米供應、國際貿易出口成本上漲限制進口。
從需求端來看,隨著本輪生豬周期進入尾聲,生豬產業利潤持續下滑,豬糧比價突破預警線。并且由于生豬產業的養殖虧損使母豬存欄量不斷下降,玉米價格和生豬價格反向變動,豬糧比價持續下滑。同時,國家的玉米減量替代政策使飼料中玉米占比下降,稻谷占比上升,飼料價格不斷抬升,導致原先飼料的需求增長趨勢轉向。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的玉米深加工產業原先增長的態勢逐漸下滑,同時,在疫情和經濟等壓力下,部分企業紛紛退出市場,導致行業開工率不斷下降。市場需求的低迷使玉米深加工產業的轉型進程緩慢,有關政府機構對玉米深加工行業的調控和引導加大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2016 年我國正式推出玉米臨儲政策改革,旨在使玉米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與市場競爭來決定,從而推進我國玉米市場化進程,并為我國其他農產品的市場化改革提供借鑒經驗。我國在2020 年成功地將2.6 億t 的玉米臨儲庫存基本消清,這標志著玉米市場化改革的穩步推進讓玉米價格恢復市場定價。同時,在改革過程中,通過將玉米庫存直接送入貿易和加工轉化等流程中,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商品庫存明顯增加,有關部門對玉米的保管費用等支出壓力得到大幅緩解。通過鼓勵各類收購主體自由入市收購,民營企業逐漸取代了市場中中儲糧原先的地位并成為收購玉米的主力,這不僅激活了市場,而且提高了玉米產業的競爭力。玉米市場化改革在推動我國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和保障農戶收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玉米有6 個主產區,其中,最大的主產區位于東北地區。黃淮海及北方的春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近70%,而南方丘陵地區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只占不到30%。我國玉米種植結構在空間分布上明顯處于失衡,進而導致“產需錯位”。此外,從主糧之間的關系來看,小麥和稻谷常年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玉米產能始終供不應求,大豆的擴種和輪作也在不斷擠壓玉米的種植面積。
隨著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進程加快,玉米生產必須加快機械化進程。與發達國家的全面機械化生產相比,我國由于受生產環境的影響加上小規模農戶種植居多,玉米機械化進程目前推進速度緩慢。從現有條件來看,我國玉米規模化生產短期內難以實現,生產成本居高難下,同時玉米新型品種的研發同質化明顯,這些都對制約了我國玉米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玉米產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兩個: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主要是天氣等自然災害,在玉米生長的關鍵時期,我國南方地區多雨易出現洪澇,北方地區高溫易出現干旱,都對玉米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進而降低農戶生產積極性。市場風險主要是玉米的市場價格在近兩年內頻繁波動,玉米產業的上游承擔風險能力較弱,進而價格風險都轉移并集中到下游。因此,下游企業和經營者承擔了整個玉米產業的高額風險,對生產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威脅。
從產業集聚性來看,我國東北等幾大主產區逐漸形成了玉米產業群,多個玉米產業鏈的相關企業合作生產降低費用和交易成本,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強產業競爭力。但是對于其他部分地區,玉米規?;a較低導致企業之間的發展彼此獨立,使得整個玉米產業化能力低下并制約產業集聚效應,使玉米產業在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從玉米加工產業來看,目前玉米深加工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系統化未形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玉米深加工處于成長階段,產品規模和種類較少,絕大多數企業仍屬于初級加工層次。
加快玉米產業空間結構性調整,調動南方地區農戶種植玉米的積極性,降低“供需錯配”的可能。加強主糧之間耕作面積的平衡,適度將產能過剩的小麥等土地轉種玉米。解決大豆與玉米種植面積的競爭問題,保證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保證國內玉米供給,防范供需缺口擴大。同時加大對新型優質玉米品種的研發力度,推動優勢玉米的種植培育以此提升玉米產能。
在機械化上要重視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加快玉米生產先進機械研究開發,借鑒發達國家已有的設備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機裝備。在玉米種植生產過程中,要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標準化,并且生產規?;菣C械化的重要前提。國家層面要對農戶的生產行為進行引導和宣傳,通過適度的培育如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主體來推進規模化進程,進而降低生產過程中的人力成本,提高效率。
建立玉米產業鏈的風險規避和風險共擔機制,通過產業鏈的傳導使得風險平均分散到每一個環節,而不是讓風險過度集中于某一個主體。國家要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和調控的合理適度,避免因政策的沖擊導致玉米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給生產經營帶來風險。此外,要積極推進 “訂單+保險+期貨”項目進展,通過玉米期貨來幫助農戶和產業鏈上的企業,將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保證農戶種植收入和企業鎖定成本。
要優化提升我國玉米產業鏈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一部分地區以及探索出“農戶+基地+企業”的合作模式,但是該模式推廣目前進程較慢。當地政府要引導玉米產業的整合,提高產業的集聚效應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合作效率。產業鏈上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高我國玉米產業的綜合實力。此外,要重視玉米的深加工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我國玉米加工產品的種類向多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