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美琴,王海利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茶葉作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產品,一直以來備受國人喜愛。但由于茶葉以水泡飲,所以其安全性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近年來,我國茶葉生產量不斷增加,銷售額屢創新高,各地創新性的茶葉產品也不斷問世,使得茶葉市場一片繁榮。但與此同時,茶葉本身的食品安全問題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從生產到運輸,再到銷售,其中任何環節都可能出現問題而影響茶葉本身的品質,進而使其具有危害性。對此,加強茶葉生產流通與銷售各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成為相關部門的一項重點工作。目前,茶葉在運輸流通過程中的渠道日漸多元,為其質量監管帶來較大難度,所以需要深入分析茶葉在流通領域的質量安全風險,并找到有效措施進行監管和防范。
通常意義上的茶葉是指茶樹的葉子和芽苗,最早的茶葉是作為祭品使用,也被人們作為菜食,現普遍作為飲品。因為茶葉中含有獨特的生物成分,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保障人體健康[1]。由于茶葉的生物特性,不同茶葉的保質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加工、運輸、流通環節對茶葉的保鮮技巧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我國產茶、飲茶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作為文化輸出和農產品特色,茶葉市場也一直處于增長狀態。特別是隨著人們健康消費觀念的普及,茶葉產品已經被越來越多人喜歡,甚至很多愛好者將其作為禮品進行收藏。中國的茶文化也代表中國國粹走向了世界,茶產業也成為更多地方投資發展的主打產業。近年,茶葉流通協會曾進行了一次調查,每年的春季茶葉上市時,茶葉的流通和外銷是全年最旺盛的時節,且茶葉交易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增強,茶葉出口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農產品特色代表,有著廣泛的國內國際市場[2]。
茶葉作為大眾日常消費品,在我國有著廣泛的消費市場,因茶葉產品自身的特殊性,茶葉的消費受茶葉檔次、季節、茶葉品種和茶葉產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正是由于茶葉消費的特殊性,其在加工生產、運輸流通、儲存鑒定等環節也都伴隨用戶特殊的習慣,這種習慣也影響著茶葉食品安全的風險控制因素。
茶葉作為特殊的農產品,在源頭供應、生產加工、物流儲運和消費使用等環節都存在食品質量安全風險,而且這種風險具有隱蔽性、外部性、易發性和危害結果的不可逆性等特點[3]。茶葉等農產品系列食品安全風險主要包括5個方面。①不確定性。在茶葉生產流通的眾多環節中,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茶葉的質量安全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②不可控性。茶葉在流通時會面臨很多技術性風險,以及消費領域的社會性風險,這些風險在主觀上是不可控的,也是缺乏科學可控依據的,所以在茶葉安全風險因素防控方面,絕對不是追求質量安全的零風險,而是要保證風險的控制范圍越低越好,保證成本和收益在一個均衡范圍之內。③層次性。茶葉在生產、流通、運輸和消費等各個環節上都面臨著若干的風險因素,從風險程度來看,具有高中低不同的風險水平。從風險的認知和時間順序上來看,茶葉的生產流通又有傳統性的污染風險、添加劑超標的現代風險以及對未知技術的風險[4]。④外部性風險。茶葉流通環節的外部風險尤為突出,從上游累積下來的安全風險因素,在下游消費環節更加突出外部特征,更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⑤隱蔽性風險。茶葉在現代工藝加工過程中融入了很多尚未發現的安全風險因素,一些添加物的合成、重金屬物對人體的損害都會帶有強烈的延時性和隱蔽性。
(1)包裝方面。現有的茶葉包裝主要是以木質和紙質材料居多,特別是為了迎合市場需要,普遍使用高檔的復合材料。這種廣泛使用帶有膠黏劑的包裝材料,有可能產生甲醛超標的風險。通常使用的紙質和木質包裝材料中,也廣泛地使用了漂白劑、穩定劑、防腐劑和染色劑等化工材料,精美包裝的背后有可能會產生鉛、砷、鎘等微量元素超標,有些瓷器和木器包裝上的涂料也可能會影響產品質量,造成元素超標[5]。
(2)流通運輸方面。我國的物流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對商品物流及流通領域的管理還有不完善之處。茶葉作為特殊農產品,在流通運輸環節的安全風險,伴隨著整個行業的風險管理,依然存在很多漏洞和隱患。①因為茶葉具有保質期的要求,對運輸環境如溫度、濕度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對運輸設備的使用和控制要求是比較高的。②茶葉的外置包裝中含有一定的化學物質,在運輸過程中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影響茶葉的品質。同時,在運輸過程中,如果是散裝無包裝的茶葉,則有可能接觸到一些微生物的污染,運輸人員的衛生狀況、運輸設備的衛生保潔情況,都可以對茶葉流通產生安全風險[6]。
(3)銷售方面。茶葉的銷售環節是將茶葉作為消費品銷售給消費者的過程,也是茶葉流通環節的終端環節。在銷售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①由于銷售場所的環境在溫度、濕度等不易控制的因素上出現物理反應,造成茶葉本身發生生物反應,出現茶葉霉變或質變、水分增加、微生物污染等情況。②由于茶葉的包裝中一般都含有化學防腐物質,在銷售環節可能對這種類似添加劑的物質產生物理破壞,污染茶葉或失去對茶葉的防腐功能。同時,銷售環節的衛生條件問題、人員的健康因素也是食品安全的風險點。
在茶葉的生產、運輸、銷售整個流通環節中,不同環節對食品安全風險的影響是可以向下傳遞的。例如,在種植環節由于環境土壤等物理和化學物的影響,使茶葉的品質呈現差異,尤其是一些農藥殘留,會嚴重影響茶葉的質量安全。需要嚴格把控生產種植環節的質量安全風險,即從生產源頭做好質量控制,避免生產環節的安全問題進一步傳遞至運輸與銷售環節,進而帶來更大隱患。同樣,在物流運輸環節過程中,如果未能對茶葉運輸的質量安全進行有效檢測,則可能對銷售環節產生直接影響。在銷售環節,消費面對的茶葉安全風險因素將是上游環節風險的疊加過程。
加強茶葉在流通領域中的質量安全風險管理,直接面對的是相關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安全意愿問題。所以,相關部門要進行有作為的改革,改變以懲代罰的短期行為,做到從根本上提高茶葉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過程中相關企業的食品守法意愿。
(1)工作理念上要改變過去以處罰求控制的模式。對存在違反茶葉生產、運輸、銷售食品安全監督法律法規的企業,既要在短期進行震懾,防范違規、違法數量增加,更要加強長期的監督管理。部分企業在長期經營中難免存在僥幸心理,所以為降低企業主觀層面所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必須進行常態化監管,從而徹底打消企業的僥幸心理,使其始終堅守好底線。
(2)工作手段上要實行“自我革命”,加強監督權力下放。政府部門在監管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技術力量支持,在檢測過程中容易出現技術落后、成本較高等情況,導致工作效率不高,相關部門要在工作手段上進一步優化。
質量安全監控環節是企業的生命線,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在加強自身發展的同時,要自主建立一支質量安全監控技術隊伍,加強技術能力的培訓,使企業質量安全監控技術隊伍能夠把握各個流通領域的工作要點;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激勵員工積極面對企業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
消費品是食品安全監控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既要時刻擁有安全意識,有能力去識別企業相關茶葉產品的安全風險因素,積極維護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又要正確理解企業在食品安全領域中做的工作,為推動企業良性發展貢獻力量。
茶葉流通領域中的質量安全隱患眾多,任何一環出現疏漏,都可能影響茶葉的品質,甚至威脅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對此,茶葉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防控需要協同發力,盡可能減少管理疏漏。對監管部門而言,需要改變工作手段,落實長期、常態化監管,同時做好監管權力下放,確保監管的全面覆蓋;對企業而言,則需要建立自己的監管技術團隊,加強技術能力的培訓;對消費者而言,應提高自身維權意識,強化自身風險識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