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宏,胡長斌,谷 靜,余新文
(1.漢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陜西 漢中 723000;2.漢中市南鄭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陜西 南鄭 723100)
隨著“毒豇豆”、“硫磺生姜”、“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意味著農產品安全已經嚴重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也嚴重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社會穩定和諧。漢中地處陜西南部,現有耕地29.7萬hm2,糧食作物25.4萬hm2,油料作物7.8萬hm2,中藥材8.5萬hm2,茶園17.3萬hm2,蔬菜6.4萬hm2,水果3.5萬hm2,是陜西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漢中農產品安全關系到全省老百姓切身利益。近年來,漢中市已經逐步建立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形成了政府統一領導,農業、市場監管部門主抓,市縣兩級上下聯動,鎮(辦)村密切配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格局。但是,農產品追溯監管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亟待解決。
目前,漢中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都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全市175個鎮(辦)都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站,重點鎮(辦)還配備了村級農產品安全協管員,基本實現了四級監管機構全覆蓋,監管到村組。大型農產品基地和鎮(辦)都建有農殘檢測室,配備了檢測儀器和試劑,對人員進行了檢測技能培訓,要求產品入市前必須做好檢測,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嚴把農產品準入關口。
我省已經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農產品追溯平臺有效對接,數據資源共享,提高了監管效率,廣大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只需手機掃描追溯二維碼,便可知產品的“來世今生”,實現了農產品源頭可追、流向可溯、信息可查、責任可追,保障公眾消費安全。漢中市已納入國家級農產品監管平臺的生產主體達458家,追溯品種250種,使用追溯標簽15.1萬枚,附帶二維碼上市農產品2 415 300 kg。
按照中、省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工作的要求,漢中市大力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生產經營主體在農產品上市交易時必須主動出具農產品合格證,全面實現了農產品合格上市、帶證銷售,強化了的主體責任,提升了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漢中市已具有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生產經營主體196家,累計開具農產品合格證167 928張,帶合格證上市的農產品1 167 200 kg。
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有效抓手,漢中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城固縣、略陽縣已經完成了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正在規劃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漢臺區、佛坪縣2020年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已經完成,洋縣已經被省上列入明年的創建計劃,并率先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加大監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管、全程可追溯力度,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100%,群眾滿意度達到90%,比創建前提高20個百分點,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進一步提高了老百姓對農產品安全的認知,提升了農產品監管水平。
漢中農業雖然保持了持續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總體上看,由于勞動力成本偏高,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積極性不高,主要還是以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為主,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較低,生產隨意性較大,導致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生產檔案完整性、農產品入市檢測等追溯信息采集難以完成。
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只有建立了農產品追溯體系,客觀、真實地記錄和保存農產品信息,才能在發生農產品安全事件時可及時召回產品、及時查清原因、及時追究責任,正真實現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到位。但是,在我國還沒有將農產品追溯納入法律法規,主要依靠行政監管和政策引導,執行力不夠,很難起到震懾作用,在發生農產品安全事件時只注重事后處罰處置力度,而忽略源頭的有效監管,缺乏有效的追溯監管。
實施農產品追溯是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購買到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因此生產經營主體的參與是關鍵環節,而企業一般比較注重經濟效益,是否實現了可追溯農產品市場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市場價格是農產品追溯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現階段,可追溯農產品大多數是按照普通農產品市場價格標準定價的,走的是普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在銷售價格上和普通農產品沒有什么兩樣,市場價格不占優勢,沒有形成優質優價,導致相關主體參與追溯的積極性不高。
在現實生活中,有部分中小型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過分追求經濟效益,采用涂改偽造生產記錄的辦法應付檢查,其記錄上傳的生產記錄真實性很難保證,國家也沒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生產企業提供不真實的追溯信息進行處罰,致使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很難保證。
農業行政部門要求生產經營主體在農產品上市前必須開具農產品合格證,沒有合格證堅決不準入市,但市場監管部門在產品入市時沒有查驗農產品合格證,沒有將農產品合格證作為農產品進入市場銷售的前提條件,致使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都認為農產品合格證是可有可無的,導致追溯工作推進緩慢。
市、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大農業生產標準化的推廣力度,提高種養殖業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鼓勵生產經營主體嚴格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進行操作,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要求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率先實現標準化生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目前,我國開展農產品質量追溯,主要通過行政干預和政策引導來實施,不具備強制性要求,被納入農產品追溯監管體系的生產經營主體大多是基礎較好、實力較強的企業,他們出現農產品安全事件必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而大量未納入追溯平臺的中、小企業,由于沒有有效開展追溯,就可能逃避法律的制裁,這樣必然影響企業參與農產品追溯的積極性,也阻礙了農產品追溯監管的正常推進。因此,建議國家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將農產品追溯入法,制定統一的追溯標準,明確追溯對象、操作規范和相關主體的義務和責任,運用法律強制力推進農產品追溯體系建。
加強與發改、市場監管、財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性財政補貼資金,支持企業開展農產品追溯工作。在編制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時,要進一步強化政府宏觀調控和統籌協調,既要考慮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的需求,也要考慮到人民群眾對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將可追溯農產品的價格適度提高,真正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將農產品追溯與農業項目資金安排、農業產品品牌推薦、農產品各類認證和農業會展活動掛鉤,對實施追溯的企業給予獎不需要,提高企業主體參與追溯的積極性。
各部門要聯合下發文件,加強農業和市場監管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建立聯防聯動工作機制,整合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共享,市場監管部門在農產品入市銷售時必須查驗合格證,無證禁止產品入市銷售,形成倒逼機制,迫使生產經營主體開具合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