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田晟源 李 青
1.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貴州貴陽 550004;2.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創傷骨科,貴州貴陽 550004
骨腫瘤是來源于骨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及轉移性3 種,以骨轉移腫瘤最常見,且多由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轉移所至[1-2]。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科手術,輔以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生物治療及中藥等內科治療手段[3-4]。雖然骨腫瘤研究文獻日益增多,但缺乏文獻計量學對其研究內容和熱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因此本研究基于CiteSpace[5-6]及VOSviewer[7-8]軟件對近20 年骨腫瘤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旨在對其文獻的數據進行梳理和總結,系統性分析骨腫瘤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未來趨勢。
以WoSCC 的科學引文索引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數據來源用于分析。檢索策略為:“TS=bone tumor”“language=English”“Type=article”“Publication date=2000—2020”。僅納入語言為英文、類型為論著文章,其他語言及綜述、會議、圖書等文章未收錄。數據采集于2022 年1 月20 日完成。
將全紀錄純文本信息導入CiteSpace 5.8.R3 軟件,VOSviewer 1.6.16 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分別選取關鍵詞、國家、作者、機構、文獻及期刊等進行分析。
共納入文獻2 852 篇,發文量處于平穩的上升趨勢。見圖1。如表1 所示,中國是骨腫瘤研究的主要貢獻者,H 指數為49,僅次于美國,其H 指數為63。國家/地區和機構的合作關系可視化圖譜見圖2,合作貢獻者排序依次為中國(852),美國(549)、日本(237);中心性>0.1 被認為是關鍵節點,其中美國、德國和日本為主要貢獻者。在機構合作網絡中見圖3,共納入285 所機構,按頻次排序為上海交通大學(105),第二軍醫大學(91)、中國醫科大學(53)。作者發文量貢獻見表2,合作關系見圖4。

圖4 文獻發表作者群體的可視化視圖譜

表2 作者合作排名前10 位分布

圖1 發文量趨勢

圖2 國家/地區研究合作關系

圖3 研究機構合作關系

表1 國家發文量前10 分布
對同義詞進行合并后可視化見圖5。骨肉瘤、骨轉移瘤為主要研究熱點。主要輔助治療方式以化療為主;分子作用機制以細胞凋亡為主。時間線圖(圖6)聚類主要包括#0 骨腫瘤、#1 乳腺癌、#2 骨肉瘤及#3細胞凋亡等。

圖5 關鍵詞共現視圖

圖6 關鍵詞聚類引時間線圖
對共引文獻進行聚類分析見圖7。包括#0 增殖(化療、軟骨肉瘤、MicroRNA、基質金屬蛋白酶)、#1STAT3(骨肉瘤、circRNA、軟骨肉瘤)及#2 信號通路(細胞遷移、細胞侵襲、癌癥干細胞)等。期刊發表情況見表3。

表3 骨腫瘤研究期刊發文量前10 位

圖7 共被引網絡中引文文獻聚類圖
本研究顯示,骨腫瘤研究熱點主要聚焦于骨肉瘤、骨轉移瘤、細胞凋亡、氧化石墨烯、免疫療法等領域;文獻被引熱點聚焦在增殖、STAT3 及信號通路等。
骨肉瘤是一種常見的惡性骨腫瘤,5 年生存率僅為六成[9]。骨肉瘤按轉移部位分為肺型或肺外型,也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10-12]。目前治療多為完整性切除手術,治療目的為姑息減瘤、骨折修復及止痛等[13]。以上方法雖能緩解疼痛,但副作用大,療效有限。如何進一步提高療效及預后陷入瓶頸,因此亟須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及策略。近年來,除手術、放化療外,還包括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基因治療等[14-16]。骨肉瘤的治療通常需要同時去除骨腫瘤和再生腫瘤引發的骨缺損,而以氧化石墨烯為主,3D 打印制備的復合支架、骨水泥等可顯著提高成骨分化能力,誘導骨肉瘤細胞凋亡[17-19]。同時,PD-1 等免疫療法可減輕T 細胞毒性作用,抑制破骨細胞生成,預防骨破壞,減輕骨腫瘤疼痛[20-22]。STAT3 也是潛在治療靶點,研究表明,抑制STAT3通路表達可抑制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進一步誘導耐藥骨肉瘤細胞凋亡,抑制骨肉瘤細胞的生長[23-25]。
綜上所述,骨肉瘤仍是當下骨腫瘤研究主流,近年來向骨轉移瘤、生物材料、免疫療法等分子學研究擴展。但基于本研究數量有限,且僅檢索了WoSCC 核心數據庫,導致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