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小丁 宮曉紅 韋企平 廖 良 陳 濤 夏燕婷
1.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眼科,北京 100078
視神經萎縮(optic atrophy,OA)是指外側膝狀體以前的視神經纖維、神經節細胞及其軸索因各種疾病所致傳導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表現為視功能不同程度損害和眼底視盤顏色變淡甚至蒼白的病癥,其病因復雜,病程纏綿,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致盲眼病[1]。OA 常見致病原因有炎癥、缺血、外傷、遺傳、中毒、腫瘤等[2]。西醫治療效果不佳,以對癥治療為主。中醫將此病歸于“青盲”范疇[3]。本研究旨在探尋韋企平教授治療OA 的用藥規律,本課題團隊合作收集完成韋企平教授平日門診所用中藥處方,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希為眼科同道提供更多治療OA 的思路與方法。
收集2015 年1 月至2022 年4 月就診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韋企平教授門診的OA 患者處方。
(1)OA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視神經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4]:①視力逐漸下降;②色覺障礙;③視野逐漸向心性縮小,或其他類型視野缺損;④患眼或病情嚴重眼有相對性傳入性瞳孔障礙;⑤視盤色澤變淡或蒼白。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眼科學》[5]“青盲”一病:患者外眼無異常改變,瞳神形態、氣色、辨別黑白的功能也無異常,只視物不見。(2)搜集:①藥物名稱、劑量記載明確的處方;②內服中藥處方;③患者的性別與年齡不限;④僅納入首診處方。
病歷資料殘缺或有污染的處方。
對符合納排標準的韋企平教授治療OA 的首診處方進行信息提取,包括性別、年齡、所用中藥。由1 名研究人員錄入原始數據,2 名研究人員審核處方藥物數據。
根據國家最新頒發的2020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6]、《中華本草》[7]、《中藥學》[8]進行規范,如仙靈脾統一規范為淫羊藿,益智仁統一規范為益智等,確保數據來源規范標準。
運用Microsoft Excel 軟件對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并通過頻數分析單味中藥的頻次、功效、四氣五味和歸經。運用SPSS Modeler 18 和Apriori 算法對中藥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 對頻次靠前的中藥進行聚類分析,運用SPSS Statistics 26 對應用最多的中藥進行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進行因子分析。
本研究共納入韋企平教授治療OA 的首診處方692 首,共涉及OA 患者692 例,其中男384 例、女308 例,年齡5~90 歲。
692 首處方共212 味中藥,用藥總頻次達9 093 次。頻次≥170 的前14 位中藥見表1。

表1 高頻中藥統計(頻次≥170)
對212 味中藥進行功效分類,涉及17 種功效。使用頻次最多的前3 類,分別為補虛藥(4 332,47.64%)、解表藥(915,10.06%)、理氣藥(725,7.97%)。
212 味中藥共涵蓋8 種藥性,藥性多為平,見圖1;共涵蓋10 種藥味,藥味以甘、苦、辛居多,見圖2;共涵蓋歸經12 種,歸經多歸肝、脾,見圖3。

圖1 藥性分布

圖2 藥味分布

圖3 歸經分布
應用關聯規則法進行組方規律分析,繪制復雜網絡圖,圖中提示當歸、枳殼、枸杞子、女貞子、白芍、白術、黨參、柴胡之間有較強的關聯,見圖4。以最小規則置信度、最大前項數、提升度(3 部分依次設置為80、2、≥1)為其挖掘條件,得到置信度為100%的藥對為當歸-葛根、當歸-紅花,藥物組合為當歸-葛根-黃芪、當歸-紅花-川芎。若按照支持度降序選擇(設置支持度>60%),藥對當歸-枳殼的支持度最高,為71.68%;藥物組合支持度最高為枸杞子-枳殼-當歸,為68.06%。

圖4 復雜網絡展示
對頻次前43 位的中藥利用皮爾遜相關系數進行聚類分析,共得到聚類組合8 個,見圖5、表2。

表2 中藥聚類組合

圖5 中藥聚類譜系圖
對應用最多的14 味中藥進行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得出KMO 值為0.88,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P <0.001,符合因子分析條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初始特征值>0.55 的6 個因子,累計貢獻率為78.68%,提示這6 個公因子可以覆蓋大部分所需信息。通過最大方差法旋轉得到成分矩陣,選取載荷系數絕對值>0.5 的藥物,見表3。圖6 為高頻藥物在空間上的分布情況。

表3 公因子藥物組合及載荷系數

圖6 藥物組合載荷系數圖
《神農本草經》[9]最先記載“青盲”一詞;黃庭鏡[10]曰:“青盲不似暴盲奇,暴盲來速青盲遲……此癥目內外無翳障,金井不大不小。”韋企平教授認為OA 多種病理因素錯雜為患,病深傷其根,故治療OA 需握其真、抓其根,處理主要矛盾,針對患病人群的不同年齡、不同病程階段、不同體質靈活處理,而不墨守成規。
分析可知韋企平教授治療OA 在繼承母親韋玉英教授、外祖父韋文貴先生善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加味逍遙散基礎上,制成青盲一號方(國家專利處方:201410225390.2),用藥包括柴胡、白芍、菊花、石菖蒲、炙甘草、黨參、枳殼、當歸、炒白術、茯苓、枸杞子、女貞子,其中以“調肝”作為治療青盲的關鍵。肝為將軍之官,肝氣不舒,氣機升降失職則精微物質無法上達頭面目竅,神光不得發越于外故不能視。若肝郁過度,則會出現肝木乘脾土的情況[11];張錫純[12]云:“治肝者,當先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中宮氣化敦厚,則肝木自理。”逍遙散[13]、青盲一號方為治療肝郁血虛脾弱之專方,方中柴胡使肝郁得以條達;當歸養血和血,乃血中氣藥;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一以御木乘,二以生營血;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諸藥合用,疏肝郁,復脾氣,養血虛。因肝體陰而用陽,久病多虛多瘀,故加用益氣補虛藥(黨參、黃芪)、滋陰明目藥(枸杞子、女貞子)、理氣活血化痰藥(枳殼、川芎、石菖蒲)。
補虛藥位于用藥頻率第一位。《素問》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特別是高齡OA 患者,病程多纏綿難愈[14],故韋企平教授重用補虛藥(白術、當歸、枸杞子、女貞子)也符合以補為通,即通過補虛扶正以祛邪通絡的理論[15]。用藥頻率第2 位為解表藥,用解表藥非解表意,而取其辛香善行、激發正氣的功效。理氣藥、利水藥、祛瘀藥、化痰藥以暢壅塞之氣機,從而疏通脈道、水道、氣道;肝郁日久易生風動火,故韋企平教授善用清熱藥(決明子、牡丹皮等)與平肝息風藥(全蝎、地龍等)。從藥物的性味歸經中可知韋企平教授常選藥性平和之藥,使治療OA 處于平緩狀態,不可太過激進。常用辛味取其發散、行氣、行血等功能;取甘味補益、緩急、調和等功能;取苦味燥濕、泄降、堅陰等功能[16]。
置信度、支持度最靠前的藥物出自青盲一號方、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其中如黨參有保護神經、減少神經元丟失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抗氧化損傷的作用[17]。諸藥合用動靜結合,補調相伍,攻補相依,令氣血生化無窮。
共得到8 個聚類組合。A1 為六味地黃丸合增液湯,六味地黃丸有滋陰補腎之功;增液湯大補陰液,兩方合用主肝腎陰虛之證。A2 熟地黃性味甘、微溫,入肝腎經,《本草綱目》[18]云:“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故常用于精血不足之證。A3 為加味五子明目丸,子類藥素有眼科“維生素”之稱,韋企平教授認為子類藥明目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性味甘苦偏寒涼,主清泄,如車前子、決明子;第二類味甘酸澀,性溫或平,主收斂固脫,如五味子;第三類性味甘平以滋補肝腎為主,如楮實子;陳皮、太子參均有健脾之功[19]。A4 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20-21]紅景天苷具有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生物活性,具有明確的活血作用,對缺血后的神經損傷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黃精在《名醫別錄》[22]中記載:“主補中益氣,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饑。”A5 出自歸脾湯,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A6 為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加減,起活血化瘀之功,補陽還五湯可補氣、活血、通絡,藥理學中有改善神經血液循環、增強神經元能量代謝、保護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功效[23],適于OA 早期氣滯血瘀之證;A7 炙黃芪益氣補中升陽。A8 青盲一號方為我院眼科協定處方,疏肝養血健脾。韋企平教授治療OA博采眾長,通曉古今,精習藥理,圓機活法,效果顯著[24-25]。
因子分析側重變量內部關系,以矩陣為基礎,把高維度數據降維,探析指標關系的一種非線性多元統計分析方法[26-30]。把具有相關性的變量提取為公因子,1 個變量可在多個因子上載荷,找出公因子闡釋中藥的特征;聚類分析基于所有變量的相似性,而不論觀測值之間有無關聯,1 個變量只能入一類,不相關的變量也能聚集在一起。2 種方法的結果可相互佐證,為本研究提供更強的證據鏈。
綜上,本研究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韋企平教授治療OA 的用藥規律進行不同維度的探析,拓寬了OA 的治療思路。但臨床上仍需審時度勢,不能完全依賴當前大數據經驗。回歸臨床,進行論證,才能得出更準確嚴謹的結論,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