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歡 吉 婷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 南京市第一醫院呼吸科,江蘇南京 21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呼吸衰竭還可能是因為上呼吸道阻塞、呼吸肌功能障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術后需要進行對應的護理[1-3]。常規的護理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會產生護理不良事件。集束化護理是基于循證醫學而發展起來,以目的為導向,根據一系列引發患者呼吸衰竭的因素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減少護理風險,使護理方法更加科學、有效[4-7]。但關于改良集束化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尚需進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8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探討護理效果。
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2-003)選取南京市第一醫院2020 年7 月至2021 年7 月收治的84 例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各42 例。研究組男22 例,女20 例;年齡40~70 歲,平均(55.24±10.85)歲;碩士3 例,本科及以下39 例;月均收入3 214.37~10 214.14 元,平均(5 123.25±1 002.14)元。常規組男21 例,女21 例;年齡41~71 歲,平均(56.12±10.86);碩士2 例,本科及以下40 例;月均收入3 014.58~10 374.59 元,平均(5 156.74±1 023.57)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8];②意識清晰;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處于穩定期;④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②有氣胸癥狀;③凝血功能障礙或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患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⑤肝腎功能障礙。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講解手術方案、護理流程,并做好護理前準備,由責任護士協助患者進行護理前基礎檢查。囑咐患者護理前8 h 禁食,6 h 禁水,以及康復訓練心理干預進行指導,增強患者的信心。
研究組常規護理參照常規組,進一步實施改良集束化護理。①舒適護理:以患者康復為目的,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患者一個最舒適的狀態。并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心理干預措施,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制訂護理前飲食方案。②導管集束化護理:在護理中,確保患者導管部位一般首選靜脈,用高潮氣通透性透明貼膜,進一步預防患者皮膚過敏。③生理護理:通過定時用鹽水漱口,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潔;進一步保持患者病房內空氣流通。在集束化護理期間實行彈性訪視。④患者的排痰護理:告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排痰的重要性。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若出現缺氧,立即吸氧。⑤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音樂療法,借助手機等工具,指導患者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進行傾聽,30 min/次,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逐漸放松身心,同時伴隨音樂回憶美好過往,通過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緩解患者的緊張、煩躁情緒。⑥持續護理:出院前指導患者家屬日常護理知識、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制訂患者飲食計劃,并叮囑注意事項。兩組均護理1 個月。
①舒適度及護理滿意度:從住院期間患者舒適護理、導管集束化護理、生理護理、排痰護理、心理護理、持續護理等主觀舒適度進行調查,分為有舒適、相對舒適、不適、很不舒適4 個標準,分別記為3、2、1、0分,分值為0~18 分。按照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NSNS)[9]調查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總分為95 分,分值越低,患者對護理越不滿意。②情緒評分: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量表[10]對患者護理前前、護理后1 個月后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焦慮、抑郁2 個亞量表(每個量表各7 個條目),每個條目0~3 分,總分為42 分,總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30,QLQ-30)[11]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④護理不良事件:包括液體外滲、導管移位、導管脫落。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舒適度及NSNS 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舒適度及NSN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后舒適度及NSNS 評分比較(分,)
注 NSNS: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
護理前,兩組HADS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HADS 量表評分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DS 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HADS 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 <0.05。HADS:醫院焦慮抑郁量表
護理前,兩組QLQ-30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QLQ-30 評分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QLQ-30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QLQ-30 評分比較(分,)
注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 <0.05。QLQ-30:生活質量測定量表
研究組護理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比較[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作為臨床中常見的疾病,臨床治療中常以建立人工氣道,在保證治療安全性的前提下,幫助患者度過危險期為主要治療目的[12-15]。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在治療后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改良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的護理方式,是根據多種有循證基礎,并經臨床證實有效的措施,解決患者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系統性護理[16-18]。本研究旨在探究改良集束化護理的效果。
本研究發現,兩組護理舒適度評分較高,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提示改良集束化護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提高護理舒適度,緩解負面情緒。有研究指出[16,19-20],集束化護理作為一種國際先進護理方法,通過結合循證醫學,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制訂的護理方案,護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為目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采用改良集束化護理,通過心理護理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目標,有利于積極性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充分發揮自身的內在潛力,進而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本研究還發現,護理后研究組QLQ-30 評分高于常規組,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提示改良集束化護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不良事件。改良集束化護理采用音樂舒緩、排痰護理等方法進行放松,緩解疼痛,此外由于患者不良事件明顯降低,加速康復,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研究指出[21-23],改良集束化護理有利于改善呼吸困難癥狀。兩組QLQ-30 評分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提示改良集束化護理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相關研究顯示[24-25],通過患者對呼吸衰竭的治療與康復的認知,改良集束化護理模式下患者對醫護人員更加信任,加快康復的同時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改良集束化護理有利于提高舒適度,改善情緒以及生活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滿意度高,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