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艷紅 馬家芹 唐東娥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影像中心,安徽亳州 236800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臨床較為重要的一項檢查手段,隨著醫學技術進步,該項檢查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傳統影像無法確診的問題,為臨床診療提供有力的證據[1-2]。隨著檢查人數的增多,關于患者在檢查期間出現的心理問題逐漸被醫者重視[3]。人文關懷理念是一種突出心理護理、疏導的護理模式,將患者作為一個社會、整體概念,以患者為中心理念,能夠通過真、善、美護理方式,將護理模式轉變為人道化、個性化、人性化,有助于緩解患者緊張、焦慮、不安等心理,提高患者配合性,利于檢查工作順利開展,有效縮短檢查時間[4-5]。雖然目前關于人文關懷報道較多,但較少學者用于MRI 檢查患者中,效果有待考證,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人文關懷優勢及其在MRI 檢查中作用。
選擇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100 例接受增強MRI 檢查患者,其中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的檢查患者49 例為對照組,2021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的檢查患者51 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生命體征平穩;②進行增強MRI 檢查。排除標準:①急診;②無法獨自完成檢查。對照組男20 例,女29 例;年齡45~81 歲,平均(68.49±8.27)歲;檢查部位:盆腹段11 例,頸胸腰段14 例,頭顱24 例。觀察組 男23 例,女28 例;年齡46~82 歲,平均(66.55±9.88)歲;檢查部位:盆腹段12 例,頸胸腰段16 例,頭顱2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LW-SL-201927)。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進入掃描室前,需做好解釋工作,比如通過宣傳冊、視頻、圖片及一對一講解方式,讓患者明白MRI 檢查的重要性和目的,由于MRI 機器噪音較大,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和緊張感,對此需提前告知、講解,條件允許下,配備眼罩和耳塞,減輕噪音刺激,穩定患者情緒,進入檢查室后,還需耐心介紹檢查流程,采用溫和語言安慰患者,減輕焦慮情緒。
觀察組采用人文關懷理論(1)構建人文關懷模式。①組建護理小組:由樂于奉獻、業務能力強、專業知識強、高年資的主管護師擔任輔助組長,護士長擔任組長,其余科室護士為組員。(2)檢查前人文關懷。①營造人文氛圍:營造一個溫馨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在條件允許下,可適當擺放花草和舒適座椅,利用健康教育手冊和櫥窗讓患者了解MRI 檢查注意事項,提高配合性,根據天氣,控制室內溫度,保持光線適宜;②體貼關懷動作,溫馨話語:護理人員在接待患者時,需保持態度和藹,多尊重、關心患者,為幫助患者更快適應環境,需主動與患者交談,了解其內心感受和心理狀態,并在條件允許下,給予患者幫助,解除患者無助、孤獨感,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安全、真誠。同時,還可播放一些舒緩、平靜音樂,穩定患者情緒,并講解MRI 檢查大概時間、掃描目的、注意事項及周圍環境,從而消除患者恐懼感和緊張感;③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在培訓護理人員時,不僅需注重業務水平培訓,還需保持坦誠可信、親切和藹、舉止端莊、儀表素雅,特別在信仰、禮儀方面尊重患者,不談論與診療無關話題。(3)進入掃描室后相關人文關懷。①由于核磁共振室內環境安靜,僅有儀器,容易加劇患者恐懼感,對此需安撫患者,消除其內心緊張、不安心理;②保持信息溝通:在患者檢查期間,保持溝通、交流,可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提高工作效率,將人文關懷融入整個檢查過程,并詢問患者感受,叮囑患者不可隨意挪動身體,若期間有不適感,需抬腳或舉手暗示,充分以患者為中心;③在掃描期間,需分散患者注意力,根據患者年齡、性格特點,選擇不同溝通技巧,目的在于拉近彼此距離,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關心和熱情,提高工作效率和一次性完成檢查成功率。(4)檢查后的人文關懷。掃描結束后,再次詢問患者感受,并對患者積極配合性給予贊賞和認同,緩解患者不安感。對于結果不理想患者,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并針對檢查結果,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提高患者自我關懷、自我愛護意識,保持情緒樂觀面對疾病。
①護理前后評估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6],該量表共20 個條目,采 用Liket 4 級評分法,正常<50 分,輕度50~60 分,中度61~70 分,重度>70 分。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4,效度為0.902。②護理前后評估兩組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7],該量表共20 個條目,采用Liket 4 級評分法,標準分為53 分,分數越高抑郁狀態越嚴重。Cronbach’s α 系數為0.85,效度為0.994。③比較兩組檢查配合情況,采用我院自制調查表評估患者當前配合性,量表評估內容包括呼吸配合、藥物注射、心率控制等20 個條目,最高分100 分,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配合情況進行判定,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5,效度為0.911?!?0 分為完全配合,70~89 分為一般配合,<70 分為不配合。④觀察兩組圖像質量,圖像清晰:血管充盈連續無陰影,圖像顯示清楚;圖像稍模糊:無明顯陰影,血管輕微模糊,圖像顯示較為清晰;圖像模糊:出現錯層陰影,圖像顯示不清晰。圖像合格率=(圖像清晰+圖像稍模糊)例數/總例數×100%。本研究均在患者住院期間完成調查,無失訪患者,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SAS、SDS 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分,)
注 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觀察組配合度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檢查配合度比較[例(%)]
觀察組圖像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圖像合格率比較[例(%)]
MRI 是臨床常見的一類檢查手段,具有診斷效能高、無創、安全等優勢,雖然推廣價值較高[8-9],但不少患者是懷著忐忑心理來檢查,多存在不安、疑慮的心理,擔心檢查出陽性結果,精神壓力較大,尤其是進入掃描室后,周圍機器音的影響,更是產生絕望、恐懼感,甚至部分患者產生拒絕、抵抗想法,導致圖像模糊,無法順利完成檢查,對此還需注重患者心理護理[10-12]。人文關懷不僅包含心理護理特性,還體現了護理人員高水準服務質量,讓患者從生理到心理均獲得安全感和舒適度,消除患者在檢查期間焦慮、不安、緊張等情緒,提高配合度,保證圖像質量[13-15]。
自19 世紀開始便有學者將患者健康、心理狀態看成是護理工作中較為重要內容,隨著護理學發展和醫學模式轉變,人們逐漸關注患者心理狀態,且由過去的“疾病為中心”護理制度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通過將人作為身心統一整體,能夠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幫助患者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16-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檢查配合度及圖像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同時人文關懷理論更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有效幫助患者全面適應MRI 檢查,在減輕焦慮情緒同時,保證檢查工作順利開展,確保圖像質量。分析原因:本次人文關懷理論圍繞檢查前、中、后3 個方面開展,護士通過全程輕言細語、文明禮貌、耐心解答、熱情說明,能夠更好地取得患者的理解、支持,保持樂觀心態面對檢查,解除當前疑慮心理,提高配合性,從而以良好的心態接受MRI 檢查,同時還可減少因患者過度緊張造成的身體移位,影響圖像模糊,達到順利完成檢查目的[19-21]。
當人們對環境中某些即將來臨的災害和危險,會在主觀上產生一些恐懼、擔心、憂慮、焦慮、緊張等情緒反應[22]。而人文關懷便是針對此類心理應激反應開展的一項護理模式,秉持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并將人文精神集中在護理的真、善、美情感中,從而保證護理服務的人性化、規范化、優質化[23]。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負面情緒均有改善,同時患者接受護理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情緒,改善焦慮、不安、緊張感;觀察組SAS、SDS 評分更低,同時人文關懷更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原因:人文關懷結合了患者需求和護理服務理念,將護理內容更貼近患者本身,例如對于因不了解MRI 流程而緊張的患者,需通過介紹MRI 相關知識、目的、注意事項,能夠緩解患者對未知恐懼造成的焦慮、不安感;對于因檢查結果而出現焦慮的患者,需安撫其情緒,并通過耐心解釋、安慰、關懷,能夠獲得患者配合和信任,減輕心理負擔[24-25]。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理論能夠秉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理念,具有規范化、細致化、針對化,用于MRI檢查患者中,可獲得患者配合和理解,改善抑郁、焦慮等情緒,保證檢查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