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剛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745000)
膽總管結石是發生在膽總管下段的肝膽疾病,早期患者無任何不適,或者癥狀不明顯,隨著疾病的進展,可引發急性膽管炎、梗阻性黃疸,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傳統治療為開腹手術,將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雖然取石效果好,但創傷大,醫源性的損傷會造成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得到廣泛應用,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點[1]。ERCP+EST+ENBD術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案,但手術需借助X光機,而具備此技術的醫院并不多,若要行此手術治療,醫生需攜帶內鏡前往放射科,這很難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可一期治療膽總管結石,在基層醫療機構得到廣泛應用,此手術難度小,但此手術方式是否能達到ERCP+EST+ENBD的治療效果,國內外研究的較少[2]。本研究對比了ERCP+EST+ENBD、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取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膽總管結石患者,均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間收治,采用奇數偶數分組法分成2組(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5~77歲、平均(51.45±4.57)歲,膽總管結石直徑0.8~2.5 cm、平均(1.39±0.38)cm;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36~76歲、平均(51.52±4.49)歲,膽總管結石直徑0.7~2.4 cm、平均(1.41±0.41)cm。2組性別、年齡、結石直徑滿足可比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和胰膽管造影均為膽總管結石;(2)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4)能耐受手術治療者;(5)認知功能良好,可配合治療工作;(6)18歲以上。排除標準:(1)伴有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十二指腸乳頭狹窄者;(2)合并肝功能嚴重疾病者;(3)手術禁忌者;(4)造影劑過敏者;(5)膽總管結石直徑>2.5 cm,結石個數超過5個及以上者;(6)ERCP+EST+ENBD術中中轉開腹者。
對照組采取ERCP+EST+ENBD術治療,術前常規進食6 h,肌注20 mg解痙靈、50 mg杜冷丁、5 mg安定(黃疸嚴重可不用);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疾病者可采用利多卡因膠漿咽部麻醉;常規ERCP檢查,注射造影劑,X光片拍攝,顯示膽總管結石位置以及與周圍器官、組織之間的關系。根據病情性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根據乳頭、憩室的不同調整切開長度與切開方向,若乳頭有結石嵌頓,可用針形刀于11~12點位置由下向上切開,結石脫落后,拉式刀插入膽道進行造影,擴大切除殘余結石,將大結石插入取石球囊,小結石清除掉,若結石較大,不能順利擴大切口,可行支架植入,使其與結石摩擦,3個月后再取石,術后常規鼻膽管引流(ENBD)。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取石,術前同對照組,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四孔法,將相應套管置入,先探查腹腔,檢查完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盡可能保留膽囊管,暫時不關閉膽囊管殘端,經膽囊管置入輸尿管鏡,并進入膽總管,觀察膽管,確定結石大小,對于較大結石和嵌頓結石,使用輸尿管鏡狄激光碎石術,再沖洗和網籃取石;對于小結石,可直接沖洗、網籃取石。碎石、取石后,檢查肝內外膽管、十二指腸乳頭,觀察乳頭是否張開,若無乳頭狹窄和殘余結石,將輸尿管鏡退出,結扎管壁膽囊管,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術畢。
(1)圍術期指標及住院費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費用);(2)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VAS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2組術后1 d、2 d、3 d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量表分值范圍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數越低,患者疼痛度越低[3]。
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胃腸道功能恢復、首次進食、術后住院時間相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觀察組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圍術期指標及住院費用比較(,n=40)

表1 2組圍術期指標及住院費用比較(,n=40)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表(%)
2組術后不同時間的VA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3 2組術后VAS評分比較(,分)
近些年,隨著大眾飲食結構的改變,肝膽結石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而合并膽總管結石可達1/5。膽總管結石是一種好發于膽總管下端的結石,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膽總管結石。但部分結石在膽管內形成的為原發性結石,其形成于膽汁淤積、膽道感染有關,多為膽色素結石。當肝內膽管結石或膽囊結石掉入膽管,則被稱之為繼發性結石,最常見的就是膽固醇結石,膽總管結石在各類肝膽結石中的危害是最大的,可引起急性和慢性并發癥[4]。急性梗阻性膽管炎就是常見的膽總管并發癥之一,危害性較大,臨床表現為上腹痛、黃疸、發熱,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引發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嚴重的可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休克等。膽總管結石可導致膽總管梗阻也會造成胰管梗阻,致使胰液不能正常的排泄,使胰液淤積而誘發胰腺炎,若發展為重癥胰腺炎,可出現膿毒血癥、膿毒性休克,病程危重,住院時間長,費用大,有很高的死亡率[5]。有研究表明,3/4的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由膽總管結石所致,且長期的慢性炎癥會造成肝功能損傷,可引發膽汁性肝硬化,部分患者可發展成膽管癌[6]。
臨床上治療膽總管結石主要以手術治療手段為主,傳統的開腹膽總管取石術由于醫源性創傷,并發癥較多,術后疼痛,不利于術后恢復,現在應用較為局限。隨著微創技術的應用,在膽總管結石的治療中,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與ERCP+EST+ENBD治療方案均達到微創的要求[7]。ERCP+EST+ENBD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醫患更青睞于此術式,此手術方式無需放置T管引流,具有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對腹腔其它臟器干擾小等優點,對于膽總管狹窄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隨著應用的增多,ERCP+EST+ENBD術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受到結石大小、數目、膽總管直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減少了此術式指征;在術式機理上,膽總管下端的具有單項閥門作用,可維持胰膽管正常的流體力和壓力,在無菌生理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ERCP取石,破壞了此括約肌的生理結構,反復的插管可導致十二指腸永久性反流,增加了結石復發和膽道感染的幾率,部分患者需行多次取石術,不但增加了治療費用,還可能增加膽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發癥和發生率[8]。而對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損傷小,痛苦小,術后恢復快,也是微創理念的又一次更新[9]。輸尿管鏡是泌尿外科器械,鏡身纖細,可達到更遠處趨勢,配合氣壓彈道系統,可將大結石和嵌頓結石擊碎,沖洗力也可保持膽總管充盈,可觀察殘留結石。盡管此手術方式優點較多,但操作較為復雜,需嫻熟的內徑操作技術,臨床上,需做好患者術前宣教工作,詳細介紹手術步驟,以及優勢與不足,提高患者對此手術方案的認知度[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組并發癥發生率也無統計學差異,術后1 d、2 d、3 d的VAS評分也無統計學差異,但觀察組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治療膽總管結石可替代ERCP+EST+ENB治療方案,可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樣本量過少,日后還需大樣本量研究。
綜上所述,在膽總管結石的治療中,采用腹腔鏡聯合輸尿管鏡經膽囊管的治療方案,可在基層醫療機構中進行應用,技術難度更小,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