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允裕,喬 赟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哮喘慢性持續期是指哮喘患者每周均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癥狀(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的階段。2010年,《哮喘管理和預防的全球策略》明確指出:“哮喘的治療目標是達到并維持哮喘臨床控制”,而藥物治療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但在哮喘的診治中,多停留在對急性發作期的治療而忽視了對慢性持續期的診治。哮喘的治療過程較長,對哮喘的慢性持續期予以重視,才能控制癥狀以規避哮喘急性發作。目前,治療慢性持續期的常用藥物有β2受體激動劑、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及茶堿類藥物等,雖能有效控制哮喘發作,但長期使用難免會產生諸多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中醫外治法是一種物理療法,基于臟腑、經絡學說,運用整體觀念,通過針刺、艾灸、穴位貼敷等方法達到調節臟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的,其作用安全,能夠避免上述西醫治療風險,較西醫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更具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毫針刺法是指運用不同的毫針針具,通過各種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針刺對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治療離不開中醫理論,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的論述,針刺肺經、大腸經上的穴位能有效改善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肺功能,且針刺治療對于呼氣峰值流速(PEF)的改善要優于藥物治療[1]。此外,從“脾腎陽虛,痰瘀互結”這一哮喘根本病因著手,運用溫陽利氣針方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針刺大椎、肺俞、定喘等穴位可以達到補脾腎陽氣,祛瘀化痰的目的,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且效果優于西藥舒利迭[2]。從肺腸論治,針刺治療39例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患者,肺經穴組針刺尺澤、太淵、魚際等穴,大腸經穴組針刺合谷、偏歷、天樞等穴,肺大腸經穴組針刺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等穴,結果3組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均較前提高,哮喘癥狀改善[3]。中醫認為,情志與哮喘的發作關系密切。針刺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時除取尺澤、肺俞、定喘等常規穴位外,配百會、印堂、太沖等調神腧穴可有效緩解哮喘癥狀[4-5]。
研究證實,針刺不僅可以降低慢性持續期支氣管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細胞陽離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細胞(EOS)的含量,還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控制哮喘發作[6-8]。據報道,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的療效高于藥物治療,并且可以減少患者日常使用抗哮喘藥物的劑量,此外還能減少哮喘急性發作的次數[9]。
刺絡放血即使用特質針具點刺或叩刺穴位,放出適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刺絡拔罐及刺絡放血與拔罐結合的特殊針刺方法,兩者皆具疏通經絡,引邪外出之功。經證實,刺絡拔罐能減少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急性發作次數[10]。對于哮喘慢性持續期,使用西藥治療的同時針刺四縫、少商、耳尖放血能降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M(IgM),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以防止哮喘發作[11]。耿立梅和于向艷[12]將處于慢性持續期的48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4例,2組患者均采用藥物治療,但治療組加用刺絡拔罐,用梅花針叩刺肺俞、風門、脾俞等穴,虛證者用中等刺激叩刺至皮膚潮紅、無滲血為度,實證者采用重度刺激叩刺至局部皮膚少量出血。兩者皆在叩刺結束后于穴位上閃罐,并在上穴及神闕留罐數分鐘。結果表明刺絡拔罐能降低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氣道高反應、改善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除肺功能外,2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刺絡放血及刺絡拔罐療法獨具特色且療效肯定,但由于其操作的有創性,疼痛度較高,較其他療法更不易于讓患者接受,尤其是暈血患者。
臨床應用針刺治療疾病時,在針刺治療的基礎上往往結合其他療法以滿足對疾病治療的不同需要。研究發現,針刺聯合穴位貼敷療法對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有效率遠高于單獨使用針刺治療。另外,針刺、艾灸、穴位貼敷、刺絡拔罐四法聯合使用對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有效率亦高于艾灸聯合穴位貼敷[13-14]。
《黃帝內經》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宋巧燕[15]根據這一思想,采用冬病夏治針灸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33例,從夏至日開始,共治療3個月,針刺大椎、膏肓、膈俞、定喘,再辨證取穴行隔姜灸,如肺氣虧虛者灸肺俞,其總有效率達87.88%,而西藥舒利迭總有效率僅為76.47%。中醫針刺手法獨特且多樣,通過特定針刺手法結合艾灸可有效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吳愛紅等[16]納入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老年患者80例,分為針灸組、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使用西藥信必可治療,針灸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灸,施行燒山火手法針刺雙側腎俞、肺俞、脾俞,出針后在以上穴位施灸。2組患者均治療2個月,結果顯示2組治療均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且針灸組療效更好。
上述結果說明,針刺以外的外治療法可加強針刺對哮喘慢性持續期的療效。為激發針刺治療的最大效用,針刺與其他外治療法的聯合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熱敏灸利用艾材燃燒后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穴位,激發經氣,令氣至病所從而治療疾病,其操作簡單,不接觸人體,無傷害、無痛苦及副作用。對比研究發現,通過懸灸胸脅部探查到熱敏點,熱敏灸療法能改善哮喘慢性持續期患者癥狀,其有效率與西藥舒利迭相當[17-18]。該法治療慢性哮喘持續期患者,通過手持艾條懸灸于肺俞、膈俞兩水平線之間探查到的熱敏點,以產生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感覺等腧穴熱敏化現象為標準,灸至感傳消失,治療3個月,發現熱敏灸不僅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并且其療效較西藥舒利迭更佳,改善患者癥狀的作用更持久[19-20]。
熱敏灸不僅對哮喘慢性持續期的療效確切,而且由于其綠色環保的特點及其操作的簡單性,有利于該療法在臨床及家庭推廣應用。
穴位貼敷是通過將中藥貼敷于人體相應腧穴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調理臟腑、防病治病的作用,而小兒推拿則是通過手法舒筋活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2種療法簡單易行,輕柔無創,尤適用于治療小兒哮喘慢性持續期。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分別用寒哮方、熱哮方、虛哮方行辨證穴位貼敷,取肺俞、膻中、神闕等為貼敷主穴,寒哮配風門、中脘,熱哮配豐隆、孔最,虛哮配脾俞、足三里、腎俞、關元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患兒30例,痊愈率22.22%,總有效率81.48%[21]。業已證明,對于慢性持續期哮喘患兒,在西藥治療的同時,輔以穴位貼敷或小兒推拿療法,可顯著提高總有效率[22-23]。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聯合小兒推拿,以補肺益腎,健脾化痰為原則,通過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等操作治療小兒哮喘慢性持續期40例,總有效率為92.5%,而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治療其有效率僅達75%[24]。由此可見,穴位貼敷及小兒推拿作為一種物理療法,其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的作用毋庸置疑。
西醫藥物治療作為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的主流,其有效治療哮喘的同時,各種副作用也會隨之出現,并且其給藥途徑為口服或吸入性治療,具有局限性。而中醫外治法作為一種綠色、安全的療法,充分發揮了中醫特色及優勢,彌補了內服中西醫藥物的不足,已在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治療中展露出巨大價值,為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治療提供了更多優秀的治療手段,極具發展前景。目前,中醫外治法治療哮喘慢性持續期的研究尚有不足:①臨床多為經驗性取穴;②部分中醫外治法因辨證取穴而具有局限性;③臨床多以患者癥狀改善情況作為療效評價指標,缺乏更深入的科學依據;④多為短期療效觀察,缺乏長期隨訪。在今后的臨床研究中,應建立起完善的中醫外治體系及療效評價標準,注重對患者的長期隨訪,深入挖掘中醫外治法的潛能,為哮喘慢性持續期的治療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