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甘肅省古浪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甘肅 古浪 733100)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疾病,中老年人是高發群體。尤其老年人器官功能減退、體質和抵抗力變差,慢阻肺發生后病情更加嚴重,容易誘發肺心病和呼吸衰竭[1]。經規范治療后,患者處于穩定恢復期,此時的護理要點是改善肺功能,防止病情反跳和并發癥發生。相關研究稱,優質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和優化,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尤其適合用在慢阻肺患者中,對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甘肅省古浪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98例慢阻肺患者為對象,探討了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為護理實施提供依據,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從2020年1月—2021年3月,來甘肅省古浪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治療的98例慢阻肺患者為對象。根據入院編號奇偶性分組:奇數編號的49例進入對照組,偶數編號的49例進入試驗組。對照組內,男性、女性分別有26例、23例,構成比為53.06%、46.94%;年齡最小42歲、最大78歲,平均(60.54±11.38)歲;肺功能分級:Ⅰ級有16例、Ⅱ級有28例、Ⅲ級有5例。試驗組內,男性、女性分別有27例、22例,構成比為55.10%、44.90%;年齡最小41歲、最大79歲,平均(59.87±10.95)歲;肺功能分級:Ⅰ級有18例、Ⅱ級有25例、Ⅲ級有6例。經檢驗,組間性別、年齡和肺功能分級資料相當(P>0.05),可對比研究,且經倫委會審批通過。
依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經胸部X線、肺功能等檢查確診。(1)納入要求:年齡18~80歲,病情處于穩定期;有完整的病歷資料,知曉本研究且簽字確認。(2)排除患者:心肝腎器質性病變,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有嚴重并發癥等。
對照組中的49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主要內容有: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形成真實完整的護理記錄;為患者介紹慢阻肺疾病和防治知識,糾正錯誤的想法和認識;從用藥、飲食、睡眠等方面進行指導等。
試驗組中的49例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方案。(1)人文關懷。護士查房每日3次,提供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詢問患者的自覺感受,盡量滿足合理的需求。將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貫穿在護理全程,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意愿,通過主動服務增強患者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營養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在營養師的建議下制定個性化食譜,沒有特殊禁忌的患者給予低鹽、低糖、低脂飲食,適量補充鈣鐵鋅和維生素,每餐進食以八分飽為宜,多飲水、多吃新鮮果蔬,保持大小便通暢。(3)呼吸訓練。指導患者正確咳嗽,配合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吹氣球等方案。其中,正確咳嗽方法是:取坐位,身體前傾,先深慢呼吸3次,然后深吸氣后屏氣3 s,收緊腹肌連續咳嗽2~5下,將剩余氣體全部呼出。練習咳嗽的最佳時間是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覺前,時間控制在5~10 min。(4)運動訓練。分別運動上肢和下肢,活動各個關節肌肉,可以通過拉伸、起坐、步行、慢跑等實現。然后橋式運動,仰臥于床上,膝關節屈曲,足部踏在床面,用手臂支撐全身,離開床面10 cm,堅持10~20 s。最后進行低耗氧運動,可以是快慢交替行走,吸氣時走2步,呼氣時走4步;也可以上下樓梯,吸氣時保持身體站直,呼氣時盡量上2~3個臺階。(5)出院指導。為患者建立隨訪檔案,留下聯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利用微信,定期推送慢阻肺健康知識,包括生活注意事項、飲食宜忌、用藥方法、自我監測保護等內容,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通過電話或上門隨訪,了解患者的近況,督促用藥和復查,鼓勵患者堅持每日運動。
(1)根據患者表現判斷護理依從性,分為優等(積極、主動配合護理操作)、良好(在護士的督促鼓勵下完成護理操作)、較差(存在明顯的不配合行為)3個層級[4]。
(2)治療過程中,定期復查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流量峰值(PEF),正常參考值是:FVC為4.84 L,FEV1為2.3~3.2 L,PEF為10.63 L/s[5]。
(3)選擇干預前、后2個時間節點,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變化。其中QOL評分量表包括軀體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狀態等5個領域,滿分60分;Barthel指數包括能否獨立進食、能否安全轉移等10個項目,滿分100分[6]。這2項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使用SPSS 25.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優良率表示為(例,%),組間對比行χ2檢驗;肺功能和評分結果表示為(),組間對比行t檢驗。P>0.05代表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有統計學差異。
試驗組護理依從性“優等+良好”共有47例患者,對照組中“優等+良好”共有40例患者,對比試驗組依從性優良率更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比較 [(例,(%)]
組間干預前FVC、FEV1、PEF指標相近(P>0.05),干預后這3項指標均明顯增高,且試驗組檢測值比對照組還要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組內和干預前比較,P均<0.05。
組間干預前QOL評分和Barthel指數相近(P>0.05),干預后這2項評分均明顯增高,且試驗組患者的評分結果比對照組還要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組內和干預前比較,P均<0.05。
慢阻肺是一種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特征是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流行病學顯示,慢阻肺多發生在40歲以上人群中,全球范圍內這一群體的發病率約為9%~10%[7]。從目前研究來看,引起慢支和肺氣腫的因素,都可能參與慢阻肺的發病,例如吸煙、粉塵、呼吸道感染、氣道高反應性、肺部發育不良等。患者度過急性發作期,來到穩定康復期,此時護理工作對恢復情況的影響非常明顯。制定完善可行的護理方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縮短住院時間,成為護理人員的關注要點。
朱秀宇[8]以老年慢阻肺患者為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康復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與生活質量。楊曉輝和賀勝梅[9]探討了多元化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結論是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率。本次研究選取98例患者,對比了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的效果,從統計數據看:試驗組患者在護理操作中,依從性優良率更高,干預后的FVC、FEV1、PEF、QOL評分和Barthel指數各個數據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后者的應用價值更高。分析認為,常規護理以疾病治療為切入點,很少關注患者的心理、情緒、生活等領域,護理操作不夠全面。而優質護理將患者作為護理核心,從患者的實際需求出發,采取的護理操作針對性更強。具體來看,人文關懷能創新護理理念,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營養指導可以改善患者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呼吸和運動訓練,旨在改善肺功能,提高身體耐力;出院指導可幫助患者健康生活。
王愛迪[10]的研究中,對86例老年慢阻肺患者分組比較,其中優質護理組的滿意率為93.02%,高于常規護理組的72.09%,且患者的FVC、FEV1、FEV1/FVC、PEF及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常規護理組,和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綜上,將優質護理應用在慢阻肺患者中,不僅能提高護理依從性,還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可在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