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萃,徐銀花,吳 芳,許 杰
(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Hernia of Intervertebral)簡稱腰突癥,是因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1]。腰腿痛患者最常見的原因是腰椎間盤突出,治療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臨床表現為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常沿著坐骨神經走向出現放射痛,久戰、久坐、勞累或受涼后均可出現腰腿痛,常伴有腰椎側凸、腰部活動受限、局部壓痛、叩痛,可見感覺障礙、肌力下降,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2]。治療方法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可以使大部分患者的癥狀明顯緩解。腰腿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突出的臨床表現,會造成相應的腰椎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盡快消除患者的疼痛癥狀是目前該病治療的首要目標。本研究旨在研究瑜伽康復體式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有效性,了解瑜伽康復體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的緩解效果。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骨與康復科住院的90例腰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男20例,女25例)和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將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比較,2組患者在年齡以及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中藥熏蒸治療機(HYZ-IIC)熏蒸床熏蒸,臥硬板床,恢復期避免體力勞動。
1.2.2 觀察組
采用瑜伽療法,其可貴之處在于可以徹底治愈腰椎間盤突出癥,因為有選擇的瑜伽體式可以從腰椎及腰椎間盤的生理結構、病因和病理生理學變化角度來幫助腰椎間盤的復位、穩定腰椎關節,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預防疾病反復發生。
1.2.3 瑜伽康復體式
觀察組瑜伽療法中瑜伽體式有鱷魚式、橋式、鱷魚擰轉式、半脊柱扭動式、眼鏡蛇式、弓式、蝗蟲式、鎖腿式、上升腿式。①鱷魚式,呈俯臥位,兩腿伸直,雙手置于大腿兩側,屈肘,雙前臂交叉,雙手抓住對側的肘關節,將前額放在交叉的手臂上,面朝地面,兩腳少分開,腳尖朝外,腳跟朝里。也可以抬起雙肩和頭,把下巴放在雙手的手掌上,雙肘著地,放松全身,閉上眼睛,呼吸自然,意念放在呼吸的過程,每天都可以練習,時間不限。還可以用這種姿勢看書,以保持更長時間。這是一個放松姿勢,也可以用作其他體式練習后的身體放松。因此,整個過程中,全身肌肉和關節放松,不要緊張,盡量將身體各部貼住地面,保持自然呼吸。②橋式,此體式的主要作用在于鍛煉脊椎及髖關節,使脊柱柔韌,增加腰部肌肉的力量,可用來恢復椎間盤移位,還能消除肩痛,促進肩部血液循環,治愈肩關節、頸部、雙臂及手掌部位的疼痛和疾病。也可以直接在犁式之后進行,通過這個動作讓肩倒立使犁式的效果更佳。因為犁式動作對腰椎或背施以壓力,橋式剛好幫助放松。這套易于練習的體式,任何年齡的人在任何情況下均可練習。③鱷魚扭轉式,此體式的重點為伸展腰椎各段,使腰椎間隙增大,有助于減輕椎間盤的壓力。鱷魚扭轉式可使脊椎關節小的錯位得以糾正,并按摩腹部臟器,還可以消除久坐導致的不適感。由于腋窩部位得到充分伸展,有助于該處淋巴回流,對乳房疾病有益[3]。
1.2.4 各體式注意事項
①鱷魚式,此體式由于身體放松,可以引起睡意,應避免睡著?;加行呐K病及高血壓,過度肥胖的患者均不宜進行此項練習;②橋式,此體式在妊娠期不能練習。練習時腰部不能繃得過緊;③鱷魚扭轉式,此體式在雙手貼地后,不要移動,以便很好地伸展體側。
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評定標準[4]。優:原有癥狀緩解,神經功能恢復,恢復原來工作和生活;良:仍有輕微腰痛,小腿麻木感,不影響日常生活,基本能從事原工作;可:有明顯改善,仍有肢體麻痛;差:原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或加重。
所得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計量數據處理使用t檢驗或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2.2%,優于對照組,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對2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例數進行對比可知,觀察組發生6例(13.33%),低于對照組15例(33.3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組患者顯效時間,見表3。觀察組患者平均顯效時間為(7.43±0.54)d,而對照組患者平均顯效時間為(10.24±0.68)d,前者明顯優于后者。

表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例,%)

表3 2組患者顯效時間(d)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見于中青年患者,其原因有很多,大多數患者是由于慢性損傷、突出、變性和進一步的腰椎間盤突出。目前,治療該病的方法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但由于種種原因,手術不容易被患者接受,非手術治療成為大多數患者的首選。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中藥熏蒸、推拿、痛點封閉、電針等[5]。該病的治療不僅僅是身體機能的改善,更注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改善。在人體內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會產生耐藥性,并有胃腸道副作用,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終止治療。
傳統的功能練習涵蓋范圍很廣,如腰背肌肉功能練習(三點支撐、五點支撐、小燕飛)、直腿抬高操、仰臥起坐、腹肌功能練習(仰臥和收腹),以及傳統的中國練習(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和國音)。傳統的功能鍛煉具有易學易懂、隨時隨地、費用低、療效顯著、遠期復發率低等特點,可有效增加腹肌、腰背肌和下肢肌肉的力量。林斌強[6]利用腰椎引導配合懸吊運動和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并利用脊柱功能測試評估訓練系統(Tergumed)延伸檢測腰背部延伸活動,發現治療后患者的腰背伸肌肌力由原來的(353.66±207.91)增加到(523.33±205.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認為功能鍛煉能有效提高腰背伸肌力量,增強脊柱穩定性。通過Tergumed試驗發現,功能鍛煉后患者的腰椎活動度由原來的(26.23±4.96)增加到(28.00±2.80),說明功能鍛煉能有效改善腰椎活動度。在通過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也不應忽視腹肌的訓練。腹肌群與腰背肌群是一對拮抗的肌群,共同維持脊柱的平衡。通過功能鍛煉增強這兩對肌肉群的力量,可以進一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身體的活動能力。韓曦[7]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接受3個階段功能鍛煉治療的康復組和不接受功能鍛煉的對照組。治療后,康復組的腰痛評分(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第3階段運動后,JOA評分高于前2階段,說明長期運動對改善腰椎功能有明顯幫助,并能有效改善豎脊肌、髂腰肌、腰大肌、腹內外斜肌和腹橫肌的肌力,緩解臨床癥狀。功能鍛煉還可以提高肌肉、軟骨、韌帶等組織的柔韌性,增加身體的柔韌性,增強腰椎活動能力。同時還認為,功能鍛煉能充分拉伸前縱韌帶和后縱韌帶,增強彈性,有助于腰椎活動度的增強,可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此外,患者在進行傳統的功能鍛煉時需要注重肌肉力量,保持身體平衡,同時還要調整呼吸。因此,傳統的功能鍛煉可以提高患者精神集中的程度,對其身心有很大幫助。傳統的功能鍛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局部組織的粘連。
傳統的熏蒸會消耗大量能量,因為全身熏蒸后血管擴張,從而加速血液循環,此時全身要注意保暖,否則很容易引起感冒;而按摩可以使突出的髓核回到破裂的纖維環內,從而減輕神經根的壓迫,緩解或消除癥狀,但是按摩手法的嚴重程度也會影響治療效果,過于強烈的按摩會給患者帶來副作用,稱之為“按摩肌乏力”,可導致頸部、肩部、腰腿痛等癥狀反復發作,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延誤患者病情[8]。當腰椎閉合時,需要結合人工復位矯正和牽引,甚至使用磁療和電療;有文獻報道,電針環刀穴起效快、療效好,但對選穴的手法和針的要求較高,容易出現針滯、斷針現象[9]。
本研究將不同的瑜伽康復姿勢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從腰椎的生理結構、病因及病理生理變化的角度進行研究,有助于腰椎間盤的縮小,穩定腰椎關節,增加腰肌的力量,防止疾病的復發。選擇瑜伽體式可拉伸脊柱,增寬椎間隙,產生負壓,拉緊后縱韌帶,向前擠壓纖維環,有利于髓核的返回,增大椎間孔面積,加寬上、下小關節間隙,擴大椎管體積,可減少或緩解對神經根的機械刺激或壓迫,放松緊張的肌肉,松解神經根粘連,減輕水腫充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無菌性炎癥,促進組織再生。瑜伽體式練習有助于矯正不良姿勢,培養健康的身體姿勢,改善不良姿勢引起的脊柱病理性彎曲,矯正不良姿勢引起的部分肌肉過度緊張,導致腰椎間盤受力不均,增加腰部的抵抗力和適應性,防止外界因素的侵入。瑜伽康復體式在緩解腰椎和頸椎疼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患者的接受度比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