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珍
(城關區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明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保證了兒童均衡地攝入營養。在幼兒時期,尚不具備發育完善的機體功能,正處于發育階段,而其正常生長發育的保證即為獲取足夠的營養[1]。幼兒生長發育過程有著顯著的連續性,為能與其身體生長規律相適應,實現正常地發育機體功能,需在此過程中給予有效的保健,及早干預各種不利于生長發育的因素,使幼兒穩定生長發育,降低相關疾病發生率[2]。兒童的保健涉及兒童護理、疾病預防與診斷、營養、體格鍛煉、心理健康、體格發育、教育等多個方面,是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方案。幼兒的生長發育泛指生長、發育、成熟,生長指的是身體器官、身長、體重的變化,是人體量的改變。發育時人體系統功能、器官、細胞等質的方面變化。成熟指的是機體生長發育到一種完備的狀態。幼兒生長發育期間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干擾,例如飲食、運動、心理健康、生活環境等,幼兒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保健護理干預下,會發生差異性的生長發育結果,造成幼兒不同的健康水平、智力水平,對幼兒今后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均會造成嚴重影響。為了確保幼兒生長發育快速、良好,達到預期目標,在對幼兒進行護理干預時需要給予規范性兒童保健護理,在多個方面對幼兒開展保健護理,促進體格發育、降低患病率,提高生活質量。城關區婦幼保健院給予幼兒保健時,應用了規范性兒童保健護理,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值得參考。
選擇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城關區婦幼保健院接受保健護理的幼兒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齡3~6歲,平均(4.3±0.6)歲。納入標準:(1)足月兒;(2)正常分娩,出生后未出現窒息;(3)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伴先天性疾病;(2)胎兒時期發生窘迫綜合征或未健全的發育機體;(3)存在發育遲緩。隨機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2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幼兒給予常規保健護理,包含檢查身體發育情況、指導喂養方法等;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規范性兒童保健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制定干預方案:構建幼兒健康檔案,對其營養狀況、體格及智能發育情況做出全面的評估,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制定個體化的干預方案;集中授課每月1次,主要對象為家長或監護人,向家長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讓家長正確認識嬰幼兒保健護理的重要性。
(2)提供育兒指導:向家長講解早期運動、教育開發的重要性,使被動體操練習、撫觸練習能有計劃開展,同時,以嬰幼兒具體年齡為依據,選取適當方法綜合訓練各個方面,如記憶力訓練、想象力訓練、認知能力訓練;幼兒手功能、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訓練時,可借助玩具、圖像卡片、書籍等,增強其綜合能力;趣味游戲、家庭小組活動定期組織,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等。
(3)喂養指導:向家長全面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增強母親母乳喂養的意愿;指導母乳喂養的正確方法,減輕母親哺乳中的疼痛感,強化母乳喂養信心;根據嬰幼兒營養狀況、年齡等指導家長合理添加維生素D3等;輔食要等6個月后添加,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鈣的食物多食用,堅持多樣化搭配的原則,激發嬰幼兒的進食興趣;待嬰幼兒完全斷奶后,牛奶要足量補充,確保維生素B、E等微量元素攝入充足;介紹幼兒時期的常見病與多發病,講解疾病發生原因、癥狀表現、治療方法等,提高家長預防疾病的意識;幼兒萌出乳牙后,指導家長科學地開展口腔清潔,避免發生齲齒。
(4)疫苗接種:積極宣傳疫苗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告知家長要按時接種疫苗,同時介紹不能接種疫苗的情況,如發熱、腹瀉、紅疹等,需等完全痊愈后才能接種疫苗。
(5)定期培訓:兒童保健培訓活動間隔2個月舉辦一次,培訓老師邀請專業兒童保健醫生擔任,培訓時,將與幼兒生理、心理相符合的益智小游戲介紹給家長,讓家長利用這些游戲訓練幼兒的各項功能,促進肢體協調發展,例如視覺訓練,可采用色彩鮮明、線條簡單的圖片來刺激視覺;除益智小游戲外,嬰幼兒喂養、嬰幼兒營養干預、預防疾病等也是培訓的主要內容,每次培訓后,對應的保健或宣傳手冊發放給家長。
(6)室外活動:讓幼兒盡早到室外進行活動,接觸新鮮空氣,曬太陽。幼兒在家長帶領下到空氣新鮮、人少的地方進行活動,每天可以活動2次,每次互動時間15 min,逐漸延長活動時間。注意冬季外出保暖,佩戴帽子、手套、口罩等,避免著涼。夏季接受日光的照射,增加機體抵抗力與免疫力。
(7)皮膚按摩:對幼兒的面部皮膚、背部皮膚、胸部皮膚、腹部皮膚、四肢皮膚進行規律性的按摩,每天按摩3次,每次15 min。
(8)水浴:對幼兒定期進行水浴10 min。
2組均干預6個月,完成后測量體格發育情況,包含身高、體重;觀察常見疾病發生情況;評估智力發育情況,采用Gesell發育診斷量表[3],內容共5項:大運動、適應性、社交行為、語言、精細動作,每項內容總分100分,正向評分,分值越高表明幼兒智力發育越好。
觀察組身高、體重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體格發育情況比較()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體格發育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觀察組常見疾病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常見疾病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Gesell發育診斷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智力發育情況比較()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智力發育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幼兒生長發育狀況關系著國家未來,從長遠角度看,影響著國家民族的復興。研究顯示,體格發育、智力思維發育、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為0~3歲,保健護理于該年齡段開展后,對其成長發育十分有利[4]。因此,臨床越來越重視幼兒的保健護理工作。對幼兒開展兒童保健,可以促進智力發育、體格發育,對于幼兒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降低患病率。
常規幼兒保健護理中,對體檢、營養更加注重,較少關注心理、行為及發育狀況,因而保健護理效果不甚理想[5]。并且,常規護理沒有針對幼兒常見疾病、疾病預防措施以及疫苗接種方面進行關注與重視,對于幼兒生長發育的促進作用有限。兒童保健涉及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可以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多種需求,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研究發現,規范性保健護理在幼兒早期開展后,具有促進其生長發育的作用[6]。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營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現階段,提倡母乳喂養為首選的幼兒喂養方式,與奶粉喂養幼兒相比,母乳喂養幼兒的智力水平和免疫力水平通常更優,同時母乳喂養可將過敏性疾病、肥胖的發生率降低[7]。幼兒保健護理的重點內容之一即為喂養指導,首先進行健康檔案的建立,通過檢測幼兒身高、體重的發育情況,科學開展喂養指導工作,如果母乳不足,6個月以內可與奶粉混合喂養,6個月后,無論以何種方式喂養的幼兒,均要適當增添輔食,保證其機體營養需求充足[8]。以往,常規保健護理雖將喂養方式告知家長,但能規范執行的家長較少,而規范化兒童保健護理對此種不足做出改善,以健康教育的方式促進家長科學喂養、科學育兒的相關知識增多,進而規范養育行為,保證幼兒良好的生長發育[9]。研究指出,早教適當開展情況下,可促進、提高語言和智力發育情況[10]。由于幼兒較小,尚不具備主動感受外部世界的能力,此階段中,護理人員指導家長被動活動嬰幼兒肢體、與嬰幼兒進行語言交流、開展撫觸操作,嬰幼兒的心理需求可得到充分滿足,利于其各項能力的良好發育。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規范性兒童保健護理后,身高、體重、Gesell發育診斷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常見疾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規范性兒童保健護理可促進幼兒良好的生長發育。原因分析:對幼兒進行室外活動建議與護理干預,可以讓幼兒更多接觸新鮮空氣,更容易適應室外環境,尤其是冬季室外活動,有助于幼兒提高耐寒能力,提高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增強免疫力,不容易感冒。夏季曬太陽可以補鈣,降低佝僂病發生率。呼吸新鮮空氣有助于腦部發育。對幼兒全身皮膚按摩可以提高舒適度,拉近母子、父子關系,給予皮膚刺激能夠促進微循環、改善呼吸,放松肌肉,增強睡眠。水浴有助于新陳代謝,增加食欲。
綜上,幼兒保健護理中應用規范性兒童保健護理后,可促進其體格和智力良好的發育,降低常見疾病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