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求林 吳湘軍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鄂渝黔地域遼闊,包括湖南、湖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區),境內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這里有歷史遺存最為寶貴的全人類共有的傳統文化資源。但是,隨著湘鄂渝黔地區的社會轉型、外來文化的滲入與沖擊,湘鄂渝黔邊區民族傳統體育非遺傳承出現了失衡問題,給民族傳統體育非遺資源的保護開發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因此,本文借用已有評價量表,對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有效性進行客觀評價,促進項目的傳承與保護。
湘鄂渝黔邊區地處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信息相對封閉的地區,雖然留存著體育非遺,但政府即便是有心對其進行保護,可是無奈于其過程過于艱難,導致由于資金短缺,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因此而消失。同時,地方政府只注重體育非遺的經濟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會由于其過度關注經濟效益而被忽視,失去了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義。另外,現代體育運動主要以競技運動為核心,在當今的互聯網背景下,西方體育通過電視、網絡傳入大眾視野,深受群眾的喜愛,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脫離大眾視線,導致其難以融入到現代文化生活中。
民族性、傳統性、地域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性,正因此它的保護方式各有不同,很難建立起一個健全的法律保護機制。此外,民族傳統體育的歸類很難得到統一和準確定位,因為民族傳統體育在地方立法中有多種名稱,這就導致相對標準化的法律保護很難實施。
湘鄂渝黔邊地處山區,經濟比較落后,村里的年輕人為了賺錢養家都選擇去大城市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傳統體育項目的經濟價值得不到發掘,旅游業得不到發展,這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無疑是雪上加霜。
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績效評估情況。

表1 指標體系及其權重排序
2.2.1 文獻資料法
吉首大學地處武陵山區,是民族傳統體育國家重點研究基地,學校有眾多優秀的鉆研學術的老師及大量圖書資料。根據本文的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在中國知網上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論文,閱讀相關的圖書,學習相關的研究方法與理論知識,然后進行整理,為本文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2.2.2 德爾菲法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走訪調查,先初步確立湘鄂渝黔邊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績效評價體系,然后確定專家團隊,設計專家問卷,進行專家問卷調查,通過兩輪至三輪的問卷調查,對專家給出的意見對指標進行修改,確立最終的評價體系。本研究尋求湘鄂渝黔邊區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專業學者、管理者和傳承人進行問卷調查,對湘鄂渝黔邊區體育非遺保護指標和效果進行指標論證及賦予指標權重。
2.2.3 AHP層次分析法
AHP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本文以湘鄂渝黔邊區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績效作為目標層,以政府、民間和學術界保護作為準則層,然后再確立方案層。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計算,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以及閱讀針對湘鄂渝黔邊區體育非遺相關方面的文章,結合湘鄂渝黔邊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民族體育項目保護方式,將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評價初選指標分為三個層級,分別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將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績效作為目標層,將不同保護主體定為準則層,從而找出對應的方案層。運用德爾菲法找12位相關方面的專家以郵件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兩輪問卷調查從而確定1個一級指標、3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并在第二輪調查問卷中運用李克特5點量表對各個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然后再運用層AHP次分析法,構造各層級的判斷矩陣。然后運用SPSSAU軟件依次計算各個層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及一致性檢驗,得到結果均顯示滿足一致性檢驗。
依據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綜合權重,對評價量表各級指標按百分制進行分數的分配,分配方法見表2。然后把方案層中的各個指標分值按照極好、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差六級遞減的方法進行分配,形成評價量表。參考體育類相關量表的評分標準,參考5級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績效評價等級鑒定表,對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現狀進行等級鑒定。

表2 方案層指標分值分配

表3 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評價量表

表4 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績效評價等級鑒定表
吉首大學地處少數民族地區,是民族傳統體育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筆者對吉首大學從事民族傳統體育領域的6位專家以及湘西地區2位體育非遺國家級傳承人、2位從事傳統體育的資深老教師、2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共12位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運用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評價量表,計算出湘鄂渝黔邊區13項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的專家評分均值。以湘西苗族鼓舞為例,專家評分均值見表5,通過正態性檢驗,得出湘西苗族鼓舞傳承與保護績效評價級別,以此計算出其他12項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傳承與保護績效評價級別。

表5 湘西苗族鼓舞專家評分結果
運用SPSSAU軟件對專家打分情況進行正態檢驗,由于樣本量少于50,因此選擇Shapro-Wilk檢驗法,當P值大于0.05時,表明該變量服從正態分布,否則為非正態分布。由表6可以看出,P值均大于0.05,均符合正態分布。然后再對其他項目分別統計總分并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說明各專家對體育非遺項目的評價科學有效。

表6 湘西苗族鼓舞專家評分Shapro-Wilk檢驗
本文對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進行整理,從文旅部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舞蹈和傳統體育中篩選出了9項傳統舞蹈類項目和4項傳統體育類項目,共13項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
4.2.1 賽龍舟、梅山武術、巖鷹拳、蹬技
賽龍舟保護評價平均總分值為89.26分,保護評價級別為B,保護情況良好。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起源于江浙地區,剛開始只是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當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這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另一種說法是起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由祭祀演變而來。梅山武術保護評價平均總分值為79.68分,保護評價級別為C,保護情況一般。梅山武術由于需要較長的練習周期才能掌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流傳。巖鷹拳和蹬技的評價級別均為C,保護情況一般。巖鷹拳徒手套路共分為三路,動作迅猛剛強,對練習者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因此難以在民間大眾中流行。蹬技屬于雜技類項目,受到練習方式、時間等一些限制,其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4.2.2 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擺手舞、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土家族撒葉兒荷
湘西苗族鼓舞保護評價平均總分值為89.06分,保護級別為B,保護情況良好,其中吉首市內有苗族鼓舞藝術團、苗鼓培訓機構、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必修課程有苗族鼓舞。擺手舞保護評價總分值為78.17分,保護級別為C,保護情況一般。在湘西地區傳承人不定期帶領徒弟教授擺手舞,一些村鎮也會舉辦相關活動。但受到當地經濟、外來文化的沖擊及娛樂方式多樣化等原因,擺手舞的傳承與發展也是舉步維艱。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和土家族撒葉兒荷評價級別均為C,保護情況一般。土家族茅古斯舞只是在湘西地區有所耳聞,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它更多的被商業化,其文化內涵沒有得到開發,傳承與保護效果自然不好。土家族撒葉兒荷是一種喪葬儀式,因此很難得到大眾的青睞,同時也難以滿足人們健身、娛樂的需求,所以主要是通過傳承人進行傳承。
4.2.3 肉連響、仗鼓舞、龍舞、獅舞、棕包腦
肉連響保護評價平均總分值為75.36分,評價級別為C,保護情況一般。肉連響對表演動作的要求較高,受興趣、文化、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傳承發展受阻。仗鼓舞、龍舞和棕包腦評價級別均為C,保護情況一般。不同地區的仗鼓舞在動作細節上會有所差異,但在整體的外部表現形式上大同小異,但由于西方體育與現代文化的沖擊、傳承主體的缺失等因素致使白族仗鼓舞的傳承發展難以延續。龍舞表演一般以男性為主,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龍舞過度商業化、龍舞老藝人自然消亡、多元文化的沖擊等現狀使得龍舞傳承與發展陷入困境。獅舞評價級別為B,保護情況良好。獅舞有南北兩種風格,北獅相對于南獅比較靈活,南獅比北獅威猛,南獅在海內外都比較流行。棕包腦是一種民間祭祀舞蹈,但社會在發展,現代文明步伐的加快,各種因素夾雜在一起,使得棕包腦出現失傳的態勢。

表7 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含擴展項目)信

表8 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各項目評分結果
湘鄂渝黔邊區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中湘西苗族鼓舞、獅舞和賽龍舟保護狀況良好,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余10項國家級體育非遺發展勢頭緩慢,在全國知名度較低。為了更好傳承保護這些國家級體育非遺項目,首先,政府要明確發展方向,建立一個長效的保護機制;其次鼓勵民間積極參與,加強體育非遺活動的開展;最后,加強對體育非遺的研究與整理,把易于傳承的體育非遺項目進行推廣,淘汰掉落后的、不適于當代人需求的項目,或者對其進行改良。在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這條路上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創新,才能真正把這些項目永久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