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李琳娜 李奕雯 王瑩
短蓋巨脂鯉,俗稱淡水白鯧。屬脂鯉目、脂鯉亞目、脂鯉科、巨脂鯉屬。短蓋巨脂鯉為亞熱帶雜食性魚類,觀賞與食用價值兼備:種苗期間體色鮮艷,頗具觀賞價值;成魚期體色暗淡,無觀賞價值,但可養殖為商品魚。
淡水白鯧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1982年被引入中國臺灣,后人工繁殖成功并開始在淡水池塘推廣養殖。1985年引入廣東試養,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遂逐漸推廣至全國。
體形側扁呈橢盤狀(似海水銀鯧),背較厚,頭小,頭長與頭高相近??诙宋?,無須。眼中等大,位于口角稍上方。體長為體高1.8~1.9倍,為頭長3.3~3.4倍,為尾柄長13.6~14.8倍;頭長為體厚1.8~2.1倍,為吻長4.1~4.2倍,為眼徑的4.2~4.3倍。腹棱明顯,自鰓蓋下前方至肛門前方。體披細小圓狀鱗片,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略呈鋸狀銀白色腹棱鱗。鰭條無硬棘,背鰭18~19,較長;臀鰭16~18,較長;腹鰭8,短??;胸鰭6~8短小。側線鱗80~98。尾分叉,下葉稍長于上葉。上下頜齒各2行,齒面呈刻缺狀尖端突出。體色銀灰,背部及腹部由銀灰色漸變橙紅色,胸鰭、腹鰭、臀鰭、尾鰭呈紫紅色,尾鰭邊緣略帶黑色。魚種期體表有黑色星斑,成魚期黑色星斑消失,且成魚的體色會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飼養在室內缺乏陽光的水簇箱中的短蓋巨脂鯉體色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養在池塘中則是白身、銀鱗、黑尾、紅鰭,四色相配。
淡水白鯧屬暖水性熱帶魚類,對水溫較敏感;適溫范圍12~35℃,生長水溫 18~33 ℃,最適水溫24~32℃。16℃開始正常攝食,水溫12℃時,成魚失去平衡,8℃致死。水溫持續兩天低于12℃時,則有凍死的危險。棲息在中、下水層,具集群性;酸堿度適應范圍6.2~7.5;耐低氧能力較強,在溶氧為0.5md/L的低氧狀態下仍能生存;在鹽度10‰以內的咸淡水中正常生長。
淡水白鯧棲息于中下水層,具集群性,雜食性;其長速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20千克/尾;養殖條件下,1齡魚個體可達0.5~0.75公斤,2齡魚個體可達1.5~2.5公斤。華南地區當年養殖的魚苗,到年底可長到500克/尾以上,最大的可達1000克/尾;翌年可長至2000克/尾。
淡水白鯧為雜食性魚類,消化系統發達,具有肉食性魚類所具備的膨大的胃和幽門囊,既攝食小魚、蝦和底棲動物等動物性飼料,又攝食水草、蔬菜、藻類等植物性飼料。人工殖養條件下,可投喂花生麩、豆餅和配合飼料。
淡水白鯧三齡性成熟,繁殖季節為5-8月,繁殖水溫25~32℃,最適水溫26~30℃。一年多次產卵,懷卵量15~32萬粒,漂浮性卵。人工繁殖時,催產后可自然產卵,也可人工催產,生產上多采用自然產卵繁殖。
“食人鯧”又稱水虎魚,是公眾對分布于南美洲亞馬遜河的脂鯉科、鋸鮭脂鯉亞科魚類種群的統稱,并非特指某一種特定的魚類,該種群包括近56個屬種。按食性和生活習性,可分為植食性、肉食性兩種。通常說的“食人鯧”多指紅腹鋸鮭脂鯉(nattereri),即納氏鋸齒鯉,其肉食性、兇殘,體長近30厘米(不計尾鰭)。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東至巴西平原的諸河流中,除亞馬遜河外,庫亞巴河和奧利諾科河也是其主要產地,現處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
紅腹鋸鮭脂鯉體呈卵圓形,側扁,頸部短,頭骨特別是腭骨十分堅硬,尾鰭呈叉形;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鮮紅色。牙齒銳利,下顎發達有刺,以兇猛聞名。雌雄鑒別較困難。一般雄魚顏色較艷麗,個體較小,雌魚個體較大,顏色較淺,性成熟時腹部較膨脹。
淡水白鯧和“食人鯧”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兩者原均屬脂鯉科中的鋸鮭脂鯉亞科,喜棲于熱帶淡水水域中,水溫10℃以下停食,7℃時開始死亡。兩者之間區別如下。
(1)食性不同?!笆橙琐K”肉食性。淡水白鯧植食性,經過馴化為雜食性;人工養殖,喜歡攝食植物蛋白為主的精飼料或配合飼料。
(2)體色區別。“食人鯧”全身灰綠色,腹部鮮紅色,臀鰭鮮紅色;淡水白鯧體呈銀灰色,背部向腹部由銀灰色漸變橙紅色,臀鰭、尾鰭呈紫紅色。
(3)牙齒區別。“食人鯧”口內有牙上下各一排,數量28~31枚,牙呈銳三角鋸齒型,上下腭閉合后呈交錯狀。淡水白鯧口內有牙上下各兩排,第一排12~14枚;第二排2枚,牙呈鈍三角型,上下腭閉合后呈平行狀。
(4)口裂與下顎區別?!笆橙琐K”的口裂比淡水白鯧口裂大,牙齒也更尖銳,下顎比淡水白鯧的下顎發達。
構造作用、人工開挖邊坡、坡腳沖刷浸潤等造成邊坡失穩變形,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構造作用、人工開挖邊坡改變了坡體原始的應力狀態,使得坡體內應力重新分布,在坡體前緣易產生張拉裂縫,在暴雨地震等工況條件下可導致崩塌等地質災害發生;長期坡腳沖刷淘蝕坡體下部,形成空洞使其上部失去支撐,隨著時間的發展最終導致邊坡失穩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坡腳浸潤,使得土體的天然休止角減小,從而導致邊坡失穩發生破壞。
淡水白鯧生長快、個體大、抗病力強、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撈,養殖產量高,且肉質鮮美嫩滑,肉厚剌少,有較好的養殖前景。其消化系統發達,性雜食,食譜廣,商品魚養殖與鯉、鯽相仿,可主養,也可混養。華南地區普遍采用池塘混養淡水白鯧,放養水溫應在20℃以上。
如在主養四大家魚等品種的池塘混養淡水白鯧,在不改變四大家魚的放養密度、投飼方式(不專門投放淡水白鯧飼料)和日常管理的條件下,增加投放8~10厘米規格的淡水白鯧魚苗200~300尾/畝,年增加淡水白鯧商品魚產量160~200千克/畝。淡水白鯧還可在小型農用水庫中混養,粵西地區養殖企業改造山塘和小型農用水庫,主養草魚、鳙魚、羅非魚,混養淡水白鯧,年產量達100~200千克/畝。
(1)池塘條件。池塘環境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4)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符合NY5051(淡水養殖用水水質)要求,土質適中,周邊無污染源;交通暢順,供電便利,排灌方便,不受洪澇影響;設施設備齊全;單個池塘面積8~15畝,水深2.5~3.0m,底池淤泥<30厘米,配置增氧、清淤等漁機具。
(2)池塘準備。參照四大家魚成魚養殖池塘準備方法,池塘清整、消毒與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餌料。
(3)苗種投放。投放全長4~5厘米的當年魚苗2500~3000尾/畝,或投放全長8~10厘米的魚苗1300~1500尾/畝。搭配大規格鰱魚種50尾/畝、鳙魚種150尾/畝、鯽魚種200尾/畝,放種前應對苗種進行消毒。
(4)飼料投喂。淡水白鯧雜食,粗食,養殖商品魚可投喂米糠、花生麩、豆粕、玉米等植物性精料(每天投飼量掌握在池魚體重5%~6%左右),也可投放粗蛋白含量28%~30%左右的配合顆粒飼料(每天投飼量掌握在池魚體重2%~3%左右),視天氣和池魚攝食狀況靈活掌握,以池魚食到8成飽為度。當年魚苗可長至0.5~0.8千克/尾,產量達1000~1200千克/畝。
(5)養殖管理。淡水白鯧食得多,排得多,有機質殘留得多,主養淡水白鯧水質容易變壞。為此,養殖池塘要配備增氧機、水泵等漁機,每天清晨與下午開機增氧,平常每7d加注新水15~20厘米,夏天每3d加注新水15~20厘米;溶氧量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每15d全池潑灑生石灰20毫克/升,既調節酸堿度又消毒水體。
(6)病害防治。淡水白鯧在越冬期間,特別是水溫低于22℃時容易發病。為此,在養殖過程中首先要控制好水質,其次管養操作時應細心輕快,減少魚體受傷和感染病原而發病。常見病防治如下:
①白皮病。病原:白皮極毛桿菌或魚害粘球菌。發病季節:尤其越冬池水溫15~20℃時,或魚體損傷時,苗種易感染發此病。癥狀:病魚體表鱗片脫落且有白斑,魚體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轉。
防治辦法。一是養殖操作時應小心輕快,避免魚體肌膚損傷,感染病菌。二是在越冬池四周及食場附近掛若干個藥袋(每袋裝漂白粉100克)。三是用全池潑灑1克/m3漂白粉(含氯20%以上),每天1次,連用3天,治療效果顯著。
②小瓜蟲病。病原:多子小瓜蟲。發病季節:夏末到冬初,水溫25℃以下,魚苗、魚種期容易發生此病。癥狀:病魚突發性不攝食,離群獨游,游速減緩,體背發黑。體表尤其背部形成許多小白點,分泌大量黏液;蟲體寄生鰓片的鰓絲,黏液增生,充血、脫落,發生爛鰓。
防治辦法。一是冬閑期干塘將池底曝曬至龜裂,消除塘底多余淤泥,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小瓜蟲;二是加強養殖管理,保持良好水質,增加魚體抵抗力;三是對發病的池塘水體可用20~30毫克/升福爾馬林溶液全池遍撒,2~3小時后沖換一半池水;第三天再用藥一次,劑量同前。
淡水白鯧對敵百蟲、鋅硫磷、菊酯類藥物十分敏感,養殖全過程不得使用。
(7)輪捕輪放
養殖后期可通過捕大留?。磳㈤L至0.75~1.00公斤的個體捕撈上市,小的留池再養),稀疏密度,促進生長,均衡上市。池塘主養淡水白鯧,年內可將當年魚苗養至體重0.7~1.0千克/尾的商品魚,年單產可達1.5噸/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