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 于方兆 盤潤洪 李望東 李勇 古群紅 郭建誼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朱克誠 郭華陽 劉寶鎖 張殿昌
黃鰭鯛(Acanthopagrus latus)隸屬于鱸形目Perciformes、鯛科Sparidae、棘鯛屬Acanthopagrus,生活于近岸海域及河口灣,雜食性,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黃鰭鯛為淺海暖水性底層魚類,生長最適溫度為17~28℃,成魚可抵抗8℃的低溫和35℃的高溫。適鹽范圍較廣,在鹽度為0.5‰ ~43‰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從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長最好。
近年來,黃鰭鯛養殖群體近親繁殖、小規格親本人工育苗,導致種質嚴重退化,抗病力減弱,養殖性能下降等。同時,養殖周期偏長,也限制了養殖戶的養殖熱情。以上問題嚴重制約了黃鰭鯛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不同地理群體的黃鰭鯛進行種質資源的保護和良種選育已迫在眉睫。
2021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和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合作進行黃鰭鯛的選育,引進黃鰭鯛選育新品系“中珠 1號”,依托珠海市斗門區長豐水產種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豐公司”)養殖基地進行生長對比試驗養殖,以探討黃鰭鯛選育新品系“中珠1號”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的養殖前景。
該試驗選用了2個對比試驗池塘,池塘均為2.5畝,分別投放1萬尾,平均密度約為0.4萬尾/畝,放苗時間為2021年3月25-29日,池塘水溫22±2℃,分別養殖黃鰭鯛和未經選育黃鰭鯛對照品種。試驗組魚苗來源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深圳試驗基地生產的黃鰭鯛選育新品系“中珠1號”,平均體長5.13cm,體重約5.15g;對照組魚苗由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提供的未經選育的黃鰭鯛魚苗,平均體長4.91cm,體重約4.0g。
池塘準備:試驗池塘用高壓水槍沖洗塘底,清除污泥,平整塘基,暴曬10~15天。清理好的魚塘納水至10cm,以漫過全部塘底為準。每畝池塘施放生石灰70kg消毒(視塘底污泥多少而酌情增減),浸泡3天。放苗前10~15天,待清塘藥物效果消失后,開始注入新鮮水,進水口裝好60~80目的進水網。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劑和氨基酸育藻素等培養基礎餌料生物,水色以綠色或黃綠色為宜,透明度30~40cm,保持水色和水質的相對穩定,魚苗試水成功后,即可投放魚苗。
黃鰭鯛生長比對試驗期間,每周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0%~15%。鹽度在10‰~15‰為佳。投餌,試驗魚塘的投餌方式基本一致,都投喂粵海牌0-3號飼料(購自江門粵海飼料有限公司)。越冬前,按照黃鰭鯛魚苗的飼養方法,水溫在21℃以上時,按照總體重的1%~3%進行投喂,每日投喂兩次(上午5~6時和下午6~7時)。
日常管理。試驗期間做好養殖生產記錄,按時早晚巡塘,每天檢測酸堿度和水溫,觀察魚苗的游泳狀態和攝食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定期換水或添加新水。定期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培養有益微生物群落,維持池塘生態平衡,降解有害物質。定期檢測水質指標,做好水質記錄,保證氨氮低于0.5mg/L,溶氧在4mg/L以上,亞硝酸鹽小于0.3mg/L,酸堿度保持在7.5~8.6,透明度在30cm至40cm之間。
黃鰭鯛仔稚魚的適溫范圍較成魚窄,為9.5~35℃,生長最適水溫為24~28℃。成魚的生長適宜溫度范圍為17℃~28℃,越冬期間搭建越冬大棚。
其他的管理方法按照廣東省地方標準《黃鰭鯛養殖技術規范 苗種培育技術》DB44/T 337-2006和《黃鰭鯛養殖技術規范 食用魚飼養技術》DB44/T 338-2006。
經過 6個月的養殖,到 2021年 9 月,實驗組黃鰭鯛體長約為12.81cm,絕對增長率為0.043cm/d;對照組體長約為11.93cm,絕對增長率為0.038cm/d。實驗組黃鰭鯛的體長較對照組提高了7.4%,生長速度較對照組提高了13.2%。實驗組黃鰭鯛體重約為69.89g,絕對生長率為0.360g/d;對照組體重約為54.34g,絕對增長率為0.273g/d。實驗組黃鰭鯛的體重較對照組提高了28.6%,生長速度比對照組提高了31.9%。總體來說,黃鰭棘鯛選育新品系“中珠1號”較對照組具有明顯的快速生長性狀,且適宜于在珠三角地區養殖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