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梅華,李川雄,周 瑩,周雙明
(云南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昆明 650021)
眼肌麻痹-眼球運動障礙是臨床常見眼疾之一,主要因控制眼球的運動神經或肌肉損傷所致,臨床上主要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1〕。共同性斜視一般由雙眼視軸不對稱發育造成〔2〕;而麻痹性斜視則是因顱腦外傷、感染、腫瘤、代謝性疾病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眼動系統受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是臨床常見多發疾病〔3-4〕。眼動系統受損及麻痹性斜視造成的雙眼視物異常、復視、頭暈、惡心、行動受限等癥狀,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嚴重阻礙患者康復進程〔5〕。云南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長期臨床觀察發現,針刺治療對眼肌麻痹患者有明顯療效,故本研究采取針刺治療的方法對眼肌麻痹患者進行治療,利用紅外眼動檢測技術精確評估針刺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收治于云南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癥狀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眼科病證的診斷標準〔6〕。納入標準:①病情符合《實用眼科診療手冊》〔7〕者;②年齡18~70歲者;③符合眼肌麻痹的診斷標準者;④生命體征平穩,無嚴重心、腦、腎并發癥者;⑤愿意參與本次研究者,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的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者,或有嚴重的精神類疾病者;②有嚴重腫瘤或感染者;③妊娠期婦女;④眼部患有先天性眼肌麻痹者。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觀察組,每組15例。治療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齡(30.31±11.38)歲;平均病程(4.20±4.70)個月。觀察組:男6例,女9例;平均年齡(31.13±12.60)歲;平均病程(4.37±4.18)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設備眼動設備由紅外攝像頭及計算機軟硬件組成,用于采集眼動數據及完成眼動訓練任務。紅外眼動儀(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型號:Eyelink1000);軟件平臺(美國NI公司,版本號:Labview2010);顯示屏(長虹公司,型號:ITV58928F);計算機(富士康公司,型號:超狐TSAA806;Thermaltake公司,型號:LANBOX Lite)。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在云南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進行相應治療及眼動檢測。治療組給予單純針刺治療,參照文獻〔8〕中歐陽應頤主任長期積累的治療眼肌麻痹患者經驗進行取穴,若患者內直肌麻痹可取四白、攢竹、合谷及安眠穴;若患者外直肌麻痹可取瞳子髎、太陽及安眠、合谷穴;上直肌麻痹患者取陽白、攢竹、安眠及合谷穴;下直肌麻痹患者取穴的主穴為四白、安眠配合谷穴;上斜肌麻痹患者取穴的主穴為攢竹、合谷配合安眠穴;下斜肌麻痹患者取穴的主穴為四白、瞳子髎、安眠配合谷穴。采用華佗牌0.25 mm×40 mm一次性不銹鋼針灸針,主要手法為快速進針、平補平瀉,行針1次間隔15 min。觀察組給予眼動康復訓練,利用紅外眼動儀作為眼動康復訓練器械,患者利用頭部固定托固定于眼動儀屏幕前約1 m位置,屏幕出現亮點后患者患眼跟隨亮點運動,注視亮點時不能隨意眨眼,頭部固定不能隨意移動,屏幕中心位置出現一個光亮0點后患眼注視,0點熄滅用時5 s,另一光點即S點出現在屏幕周邊,S點出現在0點消失之后,令患者立即從0點向S點行眼球掃視運動,患眼注視點移動到S點。0點和S點在屏幕上依次出現,患者在任務誘導下完成從0點到S點的眼球掃視運動(S點在屏幕的位置隨機,0點在X軸、Y軸坐標不變)。眼動訓練任務是誘導患者眼球進行快速掃視的任務,即為0-S任務,其中患者注視從0點移動到S點,在患者患眼注視S點時,不可以眨眼,S點消失后0點出現前才可瞬目。0-S任務中,0點處于屏幕正中,坐標為(0,0)。S點坐標分別為(0,22),(0,-22),(-14,0),(14,0),(-16,10),(16,10),(-16,-10),(16,-10),即“直上、直下、水平左、水平右、左斜上、右斜上、左斜下、右斜下”。包括0點共9個眼位,每日進行1次眼動訓練,每次訓練20 min。
1.4 觀察指標和統計分析在針刺治療及眼動訓練前后,分別使用紅外眼動儀記錄兩組患者整個患眼運動軌跡5 min,并提取5項眼動數據,比較治療前后眼動掃視軌跡數據。眼動數據指標分別為:①X分量幅度差;②X分量峰速度差;③Y分量幅度差;④Y分量峰速度差;⑤時間差。以上述5項參數作為觀察指標,選擇每個方位25~30次的眼動掃視數據,剔除非完整數據后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PSS 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觀察指標數據,利用t檢驗計算組間差異獲得概率P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康復評分為了更加客觀地評價患者眼球運動功能的恢復狀態,本研究引入康復評分這一概念。對“1.4”項取得的P值,取以10為底的對數,對所得對數取絕對值即為康復評分,康復評分越高說明治療前后差距越大,表明治療前后功能變化程度越大。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及康復評分比較發現,經過針刺治療或眼動訓練后,眼肌麻痹患者眼球在運動幅度、速度和時間方面有一定改善,且針刺治療眼肌麻痹患者康復評分高于眼動訓練患者康復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治療組在治療眼肌麻痹患者急性效應方面優于觀察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及康復評分情況
據統計,我國大約有300萬~400萬〔9〕眼肌麻痹患者。祖國醫學認為,“雙目通睛、風牽偏視及對眼”屬于眼肌麻痹范疇,該病的主要發病因素與先天不足、風寒濕邪侵襲、外傷、氣滯血瘀及肝風內動有關,與五臟中的肝、腎關系緊密,其病在眼〔10〕,邪氣上攻于目,機體因正氣虛弱、外邪侵襲,脈絡閉阻所致〔11〕,治療該病應“標本兼顧,補其虛而養其本”〔12〕,以治“心、肝、腎、脾、肺”為主〔13〕。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結合傳統中醫針刺對眼肌麻痹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14〕,但由于缺乏隨機對照試驗等循證醫學數據支持,加上針刺治療的機理尚不清楚,阻礙了該治療方法的應用和推廣。
西醫認為,腦干運動控制核團、眼動控制相關神經、眼外肌及其附屬結締組織病變或其他損傷等外因都有可能引起患者出現麻痹性斜視〔15〕。青少年眼肌麻痹患者中,病因多見于顱腦外傷,而中老年患者中,腦血管意外、糖尿病和高血壓為主要病因〔16-17〕。高血壓引起的眼肌麻痹可能是由于腦干出血、蛛網膜下隙出血,或供應神經干或者神經核的血管發生阻塞,還可能是硬化血管的壓迫作用使動眼、滑車或外展神經麻痹〔18〕。糖尿病所導致的麻痹性斜視,其真正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19〕,較為可能的解釋有兩種,一種解釋為高血糖和多種因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另一種解釋為出血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影響〔20〕。眼肌麻痹的病因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作為大部分眼肌麻痹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雖可糾正眼球外觀,但不能根本改善眼球的運動功能〔21〕,因此,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治療缺陷,眼肌麻痹治療仍是目前臨床工作中的棘手問題。此外,在臨床療效評價方面,目前臨床上檢查斜視患者的方法雖然很多,如復像檢查法、角膜映光法、三棱鏡法、同視機檢查法等〔22-23〕,但以上檢查斜視患者的方法比較主觀,檢查者通過肉眼觀察,其結果很容易受患者認知能力和視力狀況等因素干擾,系統誤差明顯。靜止眼位及斜視角進行檢查是上述檢查方法的主要特點,存在一定檢查偏差,無法客觀評價患者眼球運動功能。因此,若能準確、客觀地檢測眼球運動,對于眼肌麻痹患者的定位診斷、病情變化評估及治療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紅外眼動儀是紅外眼動檢測技術產品,該儀器能跟蹤測量眼球的注視位置,實時記錄眼球運動及相關信息,對眼球的注視時間、位置、方向、瞳孔直徑及眼動幅度等多項眼球運動指標進行客觀測量。紅外眼動檢測技術結合攝像及圖像處理技術能快速繪制眼動軌跡圖,從而更加直觀、全面地反映眼動的空間特征,具有高精確性和高靈敏度等優點〔24-25〕。
本研究首次運用紅外眼動儀為眼肌麻痹患者的眼球運動功能康復建立一套客觀、精確的評價系統,借助該系統對眼肌麻痹患者治療前后眼動軌跡進行研究,精確、客觀地評價眼球運動功能,從而為臨床工作者在選取治療方案時提供可靠的循證醫學數據。通過建立“紅外眼動儀-眼肌麻痹康復”評價系統,為眼肌麻痹患者的治療、康復等相關臨床研究提供客觀、精確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