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玲玲
焦作市中心血站,河南 焦作 454000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是臨床常用肝功能檢測指標,同時是衛生部門規定的獻血檢測項目[1]。ALT 作為血液檢測指標對預防肝炎病毒傳播有重要意義,但隨著近年來肝功能檢測方法特異度、敏感度提高,由于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非病理性因素所致的ALT 水平提高明顯增加,導致由于ALT 異常造成血液資源浪費。因此,分析無償獻血人群ALT 篩查結果,通過無償獻血人群ALT 不合格者一般資料進行特征分布分析,以篩選識別ALT 不合格的高危人群,通過高危人群特征結合以往經驗對ALT 篩查策略進行優化,以減少由于ALT 異常造成血液資源浪費,從而提高經濟及社會效益。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2 月—2020 年11 月焦作市無償獻血者21 483 例,其中男15 726 例,女5 757 例;年齡19~46 歲,平均年齡(32.41±6.17)歲;婚姻狀況:已婚13 285 名(61.84%),未婚8 198 例(38.16%);文化程度:文盲2 896 名(13.48%),小學、初中4 517 名(21.03%),高中、中專7 945 名(36.98%),大專及以上6 125 名(28.51%)。留取血液標本5 mL;無償獻血者均符合《獻血者健康體檢要求》,經檢測均抗TP-抗體、抗HIV-抗體、抗HCV 抗體、HBsAg為陰性。
ALT 檢測器為貝克曼庫爾特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質控血清為上海一基實業有限公司的高值質控血清,核酸檢測選擇深圳市恩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Spark 全自動實施活細胞成像檢測系統;試劑選擇英科新創ALT 速率法試劑盒。
采用速率法檢測ALT,參考值40 U/L,ALT>40 U/L則表明結果異常,檢測時均設置高、低質控血清,測定值在質控范圍內;對ALT>40 U/L 無償獻血者標本進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檢測,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
(1)統計無償獻血人群ALT 不合格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2)比較初次獻血者與再次獻血者ALT不合格率。(3)統計ALT不合格者HBV-DNA、HCVRNA核酸檢測結果。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焦作市無償獻血者21 483 例血液標本中,ALT 不合格標本數為447 例,其中男性不合格率2.56%、女性0.76%,年齡19~25歲不合格率為1.51%、>25~35歲不合格率為2.21%、>35~45 歲不合格率為2.80%、>45 歲不合格率為1.81%,體質量<70 kg 不合格率為0.78%、>70~80 kg不合格率為2.43%、>80~90 kg 不合格率為5.05%、>90 kg不合格率為6.10%,見表1。

表1 無償獻血人群ALT不合格者一般資料統計情況
初次獻血者不合格率2.23%高于再次獻血者1.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初次獻血者與再次獻血者ALT不合格率情況
ALT不合格者核酸檢測結果HBV-DNA、HCV-RNA均為陰性,見表3。

表3 ALT不合格者HBV-DNA、HCV-RNA核酸檢測結果
ALT 是存在于人體各種細胞中,尤其是肝細胞中,可用于監測肝細胞是否有病變,是當前肝功能檢測常用指標之一,但ALT 并非肝功能的特異性指標,其水平變化情況還與個人的體質量指數、酒精攝取、藥物、運動、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目前臨床規定的ALT正常值為0~40 U/L仍非標準數值,存在5%以上健康人群超出該值[2-5]。因此,對無償獻血者進行ALT 篩查,避免由于ALT不合格導致血液資源浪費有重要意義。
從無償獻血者年齡分析,>25~35歲、>35~45歲兩個年齡段相對較高,且該年齡段為無償獻血主要年齡段,說明焦作市總體無償獻血ALT 不合格率形勢較為嚴峻,需加大無償獻血相關健康知識宣教。導致>25~35歲、>35~45歲年齡段ALT不合格率較高的原因可能為,該年齡段人群已參加工作,勞動強度較大,生活及工作壓力大,若存在飲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則ALT 不合格風險相對較高。
從無償獻血者體質量分析,>80~90 kg、>90 kg 者共占無償獻血總數的18.45%,而ALT不合格占ALT不合格總數的46.98%,說明體質量較高者ALT 不合格率明顯較高。另外,初次獻血者不合格率2.23%高于再次獻血者1.80%,其原因在于再次獻血者經過初次獻血后,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無償獻血相關知識,對危害獻血的危險行為有所減少,獻血前根據實際情況調節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ALT合格率。
ALT 為肝功能檢測的非特異性指標,且隨著近年來臨床檢測敏感度、特異度的不斷提高,ALT 臨床檢測意義有所降低[6-7]。本研究對ALT 不合格者進行核酸檢測,發現ALT不合格者核酸檢測結果HBV-DNA、HCV-RNA均為陰性。對ALT 不合格者通過健康宣教、電話指導后,獻血者再次復查,ALT 結果均為合格,說明ALT 不合格主要為其他非病理性因素所致。因此,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建議在進行無償獻血檢測時,可適當提高ALT 參考值范圍上限,僅僅ALT 不合格會造成血液資源浪費。而關于ALT 界定值應該提高至多少,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研究。
近年來,隨著核酸檢測技術在采供血機構的廣泛應用,在病毒性肝炎預防中ALT 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少,但有研究發現,在隱匿性肝炎或病毒感染“窗口期”中,ALT 仍可起到一定提示作用,可對一些未知疾病或肝炎的傳播產生預防作用[8-10],另有研究證實,ALT對EB病毒現癥感染具有一定診斷價值[11]。因此,在無償獻血者的血液篩查中,仍需加強ALT 篩查,與此同時,還需進一步強化獻血前的篩查管理工作,根據ALT 不合格獻血者的分布特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學科有效的招募策略,以期為減少由于ALT 異常造成血液資源浪費。根據本中心無償獻血者近年ALT 篩查異常的人群特征及篩查經驗,實施以下策略以降低因ALT 異常報廢而帶來的經濟損失和輸血安全問題。具體如下:(1)強化獻血常識宣傳,促使獻血者能充分了解獻血條件,可通過網絡、微信公眾號及街頭廣告等多種方式廣而告之,以避免對非病理性因素(疲勞、熬夜、過量運動等)忽視造成二次篩查后“無效獻血”問題,進一步使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因ALT 異常所致血液報廢問題。(2)普及并培訓采血前ALT 干化學法初篩,該方法方便簡單且快捷可行,有利于流動獻血點的推廣和應用,投入成本小,又可達到最大化的作用,能顯著提高ALT 檢測準確度,降低ALT 二次檢測陽性率。(3)強化采血人員業務能力,耐心且有針對性地對獻血者展開獻血前體檢及征詢,以提升對“高危人群”的敏感性,避免采血浪費。(4)注意對干化學法所用試劑質量及儀器設備維護和監控,確保試劑有效使用、儀器正常運行,并準備備用設備。尤其是單采血小板前ALT 篩查,其作用及意義重大。(5)對于初次獻血且單純ALT 不合格者,先抽取標本,通過雙人雙試劑檢測合格后,及時通知獻血者獻血。(6)對于飲酒者,若超過獻血前12 h飲少量啤酒或白酒,獻血前采用干化學法檢測ALT,若合格,則允許獻血;其余飲酒者需超過24 h后再獻血。(7)結合獻血者體重、身高進行評估,對高體重的獻血者需做常規ALT 篩查,若合格,則允許獻血。(8)睡眠時間不足6 h 的獻血者,需讓其得到充分休息后方可進行獻血。(9)若獻血當日獻血者進食了油膩食品,可勸阻其清淡飲食1 d后進行獻血。(10)單位獻血及學生獻血是相對優質血液資源,應做好對該部分人群獻血的動員工作,積極培養一批固定獻血者,以確保ALT 低報廢率,使其成為優質獻血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對于團體單位組織獻血者,需在獻血前1 周展開獻血相關健康宣教,以提高獻血成功率。(11)質量部門需加強對ALT 異常率的長期監控,對于不良問題,應做到早發現、早解決,持續進行質量監控和質量持續改進。另外,對于具有意向獻血的獻血者,且同時也具備潛在ALT 升高的人群,全部采取暫緩獻血,易造成獻血者流失,尤其是首次獻血者,因此對于此類人群,鑒于當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局勢,應加強跟蹤隨訪,做好暫緩獻血人群的解釋、跟蹤及回訪工作,以避免獻血者流失,進一步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分析焦作市無償獻血人群,發現ALT 不合格者中男性、年齡25~45 歲、體質量>80 kg 者較多,臨床應提高對ALT 不合格高危人群的篩查,但同時應加強獻血前健康宣教,普及獻血相關知識,獻血前調節飲食、規律作息,避免由于非病理性因素導致ALT 檢測不合格而造成血液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