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趙建 吳屹萱
(1.河北工業大學,天津300131;2.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2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對于社會甚至國家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愈加受到重視,其在創新創業意識培育中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功能。利用四維度模型探析高校智慧圖書館“沉浸式”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功能,將高校智慧圖書館運行與大學生群體的需要更好地結合,推進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創新發展,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
服務創新是服務型組織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和創造新的市場價值而發生的服務要素變化,是對服務系統進行有目的、有組織地改變的動態過程[1]。隨著社會發展,服務創新研究不斷深入,但是已有的服務創新模型無法滿足不同服務行業的需求。1998年,Bilderbeek、Hertog、Marklund、Miles提出了一個有關服務創新的整合概念模型,它是一個適用于服務部門和其他部門的一般創新模型,其中包含了4個關鍵維度,分別是新服務概念、新顧客界面、新服務傳遞系統、技術,因此被稱為“四維度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服務創新的四維度模型
新服務概念是一種概念化創新,主要是指利用一個新概念去解決一個問題或將其應用到所在行業中,其關鍵點在于無形性。將新服務概念運用到實踐中,服務企業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顧客要求以及競爭者的行為,不斷開發新的服務并改進原有服務,形成企業的“商業智力”。
新顧客界面即新服務平臺,是服務企業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聯接點[2]。新顧客界面是企業最關注的維度,顧客與企業在這一界面中進行互動交流,使得企業能及時收集匯總所有反饋并進一步改善服務。通過建立良好的顧客界面,服務企業可以抓住更多的實際顧客和潛在顧客,挖掘“市場智力”。
新服務傳遞系統側重于服務企業內部的組織安排,以業務流程為核心提供和傳遞新服務。新服務傳遞系統通過新的組織結構設計及員工能力和技能的培訓,形成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促進服務的順利進行。
技術維度是指將新技術應用到產品中,從而推動創新服務產品,能夠為其他維度的高效運轉提供保障。技術維度作為可選維度,雖然不是一個必要維度,但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通過使用某種技術可以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因而技術維度越來越受到服務企業的重視。
智慧圖書館本質上是“智慧”與“圖書館”的有機結合,通過人與物的交互作用,運用智能設備為讀者提供各類智慧化服務,實現高效的信息服務和管理,最終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3]。“沉浸式”是智慧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沉浸式活動”體驗下,用戶可以充分集中注意力,將個人帶入特定情境,激活自身的情感體驗,所以在“沉浸式”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達到創新創業教育目的。四維度模型具有明顯的“顧客導向性”,每個維度之間都存在雙向關聯,能夠促進4個維度密切配合、協調發展,適用于各類服務行業。構建四維度模型有利于高校智慧圖書館選擇合適的戰略發展路線,抓住關鍵問題,助力實現創新創業意識培育的目標,因此四維度模型的構建對于探索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沉浸式”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功能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服務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能之一,有效發揮這一職能需要正確的理念做指引。在四維度模型中,“新服務概念”與智慧圖書館服務相結合就體現為“服務理念”。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培育過程中表現為服務理念的創新,從“以館藏資源為中心”發展為“以用戶為中心”。智慧圖書館能夠有效融合服務和資源,推進一站式服務,有效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了數字圖書館服務的延伸和補充。在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過程中,智慧圖書館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將科技與圖書館建設有機融合,把用戶需求放在首位,利用智能設備和大數據庫為用戶提供豐富全面的創新創業資料,及時把社會、政府或者企業發布的創新創業信息推送給用戶;按照不同專業的用戶需求,定期統計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的數據,分類整理后及時公布,方便用戶查找和使用;從線上線下兩方面入手,提升館員現實服務與網絡服務素質,打造專業服務團隊,在服務過程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為用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利用智能傳感設備感知館內環境變化,自動調節館內溫濕度等,為用戶創設“沉浸式”體驗的良好環境,提升用戶舒適度。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與用戶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是實現圖書館服務職能的有效方式。在四維度模型中,“新顧客界面”與智慧圖書館服務相結合表現為“用戶界面”。高校智慧圖書館是提供服務的主體,服務的對象即用戶是高校的全體教職工和學生,因而用戶界面既包括教師界面,也包括學生界面。在教師界面,智慧圖書館能夠與教務系統融合,便利教師獲取各類教學輔助信息,共建教學服務平臺;提供有效的專業數據和資源,開放科研數據查詢平臺,提升教師獲取信息的效率和準確性;構建圖書館中跨學科立體虛擬教學界面,推進不同學科與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創設逼真場景,激發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在學生界面,高校智慧圖書館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導向,利用大數據檢測,在學生的訪問、瀏覽等過程中,動態發掘大學生的潛在需求,推出“猜你喜歡”“相關內容”等功能,將數據資源與讀者興趣相匹配;開設不同專業的創新創業話題,鼓勵大學生參與討論,利用視頻互動、VR場景復原、AR增強現實等技術,使大學生沉浸于討論主題中的某一場景,深入理解創新創業的相關話題,激發創新創業意識。
圖書館館員是溝通圖書館與用戶的橋梁,在智慧圖書館發揮服務和教育職能中起著關鍵作用。在四維度模型中,“新服務傳遞系統”指生產和傳遞服務產品的組織,在智慧圖書館的服務中體現為館員的“組織管理”。館員是高校智慧圖書館發揮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功能的重要媒介,能夠推動實現用戶與智慧圖書館之間的有效溝通。圖書館工作人員分為常規服務人員和專業指導人員,常規服務人員可以通過在館內張貼創新創業宣傳海報、在網頁平臺上宣傳創新創業政策等,解決用戶“不知情”的困擾;通過張貼圖書館各項功能簡介和操作流程的引導圖等,并熟練應用館內智能技術,能夠幫助用戶快速解決“不會用”的問題[4]。圖書館專業指導人員可以通過成立智能化的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與校內創新創業指導中心進行合作,共同完善網絡系統,為大學生提供創新研究方向、創新技能、創新途徑等方面的引領服務;以開辦“沉浸式”體驗場景的講座等形式向大學生宣傳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知識,為學生提供申請專利的咨詢指導等服務,將創新創業成果及時做好記錄、數據上傳、存檔等。
“技術”是智慧圖書館開展各項活動的支撐,貫穿智慧圖書館服務的全過程。在四維度模型中,“技術選擇”體現為智慧圖書館的各項“新技術”。智慧圖書館服務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時,能夠利用大數據將各專業創新創業數據信息進行分類整合,通過Hadoop生態系統并行處理校內外大量數據,對校內外多源、異構的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5];利用RFID技術、自動借還書機、遠程訪問等方式,便利用戶的創新創業數據查詢和資料收集;創建并完善“創客空間”系統,配備相應的軟硬件設備工具和便利的創意交流平臺,扶持大學生開發創新項目,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孵化器和助推器[6];開展智慧圖書館“沉浸式”體驗活動,設立智能科技產品展覽區、VR體驗區、無感借閱區、超清全景互動直播區等,滿足用戶需求,讓用戶感受科技創新帶來的魅力;根據選課情況、電子圖書數據庫的使用情況等收集各類有效數據,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數據來源,為開展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工作和讀者查閱提供可靠支持。
智慧圖書館兼具服務與教育功能,在高校創新創業意識培育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高校智慧圖書館可以四維度模型為依托,借助新技術、新手段,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提供深度服務,發揮“沉浸式”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功能,將智慧服務理念貫穿在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和高校圖書館發展改進的全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高校智慧圖書館“沉浸式”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建議
以人為本是智慧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四維活動的運轉都要始終堅持這一理念,增強用戶的“沉浸式”體驗感。高校智慧圖書館培育創新創業意識的對象主要是高校大學生,所以要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導向,從了解學生需求、普及相關內容、創設良好環境、搭建交流平臺、保護創新成果等方面入手,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高校智慧圖書館可以通過在門戶網站以及微信公眾號平臺發起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創新創業訴求并積極回應,精準把握創新創業活動選題[7];開展普及“沉浸式”體驗的使用方法、針對不同院系的個性化“沉浸式講座”等一系列活動,增強大學生對智慧圖書館“沉浸式”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功能的了解;完善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支撐的館內智能設備,圍繞用戶需求創設良好的資料查詢和實踐創新環境,合理分配“沉浸式”體驗的空間布局,提升用戶沉浸感;利用互聯網搭建創新創業經驗分享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便捷的溝通交流渠道;利用大數據下的資源數據庫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進行保護和支持,為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引,鼓勵大學生實現個體價值。
增強用戶互動是激發用戶活力的關鍵,在用戶界面搭建“沉浸式”交互平臺能夠提高四維度模型下智慧圖書館各項活動的運轉效率。交互性是“沉浸式”體驗的突出特點,用戶在“沉浸式”體驗過程中可以實現個人與圖書館的互動、用戶之間的互動以及以圖書館為媒介的用戶與外界互動。高校智慧圖書館可以嘗試重構沉浸式元宇宙圖書館的“人、場、物”關系,推進各主體的雙向互動,用戶通過VR/AR設備、腦機接口和人機交互等技術連接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參與元宇宙圖書館活動,增強用戶參與個人與圖書館互動的沉浸感[8];搭建線上線下互動平臺,對接用戶實際需求,線上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數據館藏體系,將有效信息資源共享給用戶,并為用戶間共享和探討創新創業話題創設平臺,便捷用戶間的線上互動。線下以“創客空間”為紐帶,形成完備的管理體制,使創客空間制度化、規范化運行,為用戶提供線下的實踐互動空間;高校智慧圖書館可以作為大學生與企業互動的有效媒介,與企業聯合搭建創新創業合作平臺,鼓勵大學生利用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實踐的情況,促進創新創業意識的萌芽、生長和落地結果,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高校智慧圖書館館員隊伍是用戶與圖書館互動的中介,將傳統服務與智能進行“沉浸式”融合能夠為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有效指引,凝聚四維活動的協同力量。館員是連接圖書館和大學生的重要橋梁,高校智慧圖書館要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服務人員,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工作。高校要對圖書館的常規服務人員進行全面的培訓,提高其綜合素養,提升掌握圖書館各項智能技術尤其是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能力,進而提升服務水平;引導館員轉變傳統觀念,改善服務質量,將線上服務與傳統工作相結合,構建起智慧科學的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發揮好教育引導作用;引進一批具有指導創新創業工作經驗的優秀教師作為圖書館的特邀嘉賓,建立圖書館的專業指導團隊,利用館內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鼓勵圖書館館員和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師互相學習,利用智慧圖書館的各類智慧資源共同開發創新創業課程,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挖掘大學生潛力,激發其創新創業思維和熱情;促進館員與其他專業教師達成合作,幫助專業教師將一些難以實際操作或難以接觸到的內容進行虛擬平臺整合,使學生在虛擬仿真場景中真實體驗[9],并利用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將個人創意付諸實踐,激發更多創意靈感。
技術是智慧圖書館運行的重要保障,利用智能技術營造“沉浸式”氛圍能夠激發四維活動動力,為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提供支撐。技術支持是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所在,智慧圖書館的技術支持既體現在硬件建設上,也體現在軟件設施中,推進高校智慧圖書館內技術優化可以從多個層面開展。高校要把握好5G時代的浪潮,積極引進新型技術,及時更新圖書館的智能設備,例如人臉識別系統、無人值守聯動系統、智能朗讀亭、輕型影音室、智能燈光、智能空調、機器人服務等,為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營造良好的“沉浸式”環境;完善智慧圖書館的技術支持系統,全面改善底層技術、應用層技術和服務層技術,發揮技術優勢,利用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為培育創新創業意識提供智能教學,讓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真切的應用場景;打造“一網通辦”和“一網通管”的智慧服務平臺,打通服務管理后臺的系統孤島,實現創新創業信息的共享,提升智慧服務和管理運行的貫通性[10];開發具有智慧服務功能的移動終端App,探索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新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使其在享受智慧服務時自覺培育創新創業意識。
智慧圖書館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是響應教育信息化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驅動圖書館未來發展的主體動力[11]。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能夠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挖掘大學生創新潛能,引導創業實踐。利用“四維度模型”進一步開發高校智慧圖書館的“沉浸式”創新創業意識培育功能,能夠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推動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