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敏,丁 倩,蔡培培,王 磊
(1.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揚州市江都區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揚州 225200;2.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揚州市江都區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蘇 揚州 225200)
2020年全球癌癥報告顯示,胃癌(GC)發病率、病死率在全球分別位于第5位、第4位。我國GC也是臨床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超過70%的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錯失了最佳的手術時機[1]。主體為化療的綜合療法能夠使晚期GC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并可使其生活質量(QOL)提升。多項臨床試驗顯示,多西他賽(DXT)+奧沙利鉑(OXA)與替吉奧治療晚期GC可獲得較好效果[2-4]。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PTX)是一類新型抗微管藥物,其借助納米技術使疏水性PTX結合人血白蛋白,而傳統PTX的助溶劑是聚乙烯蓖麻油,存在高過敏風險,因此應用白蛋白結合型PTX前不需要對其實施預處理,另外特殊結構決定了它較普通紫杉類藥物有更高的療效,同時也保證了安全性,因此成為臨床應用研究的熱點。三藥聯合方案可能會導致嚴重骨髓抑制,且晚期GC患者體質狀況相對較差,常有并發癥導致貧血、營養不良、納差等,給予周劑量使用白蛋白結合型PTX,加強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以保證患者療效及安全性。周劑量白蛋白結合型PTX+SOX方案用于晚期GC的一線治療,可實現一定療效。
1.1一般資料:對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醫治的38例晚期GC展開回顧性分析,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需胃鏡和病理學組織檢查確診,Her-2陰性;②均為不能手術切除的轉移性GC(Ⅳ期);③CT、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至少有一個可測量的病灶。④根據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體能情況評分(由0~1 分構成);⑤預期的生存時間≥3個月;⑥既往從未接受過化療,且無嚴重并發癥及化療禁忌證;⑦未干預時血常規、心電圖(ECG)基本無異常,肝腎功能≤正常水平1.5倍。⑧此項研究得到揚州市江都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準可,患者與其家屬皆于《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涉及患者合計38例,女17例,男21例;年齡46~68歲,平均58.5歲;骨、肝、附件、腹膜、肺與淋巴結等單部位轉移12例,另有26例為多發部位轉移。
1.2治療方法:每例患者皆采取周劑量白蛋白結合型PTX+SOX治療方案。排除化療禁忌證,用藥詳情為:白蛋白結合型PTX 125 mg/m2,靜脈滴注,無需抗過敏預處理,時間0.5 h,第1天、第8天給藥;OXA(130 mg/m2,靜脈滴注時間在2 h以上,第1天);替吉奧[40~60 mg/次(若體表面積1.25 m2以下,為40 mg/次,若為1.25~1.5 m2,為50 mg/次,若在1.5 m2以上,為60 mg/次)],2次/d,不間斷口服2 w,1個周期為3 w。每周期均評價不良反應,每2個周期進行療效評估,若患者發生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常見毒副反應評定標準NCI-CTCAE5.0版規定的Ⅳ度化療毒副反應,則需下調化療藥物劑量,為上一個周期劑量的75%。每例患者的化療周期應≥2個,化療有效的患者治療周期不得超過8個。化療期間予止吐、保護胃黏膜等對癥支持治療。隨訪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30日,在隨訪期間觀察治療效果及毒副反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尿常規、腫瘤指標、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免疫功能、CT和MRI。
1.3觀察指標
1.3.1近期療效:每2個周期對相關影像學檢查(含CT、MRI等)展開復查,同時評估療效,療效評估的標準參考RECIST 1.1標準(實體瘤客觀療效評定標準),其中CR為目標病灶消失;PR為基線病灶長徑總和下降30%;SD為基線病灶長徑總和有所下降然未實現PR或有提高但未實現PD;PD為基線病灶長徑總和提高20%或見1個或若干個新病灶。總有效率(RR)=(CR例數+PR例數)/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DCR)=(CR例數+PR例數+SD例數)/總例數×100%。
1.3.2遠期療效:無進展生存期(PFS):自隨機化分組治療起到PD或死亡之間的時間。總生存期(OS)即自隨機化分組治療起到死亡(或末次隨診時間)。
1.3.3安全評定標準:根據NCI-CTCAE 5.0化療藥物毒副反應評定標準,由0~Ⅳ級構成。觀察患者的血液學與非血液學毒性。
1.4免疫功能檢測:測定方法為流式細胞法(FCM),患者化療前、化療結束分別采集2 ml外周靜脈血,放到EDTA-二鉀抗凝管內,充分搖動,使均勻,待用。加入20 μl標記抗體于TruCOUNT 試管,取抗凝血100 μl,加入試管中,混勻后避光染色20 min,加入FACS裂解液450 μl,搖勻,避光15 min,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FACS Calibur)檢測外周血中CD4+T細胞、CD8+T細胞及CD4+、CD8+,利用Cellquest軟件獲取并分析相關數據;所有標本在送檢后4 h內完成檢測分析。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進行t及χ2檢驗;用 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
2.1近期療效:所有入組38例患者均可評估療效,共完成149個周期化療,平均3.92個周期。CR 2例(5.3%),PR 14例(36.8%),SD 15例(39.5%),PD 7例(18.4%),RR 42.1%。
2.2遠期療效:截止2021年3月30日,OS 6~21個月,中位OS 15個月;PFS、中位PFS各是3~17個月、7個月。
2.3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的比較:待治療結束,在血清CA125、CEA與CA19-9水平上,與未干預時相比,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化療前后血清CEA、CA199和CA125水平比較
2.4淋巴細胞亞群在外周血中的變化:干預結束CD8+T細胞相較未干預時為降低明顯,CD4+/CD8+比值與未干預時相比為明顯上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前后CD4+T細胞未見明顯改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化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在外周血中變化情況
2.5毒副反應:在血液毒性上,以血小板(PLT)減少、貧血與中性粒細胞(NEC)減少為主;在非血液毒性上,以脫發、乏力、神經毒性、便秘、嘔吐與惡心為主。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38]
胃癌早期癥狀隱匿,進展迅速,易發生轉移,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而失去了根治手術機會,只能采取內科為主的綜合治療。化療治療晚期GC的主要途徑,相較最佳支持治療,其能夠使OS延長,使QOL得到改善[5]。
晚期胃癌的化療目前尚無公認的標準化療方案。胃癌化療臨床上常應用氟尿嘧啶類、奧沙利鉑、紫杉醇類、蒽環類等化療藥物,單藥治療晚期胃癌效果欠佳,采用多藥聯合化療方案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預后[6]。研究發現,免疫療法、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可顯著延長GC患者的OS。
普通紫杉醇具有疏水性,需聚乙烯蓖麻油作為助溶劑,同時導致一些患者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白蛋白結合型(PTX)是一類新型納米PTX,其載體為人血白蛋白,紫杉醇是活性成分,利用白蛋白的自然生物特性,通過gp-60介導內皮細胞跨膜轉運和蛋白SPARC的相互作用可增加腫瘤組織對紫杉醇的攝取和蓄積,其獨特的作用機制顯著增加了腫瘤細胞內有效藥物濃度,從而顯示出更強的抗腫瘤活性[7],且毒副作用較輕[8]。總之,PTX憑借自身獨特結構能夠使腫瘤組織內PTX濃度大幅提升,增強抗腫瘤效果,無需抗過敏與激素預處理,對輸液設備也無特殊要求,0.5 h可完成輸液,應用具有安全性與便捷性。
本研究予以三藥聯合方案化療治療晚期胃癌的總有效率為42.1%,疾病控制率為81.6%,中位OS 15個月,中位PFS 7個月,與國內報道大致相似。患者治療完成后的腫瘤指標(CEA、CA199、CA125)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說明周劑量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SOX方案治療晚期胃癌療效可,降低相關腫瘤標志物。一般情況下,機體內部CD4+、CD8+T細胞呈動態平衡狀態,若此動態平衡被打破,如CD4+T細胞減少,而CD8+T細胞增多,CD4+/CD8+之比降低,使得機體免疫機能減弱,由此引發腫瘤。研究發現,干預結束CD8+T細胞為降低表現,患者干預結束CD4+/CD8+比值與未干預時相比顯著上升,可見晚期GC患者經過干預機體細胞免疫機能有所提升與恢復。CD4+T細胞比例在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可能與我們研究中入組人群有關?;颊卟涣挤磻话銥棰瘛蚣?,Ⅲ~Ⅳ級少,血液毒性方面中性粒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較為常見,非血液毒性主要為乏力、便秘、惡心、嘔吐、神經毒性、脫發,大部分患者經對癥處理后均好轉,均能耐受。入組病例中無嚴重過敏反應及嚴重心血管事件發生。
綜上所述,周劑量使用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聯合SOX方案患者安全性較好,療效肯定,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因本研究中選擇入組患者年齡<70歲,ECOG 0-1分體質較好的患者,相對更易耐受三藥聯合方案,本研究病例數相對較少,后期仍需進行大樣本隨機對照實驗評估其療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