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雙,周守群,吳智鑄,陳 杰,周友栩,劉瑞芳,廖凌虹,周錦真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08)
結直腸癌是一種受飲食、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影響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有研究稱紅肉攝入,高動物脂肪和不飽和脂肪等高能量飲食使得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2],另有多項研究表明,三酰甘油(TG)及載脂蛋白B(ApoB)與結直腸息肉的發生有關、脂肪酸、膽固醇等代謝異常與結直腸癌的發病有關,脂代謝異常也影響了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3-6]。但血脂的不同指標與水平對結直腸息肉與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的影響有一定爭議。本文回顧性研究結直腸息肉與不同分期結直腸癌患者臨床特征與血脂相關指標的分布特點,并探討相關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21年4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及脾胃病科收治的并由病理科明確病理診斷為結直腸息肉及結直腸癌的患者的病例資料。納入標準:①在本院脾胃病科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并病理證實結直腸息肉患者,②在本院普外科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的首發單發且未轉移的,并經病理證實的結直腸癌患者;③患者臨床資料保證完整真實且可方便及時查閱。排除標準:①既往合并其他腸道疾病、其他惡性腫瘤,或曾行放化療患者;②合并患有影響血脂代謝疾病,如甲狀腺疾病、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未控制糖尿病、缺血性腦血管疾患、腎病綜合征、活動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原發性血脂代謝異常疾病等;③近3個月內有服用過或正服用影響血脂水平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或氫氯噻嗪類利尿劑等;④臨床病例資料缺失或不完整。根據納入排除標準,最后符合條件的病例共計125例,其中結直腸息肉患者82例(男47例,女35例),結直腸癌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在結直腸癌患者中,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4例,Ⅲ期患者18例,Ⅳ期患者4例。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患者入院后1~2 d內取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得到血清并檢測血脂生化指標水平。檢測指標為: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Ⅰ(ApoAI)、載脂蛋白B(ApoB),同時得出載脂蛋白比(ZZDBB)。檢測所用儀器為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參考標準為本院檢驗科標準:正常參考值TC 2.3~5.2 mmol/L,TG 0.4~1.8 mmol/L,HDL-C 1.15~1.55 mmol/L,LDL-C 2.7~3.1 mmol/L,ApoAI 1.2~1.6 g/L,ApoB 0.6~1.05 g/L,ZZDBB 0.45~0.83。
1.3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SPSS23.0版本進行t及χ2檢驗。
2.1結直腸息肉與結直腸癌患者體重指數(BMI)與發病年齡分布比較:結直腸息肉患者的年齡與結直腸癌患者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BMI方面兩組平均值都在正常范圍,但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與結直腸息肉患者BMI與年齡比較
2.2結直腸息肉與結直腸癌患者血脂水平比較:本研究顯示,結直腸癌患者中HDL-C、ApoAI、ZZDBB與正常值相比有差異,其中,HDL-C與ApoAⅠ低于正常值,而ZZDBB高于正常值;而結直腸息肉患者中,TG、LDL-C、ApoAI、ZZDBB與正常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TG水平高于正常值,LDL-C及ApoAI水平低于正常值。
而與結直腸息肉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較,結直腸癌患者的HDL-C、ApoAⅠ、ZZDBB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相比而言,結直腸癌患者的HDL-C與ApoAⅠ平均水平低于結直腸息肉患者。而在TC、TG、LDL-C、ApoB水平上,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結直腸癌患者與結直腸息肉患者血脂水平結果
2.3不同分期結直腸癌臨床特征與血脂水平結果:在BMI方面,Ⅰ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平均BMI高于正常值,而Ⅱ期、Ⅲ期、Ⅳ期處于正常值范圍,且與Ⅰ期結直腸癌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TC與ApoB水平上,各期結直腸癌患者在正常值范圍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G水平上,Ⅰ期患者TG水平高于正常值,且與Ⅱ期、Ⅳ期患者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Ⅱ期、Ⅳ期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正常值,Ⅰ期、Ⅲ期患者HDL-C水平與Ⅳ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LDL-C Ⅰ期、Ⅳ期患者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但各期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ApoAⅠ水平上,Ⅳ期患者與其他各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各期ApoAⅠ水平均低于正常值。Ⅰ期患者的ZZDBB水平與Ⅱ期、Ⅳ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期的ZZDBB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分期結直腸癌患者BMI與血脂水平結果
近幾十年有不少研究顯示脂代謝異常與結直腸息肉、結直腸癌發生發展有密切聯系,受到了廣泛的研究關注。如TC及其諸如膽汁酸(TBA)等代謝產物、脂肪細胞因子、脂肪酸代謝等方面,影響了結直腸腫瘤的發生、發展及手術預后等[7]。本研究顯示,HDL、ApoAI及ZZDBB呈現一定的相關性。按密度的高低,血漿中的脂蛋白可以分為乳糜顆粒、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間密度脂蛋白、LDL-C和HDL-C[8]。其中,乳糜微粒來源于小腸上皮細胞,HDL-C來源于肝細胞和小腸上皮細胞,VLDL密度脂蛋白來源于肝細胞,其他兩種衍生于LDL-C。LDL-C、乳糜微粒、VLDL中都含有不同比例的ApoB和TC,而ApoAⅠ則是HDL特有的一種主要載脂蛋白[8],ApoAⅠ能夠激活血液中與HDL-C結合的LCAT的活性。一般而言,ApoAⅠ減低見于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未控制糖尿病、缺血性腦血管疾患、腎病綜合征、活動性肝炎、營養不良等,明顯降低,亦見于ApoAⅠ缺乏癥、肝實質損害(如肝硬變失代償期)[9]。本研究結果顯示,結直腸癌患者的HDL-C與ApoAⅠ平均水平低于結直腸息肉患者。結直腸息肉的HDL-C處于正常值范圍,而Ⅱ期、Ⅳ期結直腸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正常值,且Ⅰ期、Ⅲ期患者HDL-C水平與Ⅳ期有統計學差異,IV期結直腸患者的平均HDL-C水平最低。另外結直腸癌分期越高,ApoAⅠ平均水平越呈下降趨勢,因此,ApoA1與結直腸腫瘤的惡性程度的相關性及機理、臨床價值等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HDL-C中TC含量為20%,它的重要功能是參與TC的逆向轉運,能將外周TC轉運到肝細胞,而膽固醇在肝細胞中被降解成膽汁酸后排出體外,或者重新裝配到VLDL之中進入循環,在肝外組織重新分配。因此HDL-C被視為血液中的清道夫[8]。有回顧性研究證明,一個人血液中的HDL量越高,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率就越低[10]。有研究顯示,HDL-C對多種臟器有保護作用[11-14],一些觀察性研究也顯示HDL-C水平的降低與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胃癌、甲狀腺癌等相關,高HDL-C水平與大多數腫瘤類型的總生存期(OS)和無病生存期(DFS)呈正相關,與死亡率呈負相關[15];一項涉及145萬參與者的薈萃分析顯示HDL-C和癌癥風險之間呈J型關聯,當HDL-C水平為64~68 mg/dl(男性為56~66 mg/dl,女性為66~73 mg/dl)時,癌癥風險最低[16]。所以,也有人發明了一種治療高膽固醇血脂癥的新方法,就是合成一種人工的HDL-C,并將其導入到體內,從而為機體提供更多的好膽固醇,這種方法也被用在了降低血糖上,有臨床研究發現在T2DM患者中,無論是通過短期重組HDL輸注引起的急性HDL-C升高,還是通過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抑制劑引起的慢性HDL-C升高,都能降低血糖[17]。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種HDL-C與APOA Ⅰ與不同分期結直腸癌的反比關系可能是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代謝或營養變化的二次結果,但該結論沒有進一步的研究證實[7]。
在不同的臨床研究中,脂代謝與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關系不盡相同,因樣本量與地域限制,本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腫瘤本身也存在脂肪的從頭合成現象,脂代謝異常是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因還是果值得探討,若從本研究結果的HDL-C與ApoAI在結直腸息肉與腫瘤的水平趨勢看,脂代謝異常是腫瘤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可能的重要角色與關聯的生物學機制需要進一步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