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媚,何麗菊,葉少玲
(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廣東 廣州 510145)
子宮腺肌瘤為子宮內膜局限性地侵入肌層的良性病變,可引起侵入內膜周圍的肌纖維反應性增生[1]。發病年齡和子宮腺肌病相仿,也表現為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劇、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子宮不均勻增大。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 是新型無創性介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全身各部位良、惡性腫瘤的治療[2]。HIFU治療以其非侵入性的優點已廣泛應用于子宮腺肌瘤的治療,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廣泛證實[3-4]。但在HIFU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疼痛,導致患者不適感增強,不利于預后。疼痛管理是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過程中的重要內涵之一。急性疼痛服務模式(APS) 是由麻醉科醫師、疼痛護士、藥劑師、外科醫師和心理醫師等多學科成員組成急性疼痛服務團隊,共同發揮各專業成員的職能,從而規范疼痛管理,提高鎮痛效果和患者滿意度[5]。其中護理人員在急性疼痛服務團隊中發揮重要作用。為規范HIFU治療過程中子宮腺肌瘤患者的疼痛管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本研究開展了以護士為主導的APS,并取得一定成效。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130例子宮腺肌瘤患者。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子宮腺肌瘤的患者;②符合HIFU治療指征,并選擇HIFU治療;③患者能夠清楚表達自我感受,可正確評價疼痛;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②治療期間因各種原因撤除鎮痛泵的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將2019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9年11月~2020年4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為干預組。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疼痛管理模式,治療前由床位醫生和責任護士共同為患者進行治療方案的講解,講解治療過程和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重點講解治療過程中疼痛產生的原因、緩解方式,鎮痛泵的使用方法。治療后由護士執行常規隨訪。此外,予以患者心理護理、體位護理等常規護理內容。
1.2.2干預組:①成立急性疼痛服務團隊,團隊成員共10名,其中包括疼痛護士5名,臨床醫生4名,麻醉醫生1名。每次HIFU治療必備疼痛護士1名,臨床醫生1名,麻醉醫生1名。團隊成員要求工作時間≥5年,學歷為大專及以上,至少有2年的疼痛護理經驗。由于我科護士需同時管理婦科及疼痛科患者,基本均有疼痛護理經驗。選取1名能力較強的護士擔任疼痛護理組長,組長負責安排隨訪人員,并建立規范的疼痛管理記錄單,內容包括隨訪時間、隨訪內容、觀察要點、疼痛評分、用藥情況等,并組建微信群便于與其他成員溝通。②治療前,由急性疼痛服務團隊成員對患者進行疼痛管理培訓。培訓方式采用面對面交流和播放視頻的形式,通過培訓獲取疼痛護理知識,讓患者充分認識到疼痛護理、舒適化護理的重要性,幫助轉變理念,達到由態度改變行為的目的。由疼痛護理人員和麻醉醫生共同配合。于手術中、疼痛處理后、手術后、手術后1 h、6 h、12 h進行疼痛跟蹤,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處置和教育,填寫患者的疼痛評分。鼓勵患者主動報告疼痛,接受鎮痛治療。同時建立急性疼痛呼叫機制,當患者視覺模擬評分(VAS)≥4分時,急性疼痛服務團隊成員立即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處理,提供緩解疼痛的方法,麻醉科醫生調整鎮痛泵的劑量。同時為患者提供非藥物治療緩解疼痛,如指導患者聽音樂或看視頻的方式轉移注意力,為患者提供舒適護理以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③為每位患者建立疼痛管理檔案,檔案內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床號、性別、年齡、住院號、入院及治療日期、手術及麻醉方式等;疼痛情況,包括鎮痛方式、設備、疼痛配方、疼痛評估工具等內容?;颊咧委熐?、治療后月經及痛經情況比較。便于急性疼痛服務團隊成員了解患者的疼痛情況,同時便于記錄和分析患者疼痛變化曲線,判斷急性疼痛服務模式的效果。
1.3觀察指標:采用VAS疼痛評分法(1~10分)在患者手術中、疼痛處理后、手術后、手術后1 h、6 h、12 h由患者對自身疼痛進行評價,比較兩組患者在各個時間點疼痛的區別。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進行統計分析,呈現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基本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個數、手術史和病灶部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2.2兩組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比較:兩組術中、疼痛處理后、手術后和術后1 h、6 h、12 h疼痛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情況分)
HIFU作為一種治療婦科良性病變的微創治療方法,正呈現快速發展與逐步完善的趨勢。HIFU的原理是利用超聲波可透過人體組織,且可聚焦在特定靶區的特點,將能量聚集到足夠的強度時瞬間釋放高溫,從而達到破壞靶區組織的效果。被作用的器官在組織病理學上表現為凝固性壞死,同時還顯示治療區與其周圍未受累細胞間界線清楚[6]。該治療手段具有非侵入性的優勢,然而,在治療過程中由于釋放高強度的超聲波灼燒病變組織,即使在麻醉情況下,也可導致患者鈍痛、灼燒感等不適感,治療結束后,患者仍會感到持續的隱痛。患者因疼痛而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而這些反應不利于患者的恢復。由此可見,如何做好患者的疼痛管理至關重要。
鑒于此,本研究開展了以護士為主導的急性疼痛服務模式,并將該模式應用于接受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瘤的患者中。本次研究結果吳丹等研究[7-8]結果類似。臨床工作中發現,由于臨床護士缺乏疼痛護理知識、信念,從而影響了疼痛護理的實施效果,導致患者的疼痛管理狀況不佳[9]。為解決行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瘤患者的疼痛管理問題,組建多學科的急性疼痛服務團隊為患者提供急性疼痛服務是非常有必要的[10-12]。護士作為主要成員成為疼痛管理中重要力量,其職責包括疼痛評估、鎮痛用藥護理、鎮痛治療護理、疼痛知識宣教、不良反應處理、隨訪等。本研究中,由急性疼痛服務團隊為患者制定疼痛管理方案并建立疼痛管理檔案,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多種研究[12-14]表明,急性疼痛服務模式可有效減輕患者術中疼痛,與此同時,還可提高對不良反應的處理、提高患者滿意度。由此可見,以護士為主導的急性疼痛服務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值得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僅納入了同一家醫院的子宮腺肌瘤患者,結果的外推性可能受到限制,未來還需進行多中心研究以探索和改進以護士為主導的急性疼痛服務模式,從而為患者帶來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