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華
區域分布圖是用圖像和符號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 分布范圍、規律、特征等的地理工具。其作用有反映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揭示區域內地理事物間的相互關系,闡釋地理事物的空間變化過程等。是承載區域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分析區域問題的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因此讀區域分布圖是學生培養區域認識的必經途徑。
面對分布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我國地理教育界對于地理讀圖能力的解釋有很多種,其中大部分都認為讀圖能力是從圖像中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例如,裴新生在《地理教育中的思維·實踐·創新》中指出,“地理讀圖能力就是學生能夠獨立地從一幅沒有讀過的地圖中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可以叫作地圖的判讀能力。”李世英認為,地理讀圖能力的內涵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獲取地理圖表系統的表層信息的能力;第二階段是解譯信息的能力,即通過分析獲取圖像系統隱含信息的能力;第三階段是主動運用圖像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為生活服務的能力,這是讀圖能力的最高境界。綜上所述,讀圖能力是在地理圖表中獲取信息、解譯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區域分布圖中傳遞信息的是地理數據,分為描述空間特征的數據和專題屬性數據。區域分布圖的閱讀障礙表現為學生在讀圖過程中,不能高效地提取、處理和運用圖內信息。它不是指生理上的缺陷,而是由于沒有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沒有良好的讀圖習慣,不能從隱晦、繁雜的圖表信息中“發現”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不能對眾多有效信息進行處理,或者不能綜合分析有效信息而導致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關于高中生區域分布圖閱讀能力的診斷,采用教育測量的方式考查,由信息加工的結果推測和分析學生的地理圖表閱讀能力狀況。課題組對學生區域分布圖閱讀障礙的診斷策略是:用小差別的題目來檢測學生區域分布圖閱讀的障礙。精心設計診斷練習的角度和層次,使得每一個題目都與其他題目有微小、特定的差別,而這個差別將對學生讀圖產生影響。基于此次研究分析出造成高中生存在閱讀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方面:
(1)學生獲取信息不全面。部分同學認為自己掌握的知識是可以支撐他們正確讀取數據,因此缺乏耐心不能完整的閱讀分布圖,從而導致信息獲取不全面,久而久之造成閱讀障礙。
(2)學生已有的關于分布圖的知識。如果學生了解分布圖表達信息的方式要點,就能夠比較順利地解讀其中的地理信息。如果學生對區域分布圖沒有了解或了解較少,則很難正確地讀取并解讀信息。
(3)學生已有的關于分布圖表征內容的先前知識。由于學生擁有了一定的先前知識,他們對于數據要表達的內容會形成一定的期待,從而影響他們對于分布圖的理解。這種期待過強則會導致學生不能客觀地讀取分布圖信息,當期待與圖所表達信息不一致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對分布圖所表達的信息獲取不足。
面對以上問題,課堂、學生、老師三位一體,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一個相對安靜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內心平靜,耐心下來,這樣可以提高獲取信息能力。學生要在練習中認識了解自己的缺點不足,積極主動的完善自我。還要詢問老師,以專業的角度改正。
不論是學生讀圖還是教師進行地圖教學都應該有一定的步驟章法,對此,不少教師或專家提出了他們不同的看法。付賀梅、王立紅在《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地圖能力》中提出,地圖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四個步驟:識圖、熟圖、繪圖、讀圖。關于讀圖技巧,李鑫提出,有序讀圖是獲取地理知識,建立空間概念的重要一環。讀圖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驟:讀圖名,識別圖像類型,讀出一幅圖的主題和要點;識圖例,輕松獲知圖中地理事物信息;研究正圖,按地理事象的一定順序讀圖,從而揭示圖的內容特性;讀內容,用語言表達讀圖結果。
除了學生本人,教師以及學校制度方面也會對高中生的閱讀產生一定的影響。正如諺語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因此,不同的研究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分別就當前地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潘平平、史舒婷等人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分析當前高中生對區域分布圖存在閱讀障礙的原因;主要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對地理地圖學習缺乏興趣,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能力較差,教師的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等;同時也指出由于當前的考試制度,學校和教師對地圖重視不夠等。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挖掘圖中信息,逐步引導學生善于利用地圖中的顯性信息,即位置、分布、標志、圖文等,分析挖掘隱性信息,如氣候、植被、水文、農業生產的地域不同差異、工業生產布局和特點、人口分布和流動等。二是提煉圖中信息,把對解答本題的信息提取出來,回答問題,通過對獲取到的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的整體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異。
面對現階段高中生存在的區域分布圖閱讀障礙,希望廣大同仁也積極開展圖表閱讀障礙的研究,高中生們也努力尋找自己的不足,努力進取。讓我們師生共同努力,攻克學生區域分布圖閱讀障礙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