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豪

在全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環境保護變得愈發緊迫的當下,過去帶給人類文明繁榮與輝煌的許多策略,都到了需要重新評估其價值的時候。
在經濟領域革新的任務,一部分就落在了綠色經濟學的肩上。它將生態納入研究視閾,使之成為一項約束性條件,在此基礎上構想一種能夠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球生態關系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這是一個涉及理論構想、制度設計、技術實踐等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我們該如何抵達這個圖景?南風窗專訪了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教授,就綠色經濟學相關話題展開了討論。
南風窗:你能否介紹一下綠色經濟學的主要特點以及目標?
李志青:在全球環境污染愈發嚴重、氣候變化挑戰日益突出的當下,用經濟學的方法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使人類的經濟發展變得更加清潔和低碳,是綠色經濟學的主要目標。這涉及經濟發展的形式、結構、技術以及資本的綠色轉型,同時還要解決經濟發展背后的制度、政策、激勵與外部性等問題。
南風窗:除了將生態維度納入經濟學的框架,綠色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還有哪些不同之處?
李志青:原則上,綠色經濟學是一門用經濟學的范式、理念和方法來分析環境保護問題的應用經濟學學科,它與傳統經濟學最主要的差別體現在研究對象的擇取上。傳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通常以私人產品為主,其特點是容易進行成本測算,定價機制簡單,交易過程明晰。而綠色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環境品,當中涉及很多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它們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并非作用于個體,而是作用于社會全體成員。環境品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使得我們很難對其進行測算、定價和交易。例如,當我們的目標是扭轉氣候變暖的時候,我們很難為這個過程中的各項環節設計一個市場交易體系,不過,這也是綠色經濟學的研究重點。
南風窗:理想的綠色經濟發展圖景是怎樣的,需要哪些要素?
李志青:要實現真正成熟的綠色經濟,首先要健全法律。法律需要界定清楚人與自然的邊界,規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涉及最基本的安全和底線。
其次,為了提高運行效率,要把市場體系引入環境保護的過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在技術進步的助力下,我們已經可以精確識別出個人或企業的碳排放量水平,這為我們找到碳排放的供求關系、確定碳排放的價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當碳排放的價格確定下來后,一些有效率、碳排放量大的企業,就可以向效率不高、排放量不高的企業購買排放額度,這事實上是一種價格激勵機制,讓有限、稀缺的排放權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利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再次,我們還要克服環境保護過程中產生的外部性問題,除了環境污染、破壞本身的負外部性外,更關鍵是要解決綠色技術創新的雙重外部性:首先,綠色創新技術所產生的環保收益,很難內部化到創新者頭上,如何確保創新者的利益,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次,技術創新活動本身也具有外部性,如果一個技術創新缺少法律保護,很容易被模仿、抄襲,創新者的權益沒法得到保障,便會打擊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通過政策、制度的方式解決這種雙重外部性,為綠色創新發展護航。
當碳排放的價格確定下來后,一些有效率、碳排放量大的企業,就可以向效率不高、排放量不高的企業購買排放額度,這事實上是一種價格激勵機制。
最后,一個成熟的綠色經濟也一定是公平正義的。環境保護、綠色資產的開發所帶來的收益,應該讓社會全體成員都享受到,所以我們在環保問題上也要通過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方式,實現環境權益上的“共同富裕”。當這些要素具備之后,一個嶄新的、區別于傳統的綠色經濟形態就能夠確定下來。
南風窗:你提到用市場機制的方式實現資源調配的問題,具體應該如何實施?這種方式與政府調控的區別在哪里?
李志青:環境保護是一個鏈條很長的活動,從前端到后端有很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涉及人的主體問題。為什么人們愿意參與進來,因為背后有一套激勵機制驅使著他,要么是法律這種反向激勵,規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錯了就要受到懲罰;要么是經濟收益這種正向激勵,通過環保過程中產出的經濟利益,促使人們主動地保護環境。
在一些高危污染行業里,我們認同以法律法規、政策的方式進行管理,它可以讓我們避免一些大的環保危機。但是,法律法規、政策命令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在一些普通領域,當權利邊界確定后,還是應該讓市場來完成資源調配的過程。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最關鍵的區別在于,我們能否給環保行為創造一個價格。政府調控往往以數量調配的方式實施,這個過程中沒有價格,而市場機制則使用價格杠桿來調劑人的行為。
不過,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這兩者通常是相互配合的,以碳減排為例,我國就采取了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實行。在能源消耗總量與碳排放總量上,由政府制定一個總體排放計劃,為什么需要一個指令性的計劃?因為競爭性的市場解決不了總量問題。但在總體測算之下,我們可以用市場的方式對微觀的碳排放量進行調節。比如一個企業今年拿到了5萬噸的額度,但它實際上排不了這么多,那么多出的部分它就可以賣出去。制定價格其實就是給了企業選擇的空間,企業可以根據經營情況自主選擇多排還是少排。但如果換作政府來指定排放額度,那政府可能不會考慮到企業經營的具體情況、歷史排放量和生產效率等細節問題,完全有可能把碳排放配額分配給效率低下的企業。因此,只有利用市場機制,才可以讓市場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碳排放資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實現最具效率的產出。
南風窗:在自由市場中,出于競爭壓力,許多企業往往只顧追求短期效益,我們怎么才能讓企業將注意力轉向綠色發展這種具有中長期效益的經營活動?
李志青:目前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綠色金融的發展浪潮,與解決這個問題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綠色產品的收益都是長期性的,但是這個投資成本往往要在短期內支付,這中間存在一個時間差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很多綠色產品的投資就無法進行下去。
所以,現在全球都在探索如何把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發展起來,通過政策支持、模式創新的方式,解決這個時間差,特別是要解決綠色技術的外部性、產品的外部性問題。如果金融機構有了這樣的意識和能力,就能夠以投融資為動力,改變企業的利益取向,從而實現短期與中長期利益的有效結合。
比方說,我們可以讓綠色債券的成本更低一些,以對沖綠色產品回報率低、回報周期長的特點。但是,這降低過程的成本誰來承擔?政府要幫忙分擔一些,政府可以從貨幣政策、金融政策、金融體系上為金融機構提供支持,以改變金融機構原先的價值取向。
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發展得越充分,政府就越可以通過扶持金融機構的方式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而不必直接進行干預。綠色金融在為綠色發展賦能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未來開拓了廣闊的新天地。
南風窗:從操作層面來講,綠色金融應該怎樣實施?
李志青:事實上,綠色金融不是個別行業的事情,它的目標在于解決長期以來金融業無法參與綠色發展進程的困境。為什么金融業難以參與?因為金融業相對來說較為追求效率和回報,雖然企業發展需要獲得金融業的支持,但金融業參與的前提是企業具備償還能力。綠色產品的回報率往往較低、回報周期長,不確定性高,而且綠色產品的收益很大部分都體現在環境收益這種外部性收益上,所以投資機構一般興趣都不大。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環境保護都依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但是,環境問題是層出不窮的,這里面的資金永遠供不應求,如果不從政府外的市場渠道募集資金,就沒有辦法解決綠色發展供給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金融業本身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因為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以實體經濟的創新和發展為驅動力的,如果金融業不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捆綁在一起,最后必定會走向虛擬化,這樣的金融業也走不遠。現在實體經濟已經進入綠色經濟發展的新時期,金融業也必須找到能夠與之結合的方法。
環境問題是層出不窮的,這里面的資金永遠供不應求,如果不從政府外的市場渠道募集資金,就沒有辦法解決綠色發展供給不足的問題。
結合的關鍵就在于,讓環境品變成可以交易的產品,這樣它就可以變成一種權益,再從權益變成資源,進而變成資產,最后變成資本,于是慢慢地逼近金融的屬性。例如,碳原先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但現在我們可以對其進行測量、定價,當碳有了價格之后,我們不僅可以進行現貨交易,期貨交易、遠期交易和相關金融衍生品都出現了,銀行還可以用它來進行抵押、質押。在這個過程中,碳就逐漸變成一種平常的資產,擁有了金融的屬性。
當下綠色經濟的一個研究熱點是生物多樣性金融。乍一看,生物多樣性保護好像沒什么收益可言,我們很難給生物多樣性進行定價,交易機制無從產生。但是,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生物多樣性的基金、債券產品,希望能夠在保護的基礎上,對某些可利用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例如動植物、醫藥等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產生的收益再回饋到保護過程中,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南風窗:環境保護的活動如何轉變成一種金融產品,從而讓金融機構參與進來?這是金融業參與環境保護的唯一方式嗎?
李志青:有個很有趣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去年云南大象遷徙的事情,大象所到之處踩踏了很多農田,給當地農戶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這種時候,是該保護大象還是保護財產呢?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通過金融的方式,這個兩難的問題得到了較為妥帖的處理。
保險公司推出一款與大象踩踏有關的保險產品(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政府向保險公司采購保險,如果大象把莊稼踩壞了,那么由保險公司來賠付農戶的損失。看起來,這是保護了農戶的利益,但事實上起到了保護大象的作用,如果農民得不到這筆補償,他們就會驅趕大象,對大象的生存造成威脅。這種保險事實上就是用金融的方式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過程。
當然,生物多樣性金融不只是通過金融產品一種方式,前不久,上海公布了《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國內外各類生物多樣性金融的倡議,也就是說,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要秉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則,如果一筆信貸項目威脅到生物多樣性,金融機構就應該不批準這筆信貸,這也是一種預防性保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