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一些程序性、機械性的職業正在逐漸消失,許多職業也會受到一定沖擊,如教師的部分工作就會被人工智能替代。誠然,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師的許多工作是不能被替代的,如道德的指引、價值觀的培養和情感的交流等。但是,教師也應當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學水平和能力,力求與時俱進,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當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責任擔當能力等多種能力,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優質的人才。
一、探索個性化菜單培訓模式,激發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應當不斷學習新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群體與個體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開展學習。學校也可以適當改革教師培訓機制,對教師進行定時培訓,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促進教師自主學習與自主成長。
我校為教師設計了個性化的學習菜單,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和能力。個性化學習菜單的第一大板塊是學校教師發展中心設計的“青藍工程”培訓課,包括師德師風建設、班級管理、學科教學、信息化手段運用等主題課程。第二大板塊是教師發展中心設計的培訓課,以通識培訓與學科知識培訓為主。第三大板塊是社會專業培訓機構根據先進的教育理念設計的課程,其主題涉及教育教學、心理學、傳統文化、歷史等諸多領域。個性化的學習菜單可以滿足不同學科教師的成長需求,有效激發了教師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的成長與進步。
二、踐行教育信息化標準,提升信息獲取能力
教育部提高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將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資源獲取與篩選、微課設計與制作、跨學科教學活動設計等內容作為教師信息化素養與能力的考核要點。信息化教學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增強教師的信息獲取能力。教師應當踐行教育信息化標準,提升其信息獲取的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例如,我校一名語文教師在開展《我的動物朋友》習作教學時,就將信息技術很好地運用到了語文課堂中。該教師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分析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后,用希沃易課堂收集學生的課前作業,并對作業進行分析評價。然后,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指導學生學習習作方法,讓學生完成文段創作。文段創作完成后,再讓學生用希沃易課堂的互評功能對作文進行互評,并將好的文段作品上傳到“旺學業”中,供家長瀏覽和點評。
三、開展智能化課堂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應當及時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開展智能化的課堂教學,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努力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式的課堂。
我校一位資深語文教師在開展《動物兒歌》的教學時,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該教師首先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音頻,然后播放有關“迷”字來歷的視頻,讓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練習寫“迷”“造”“運”。之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寫的字,讓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最后,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現了三組詞語,讓學生從三組詞語中分別選擇一個詞語進行組合,創編一首四行童謠。此種智能化的語文課堂,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幫助教師提升創新能力。
四、開展項目式學習,增強合作能力
教師不是一個教學個體,而是一個教學集體,教師彼此間需要交流和合作,以探尋最佳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項目式學習可以作為促進教師個體之間實現更深層次合作的有效路徑。例如,我校開展的“讓世界看到湖湘漆器之美”項目式學習就有效增強了學校教師的合作能力。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多個學科的教師參與了指導工作。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撰寫了定格動畫故事集分鏡頭腳本,攝影教師給學生講述了攝影的相關知識和竅門,班主任指導了學生進行定格動畫的發布。此種項目式學習有效促進了教師間的交流和學科間的融合,不但培養了教師跨學科設計課程的能力,也培養了教師的合作能力。
五、研究現代化多維表達,提升溝通能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僅憑語言交流的方式不足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教師應當借助信息時代的智能交流手段熟悉學生的交流語言及習慣,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情感狀態,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如何用智能工具和手段與家長和學生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應當成為教師長期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教師要學會用多維方式進行表達,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促成良性、友好的師生關系。
六、強化師德師風評價標準,明確責任擔當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師德師風建設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樹立道德標準,明確其身為教師的責任擔當,從側面幫助教師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社會應當建立更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促使學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應該加強教師網絡認證系統建設,便于學校和教師通過網絡對教師資格證進行認證查詢。另一方面,應加強教師信用認證系統建設,以便通過網站查閱教師的誠信記錄。此外,還應加強教師評價認證系統建設,這樣,教師的工作經歷、個人成長檔案及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都能通過信息系統進行查閱。這三個系統可以作為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保障,幫助教師明確其責任擔當。
在未來社會,教師的角色會更加豐富,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成為課程設計師、心理咨詢師、社交聯系師,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在時代前列培育符合信息化時代要求的人才。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19年度課題“博才咸嘉小學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研究”的論文成果(課題立項號:HNETR1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