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
在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確立多文本閱讀的“選文”與“議題”,是有效保證多文本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多文本閱讀,指的是教師帶學生把同樣議題的選文放在一起學習。”從概念表述中不難看出,在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圍繞“選文”與“議題”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圍繞“選文”與“議題”不斷深入閱讀、深入理解。如果說多文本閱讀是生命體的話,“選文”就是血肉,“議題”就是骨架,有效的多文本閱讀教學,必須要解決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將多篇“選文”組合的問題。
本文,筆者對如何確立多文本閱讀的“選文”與“議題”提出三種方法,以期達到助力多文本閱讀教學成功的目的。
一、立足“興趣”,組合“議題”與“選文”
多文本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與感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文本閱讀也不例外。
“興趣”火花的點燃,可在開課伊始。比如,在執教《“富有引力”的倒敘》《讓文章也“溜溜號”》兩節多文本課時,筆者采用出示《辛德勒的名單》視頻鏡頭及學生上課“溜號”圖片導入新課,學生的熱情瞬間被調動起來,對將要閱讀的“選文”、將要探討的“議題”產生濃厚興趣,學習狀態積極,思維活躍。
“興趣”火花的持續,可在課中設計的環節上。比如,四川省瀘州市教師吳瓊執教的一節多文本課中,圍繞同一個“議題”——孫悟空成長的啟示,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悟空學藝》《蟠桃會大鬧天宮》《被壓五行山》《三打白骨精》四篇文章。五十分鐘的課堂,學生始終被好奇心驅使著不斷學習,過程中又產生了疑惑,在一次次解開疑惑的成就感中又有新的發現,在既輕松又充滿挑戰性的課堂里感受孫悟空的形象,且在讀“選文”、議“議題”過程中反觀自己的成長經歷。又如,教師何玲執教的《故事里巧妙的結局》一課,圍繞多個“議題”,篩選出《摩爾根掉井里了》《老鼠夾》《艾米麗凱生病了》《遺囑與狗》四篇文章,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從而獲得深刻的道理,得到人生的啟迪。在這節多文本課堂上,教師為學生設計了“閱讀題卡”新學習手段。學生在完成題卡時,要在小組間與組員分享自己所聽、所看、所想,在分享自己獨特感受的過程中,學生們一個個情緒高漲。
二、立足“適合”,組合“選文”與“議題”
我們在進行多文本閱讀時,也必然要注意“選文”及“議題”度的把握,即適合學生心理發展、學習特點,設計出經過學生思考能得出答案的“議題”,篩選出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能深入思考的文章。再者,學生在不斷成長,他們認識事物、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必然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受不同學習習慣、不同思維能力的影響,接受能力也有差異,要提高“選文”閱讀以及“議題”討論的有效性,兩者在結合時也要考慮到適度、梯度的銜接。
多文本閱讀作為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有成功例子,也有需要繼續斟酌的經驗。比如,在執教《讓文章也“溜溜號”》一課時,在“議題”——“認識‘插敘的方法”與“選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整合安排上,顯得不盡如人意。一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雖插敘點較多,涵蓋面較寬,可達到“以偏概全”的教學效果,但因出自初中教材,內容容量大,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閱讀任務,耽誤了下一環節教學的展開,致使教學時間延長;二是“插敘的方法”這個“議題”涉及知識點不止一兩個,學生在剛開課不久就探討這一“議題”,有點強人所難之嫌。同理,在第二屆全國多文本閱讀大賽之后,一位叫“逸語”的博主盛贊教師蔣軍晶《“最后一句詩”一組》的課“整節課一個問題,五篇文章,教師上得大氣,學生學得深入”,顯示了教師素質和駕馭課堂的能力,“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欲”,也指出“把這樣的課給五年級的學生,課堂的內涵不夠深邃,如把它用作四年級教材,是否才有挑戰性呢?”多文本閱讀中如何把握好“跳一跳夠得著”這個度也是個問題,需要授課教師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實踐。
由此,教學中,組合選文一定要兼顧學生認知能力,不要讓學生嚼不爛,否則就失去了多文本課堂的意義。我們要依據學生學情、心理特點,分年級選擇不同側重點的“議題”與“選文”,有梯度推進,讓多文本課堂中的學生,站起來、抬抬腳可以夠得著。
三、立足“內涵”,組合“選文”與“議題”
多文本閱讀對學生閱讀力的重要性提醒教師:多文本課要上得有內涵,能否成功上一節多文本課,是對教師素養和素質的考驗。
縱觀每節精彩的多文本閱讀課,授課教師無不在“選文”與“議題”確立上滲透思考,經歷了不斷磨煉、打造的過程。比如,臺灣教師賴玉蓮教學的多文本閱讀《對友情的多面向的探討》,圍繞著學生心中的困惑“什么是真正的友誼”,精心篩選五首友誼詩:《我喜歡你》《阿貴只有五歲》《打過架那天的太陽》《等待》《贈汪倫》,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閱讀時間內經歷、體驗了較高水平的思考性閱讀,使學生感悟到了友誼的真諦,學會了閱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