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雪 白艷梅 張亞凡 白家寧 韓夢穎 趙娟娟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慢就業”是區別于傳統的“畢業就工作”的模式,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1]。據調查,新時代背景下,選擇“慢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多。“慢就業”不僅反映了學生本人的就業意愿,也受到個人求職能力、家庭期望、家庭條件、學校培養、求職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2]。
1.1 求職能力較差。一些畢業生畢業后有就業的想法,甚至有明確的自己想去的工作單位,但是在求職過程中,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優勢展現出來,從而導致不能夠被心儀的工作單位錄用,而造成慢就業現象。
1.2 目標模糊,職業規劃不清。有的畢業生缺少明確的目標,在大學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以“畢業后先放松一下”的心態逃避就業。2018年7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調查結果顯示,60%多的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是因為對未來還沒有規劃好,40%多的畢業生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哪些工作,對工作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愿意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3]。
1.3 職業多元化。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職業不斷涌現并迅速發展,這些新興職業與傳統職業比較,具有時間靈活、與興趣相結合的特點,面對如此多元化的職業,有些畢業生有些茫然,不知如何選擇職業,從而導致“慢就業”現象。
1.4 缺乏正確的就業觀念。這類畢業生家庭條件優越,錯誤地認為自己不需要就業。優越的家庭條件并不代表著畢業后可以不就業,理所當然的成為“啃老一族”。而是應該利用這種經濟優勢,充分結合自身條件,選擇自己能力范圍內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1.5 主動選擇。有的畢業生有明確且堅定的目標,“慢就業”是他們理性、主動的選擇。隨著考研和公考人數的不斷增多,這部分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2.1 求職能力培養。針對高校畢業生求職能力較差的問題,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應增設一些能夠提高畢業生求職能力的活動,從如何表達自己的求職欲望、如何快速高質的完成規定任務、如何團結同事等方面全面提高畢業生的求職能力,爭取讓每個想就業的畢業生都能夠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
2.2 引導學生明確目標,制定詳細規劃。針對職業規劃不清楚的畢業生,高校應增設相應的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幫助學生從大學期間開始制定詳細的職業規劃,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并且根據學生大學階段成績以及參加過的各類比賽,進行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2.3 為畢業生推薦適合的工作。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在完善校園招聘工作的基礎上,可與校外企業進一步溝通,加強合作,形成校企一體化實習就業模式,促進學生就業。
2.4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畢業生面臨各式各樣的選擇,對于從事何種職業,選擇何種工作,畢業生要慎重考慮,謹慎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打著需要時間的旗號“真啃老”,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殷實的家庭條件應該是大膽創業、不斷試錯的保障,而不該是啃老的資本。
2.5 鼓勵學生考研、考公。據調查,部分畢業生出現慢就業現象是由于內心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選擇,如考研或考公務員[4]。對于這些畢業生,高校進行跟蹤服務,設置考研考公加油站,包括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課程和相關招考信息,以方便該類考生盡快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