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 馮 蕾 高培培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濱水景觀是市民與大自然交流的重要場所,應具備生態景觀、濱水游覽、市民與周邊環境互動等重要的功能。濱水帶的規劃和設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其生態景觀建設成為了衡量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標準。雖然當下在城市規劃中已經將濱水景觀的建設和改造列入重點,但在實際設計中還是更多的偏向提升城市形象和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空間,并沒有真正的考慮到生態系統的恢復以及濱水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所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濱水區域的問題。在設計生態修復方案時,需要根據濱水帶不同區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生態修復模式[1]。
1.1 衡水湖周邊環境。衡水湖位于衡水市桃城區西南約10 km處,背倚衡水市區,南靠冀州市區,東臨京大路,湖泊總面積75 km2,被稱為“千頃洼”。因處于太行山麓平原向濱海平原的過渡區,有著寬廣的水域和豐富的濕地植被,其生物多樣性和大量淡水生態資源在華北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是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小,干濕差異較大。
1.2 衡水湖濱水景觀現狀。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衡水湖濱水區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逐漸出現水質污染嚴重,植物種類匱乏,物種數量減少甚至面臨毀滅,河流湖泊水位降低甚至干涸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衡水湖規劃建設了荷花公園、衡水湖濕地公園、馬拉松廣場等濱水帶生態景觀,但不合理的開發和建設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改變了濱水帶土地利用方式,產生環境污染、濱水帶植被退化、景觀功能單一等現象,空間異質性差,空間景觀連接度低,導致濱水帶景觀的生態結構體系和功能均受到影響,因此衡水湖濱水景觀的生態修復顯得尤為迫切。通過調查發現,衡水湖河岸周邊駁岸大多采用混凝土進行護坡,在營造濱水景觀過程中沒有融入生態理念,硬質景觀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生態性,河道的整體性和濱水區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且景觀形式過于單一。所以,如何科學的對衡水湖濱水區自然環境進行有效的生態修復,對濱水景觀改造和重建,包括修復被破壞和退化的生態系統、歷史人文風貌、動植物群落、自然景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濱水區生態系統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3 衡水湖濱水帶生態狀況
1.3.1 自然植被區域未受干擾。蘆葦和香蒲等常見水生植物和其他喬灌草植被沒有受到湖岸帶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影響。由于自然條件,暴露在風浪中的水生植物和蘆葦叢可以被忽略。
1.3.2 自然湖岸線植被受到一些較小非法侵入的影響。由于娛樂活動的影響,淺水區域缺少水生植物,只有基礎設施和公共訪問的較小影響,沒有或只有一些接近自然的湖岸帶加固,對鄰近陸地區的堤岸和淺水區沒有影響。
1.3.3 人為活動的影響。通過調查結果顯示,衡水湖濱水帶區域處于“亞健康”狀態,人為活動是衡水湖濱水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受影響的主要驅動因子,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影響:水域和陸地植被受到娛樂活動(垂釣)的干擾;由于岸線回填或堤岸固定而缺乏植被帶;由于大量修改堤岸,用混凝土固定而缺乏植被;用于泊船、泵送、處置的基礎設施對湖岸有一定影響;濱水綠地對湖濱帶的侵占加大;游客亂拋垃圾、廢水污染、漁民對湖岸植被和蘆葦帶的嚴重破壞。
濱水景觀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集中體現,可以使人們親切的感受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也成為了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傳統的濱水景觀隨著時代的更替需要根據城市發展狀況作出改善,長時間的時代變遷使濱水帶遭到一些破壞,因此,對其進行生態修復和設計能夠使濱水景觀煥發出新的生機。而濱水帶的生態修復不僅要考慮其生態結構的穩定性,同時也應該從生態保育的角度出發,考慮是否能保持濱水景觀的可延續性。
2.1 濱水帶生境恢復。首先,保護湖岸帶植被,驅除娛樂活動或進行游客引導,禁止游客進入淺水區,拆除威脅性的基礎設施,減少對淺水區植被的威脅。其次,恢復沿岸的植被,延伸蘆葦帶,通過植物修復技術恢復湖岸帶植被的多樣性,維持植物自然演替規律。再者,通過湖岸補填恢復自然湖岸帶,并通過人工種植來建立植被群落。用土壤覆蓋混凝土堤岸,建立岸線植被群落。
2.2 生態廊道恢復。在堅持景觀生態學的原則下,合理運用生態修復原理,正確處理好斑塊、廊道、基質等景觀格局之間的生態關系,構建帶狀或線狀濱水生態廊道,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休憩空間。在濱水空間的塑造和整合過程中盡可能降低對濱水帶地表的損壞,保證其自然修復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濱水綠地空間的生態效益,增強衡水湖濕地的生態活力。
2.3 駁岸處理。駁岸是沿河地面以下,保護河岸的構筑物,其作為保護水體的設施,也是親水景觀的組成部分。駁岸按斷面形狀可分為自然式駁岸和人工式駁岸,自然式駁岸以具抗沖刷能力、凈水功能的濕生植物為主,不僅可以凈化水質,也能改善河道環境。人工駁岸適用于河流沖刷較為嚴重的地段,采用生態型護岸,輔以鋼筋混凝土護坡,岸邊種植蘆葦和堿蓬草等水生植被,形成良好的生境恢復條件[2]。
2.4 植物配置。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植物起著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應盡可能保留原生態,注重鄉土植物的應用,根據植物的生態習性和不同的劃分區域合理搭配層次結構,利用植物群落構建一個水域與濱水的過渡區域。例如,濱水帶以選擇荷花、睡蓮、蘆葦、香蒲、菖蒲等挺水植物為主,搭配千屈菜、黃菖蒲、堿蓬、豬毛菜、水生鳶尾等,以凈化水質,維持河岸生態的穩定性。而濱水護岸周圍則采用不同的植物組合種植形式,在硬質護岸的同時也綜合考慮垂直綠化效果,如用垂柳、檉柳、刺槐、白蠟等喬木,搭配狗尾草、茭白、狗牙根、費菜等草本植物,形成層次分明的沿河景觀自然帶,打造出不同的景觀層次。另外,衡水湖保護濕地有很多野生鳥類,為吸引野生鳥類在水系周邊筑巢覓食,在沿河淺灘規劃種植了國槐、毛白楊、懸鈴木等高大喬木,為鳥類提供住所和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3.1 重視景觀修復的親水性建設。在保留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對濱水帶進行重塑,加入生態濕地、生態護坡等區域,結合周邊環境需求,設置親水廣場、兒童游樂區、綠色健康跑道、共享單車賽道等互動場所,逐步加強景觀與人的互動。完善濱水綠化系統,結合人文景觀區域,充分發揮每個區域的特點,展現極具個性的濱水景觀空間。在功能上注重濱水空間的共享性,讓市民享受濱水空間帶來的便利。挖掘濱水空間的人文資源,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利用植物生態修復理念,激活濱水帶周邊的環境。
3.2 打破傳統的混凝土駁岸設計。在保持衡水湖原有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改造混凝土岸成為自然生態駁岸,恢復植被林帶,豐富植物群落結構,增加景觀異質性以及生態體系的完整性,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采用植被護岸、木樁保護河堤等方式形成自然生態的濱水帶形式[3],如柳枝木樁法和自然石插柳法。
3.3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融合。人文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水景觀營造時可以借助于衡水湖濕地特色詮釋衡水城市景觀特色。我們在對衡水湖濱水景觀帶設計時,通過串聯特有景觀元素,如衡水湖鳥類、衡水湖烤鴨蛋、衡水市花-荷花、宮廷金魚、侯店毛筆等,展示衡水城市的景觀特色和文化內涵。在景觀形態上,充分挖掘“濱水文化”內涵,結合衡水湖自然生態特色,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充分展現濕地景觀文化的設計構思。
濱水帶景觀在提升衡水湖濕地的綠化美化效果的同時,還為其他綠地構成景觀元素的設計提供了參考。濱水空間是市民與衡水湖濕地聯系的紐帶,通過設計開放的濱水帶景觀,充分發揮濱水空間的綜合景觀效應,把城市生活充分融入其中。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衡水湖濱水帶的現狀,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原有濕地水資源,力求為衡水市可持續發展和濱水景觀構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